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泉根 《寻根》2011,(6):115-118
大凡读过《后汉书》与《三国志》的人都知道东汉、三国时期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单名,东汉从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13帝全系单名;三国时的曹魏政权从曹操、曹丕到曹奂都是单名;蜀汉政权,刘备、刘禅也是单名;东吴政权从孙权到孙皓也全是单名。至于大家熟知的三国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孙坚、孙策、周瑜、鲁肃、黄忠、马超、袁绍、...  相似文献   

2.
施德与施刑     
王夫之在比较三国时说,魏、蜀两国,曹操、诸葛亮、刘备都是按申不害、韩非子法家的那一套搞,用法严峻操切,而王道没有了;只有吴国因顾雍、陆逊宽仁治国,所以无苛繁之政,使老百姓生养休息。  相似文献   

3.
赤壁之战后发生了一件使曹操非常震惊的事:孙权借荆州给刘备。  相似文献   

4.
正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于长江赤壁以火攻大破曹军,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这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另两次分别为官渡之战与彝陵之战)之一,曹操兵败后逃回许昌,孙、刘瓜分荆州,由此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634年后(842年),晚唐诗人杜牧来到黄州出任刺史。一日,他在当年的赤壁古战场江边漫步,偶然发现泥沙中埋藏着一支折断了的铁戟。他当即挖出铁戟,洗净厚厚的泥污,磨掉斑斑的铁锈,仔细辨认戟上镂刻的字迹和花纹,鉴定它是赤壁之战的遗物。诗人由此引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孙权杀了自己的儿子。 孙权晚年废了一个儿子的太子位,赐另一个儿子死。这两个儿子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罪行。他只是听信谗言说太子对他不孝;而另一个儿子则培植自己的势力要与太子争位。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的诞生和流传(日)狩野直祯著沈伯俊译在日本,很多人对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部很熟悉,有关"三国"的典故和名言经常被日本人引用。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时宣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此事虽然未必就是真实...  相似文献   

7.
《寻根》2016,(3)
正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的是孙权,最后一个在南京建都的是孙中山,他们都是孙子(即孙武)之后。巧合的是,他们在死后又都葬于南京。那么,孙中山和孙权是什么关系呢?在周瑜后人周柏泉先生的帮助下,我与孙权后人取得了联系,在周先生的陪同下,我们踏上了寻访孙权后裔之旅。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刘备,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罗贯中描写《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时,以历史人物刘备为原型,同时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其明君形象,而有意淡化其枭雄色彩。这样的刘备形象,虽有血肉不够丰满、个性特征不足、个别描写过头的弱点,却仍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范型。  相似文献   

9.
罗开玉 《寻根》2003,(1):68-71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虽较为短暂,但“三国文化”却特别引人瞩目。在我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近年来,三国文化又借助电子网络,向欧、美、非洲等地快速普及。毫无疑问,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  相似文献   

10.
民间关羽崇拜心理□李群关羽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一员蜀将。字云长,约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河东解县人(今山西省运城市人),一生追随刘备,鼎扶汉室,神威勇武,旌表忠义,南征北战,死而后已。被视为忠义的楷模,神勇的化身,仁义君子,而受到历代...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和浙江省富阳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年会暨孙吴文化学术讨论会” ,2 0 0 2年 1 1月1 1~ 1 3日在富阳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 2 1个省、市、自治区和日本的 80名学者出席了这次学术盛会。富阳即东汉三国时的富春 ,是孙吴政权的创立者孙权父子的故里 ,具有深厚的三国文化底蕴。 1 993年 5月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与原富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孙吴与三国文化研讨会” ,对孙吴集团与孙吴文化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年 9月 ,富阳《三国演义》学会宣告成立。 9年来 ,随着《三国演义》与…  相似文献   

12.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头号大将,对刘备一片忠心。刘备西取益州,便命他“董督荆州事,”①为时九年(建安十六年—二十四年),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他镇守荆州的最后一年,襄樊战役一开始,接连胜利,“威震华夏”,②使他的功业达到了顶峰。但是,最后却丧失了荆州。从当世到现代,评论关羽者指责他失荆州之过,却不全面检讨他镇荆州期间的活动,看不到他的功绩。关羽失荆州,原因是多方面的,陈寿则归之于关羽“刚而自矜”,③便定下了评论关羽的基调,后世论者多从这个角度发挥,几乎成了千人一口。当然“刚而自矜”是关羽的一大缺点,但是仅仅从这个角度考…  相似文献   

13.
鲍鹏山 《寻根》2001,(1):30-34
2世纪末是一个让历史学家摇头不迭感慨万端的时期。那是一个政治与社会太黑暗无道的时代。3世纪初,以承继汉祚自命的蜀汉皇帝刘备与其丞相诸葛亮就经常在一起讨论桓灵之际的政治问题。刘备死后,诸葛亮在他的《前出师表》里,就告诫刘禅要吸取历史教训,感慨“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刘备)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已经成为黑暗政治及昏君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袁刚 《华夏文化》2008,(3):34-36
诸葛亮每与刘备论及汉室倾危,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之世。而唐朝中宗与睿宗时的政治衰败,其实并不亚于东汉末年桓帝与灵帝之时。然而最后结局却大不一样,衰败一阵后唐未见倾覆,不久就跃入了开元盛世。  相似文献   

15.
论三国文化精神谭洛非我们这里所说的三国文化,是指以三国历史为源头,以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为主体,包括诸多表现形态(如小说的传播与研究、应用,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各种形式的改编、再创作,以及旅游人文资源等)在内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研究《三国演义》和...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与中国历史文化(二)□张思恩四、《三国演义》多角度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勤政爱民”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古代,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都很注意争取民心。刘备被描写成典型化的封建仁君,躬行仁义,诚恳待人。徐庶投奔他,认为...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时期,后梁政权在长江北岸设置了宜都郡夷道县,与江南陈朝宜都郡夷道县相对应。江南夷道县即两汉三国时期的"夷道县",只辖江南部分区域,不辖江北地区。至唐贞观年间,废江北夷道县入江南宜都县(汉夷道县,陈朝改为宜都县)。自此,宜都县的行政区划长期以来一直横跨长江南北。这正是《大清一统志》将三国古战场"猇亭"错误地移至江北岸之虎脑背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今天许多史学研究者认为江北虎脑背即猇亭之战发生地与《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夷道猇亭驻营"并不矛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书法家与酒     
书法家与酒潘银良我国古代不少著名的诗人都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象三国时"对酒当歌"的曹操,东晋"把酒话桑麻"的陶渊明;更有人称"诗仙"加"酒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他的豪饮与诗兴似乎是密不可分的,怪不得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呢!其实,古代不少书法家,尤其...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洛分校)、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联合主办的“三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5月28日至6月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南充市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日本1所大学的20多位学,与我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11所大学、科研机构、博物馆的20多位专家会聚一堂,对三国历史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这是继1991年“三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在四川举行的又一次“三国化”国际性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20.
甄妃简论     
魏文帝曹丕甄夫人(甄妃)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女性。她美丽绝伦、知书达礼而又才兼诗文,却因曹丕称帝后移爱别宠而惨遭赐死。本文考论甄妃生平,辨析某些传闻异辞,力求对三国文化和中国女性文学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