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愈在《杂说》的《说马篇》中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担心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此怀才不遇,类似韩愈心境的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中颇有市场。以“过犹不及”为特征的“中庸之道”羁绊着一些大中专毕业生的思想,把与世无争,“藏才隐智”作为君子之道,不  相似文献   

2.
陈焕尧 《成才之路》2009,(18):84-85
有机会听了几节《马说》课,在新课标观念的指引,课堂出现了新的景象。在欣慰的同时,总觉得有些遗憾梗在喉,不吐不快。 一、教师分析不到点《马说》相当于当代的杂文,那么它讽刺和鞭笞的对象是什么?课堂上,有学生提问,究竟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潜台词是对韩愈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产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故事就被广为流传,而长久以来人们从中得到的经验之谈也不过是如韩愈《马说》中说的那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类的话。照此看来,千里马非得遇上了伯乐才能“尽其材”吗?大量的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就如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大社会,虽然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有许多人却不敢勇于尝试,去展现自己;甚至有一类人由于某种优越性,自认为高人一等,就如千里马一样“虽有千里之能”,却整日地等待着某一天伯乐来发现自己,但最后往往是坐失良机而空叹怀才不遇,有的甚至被埋没…  相似文献   

4.
韩愈(768-824)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广东也曾留下众多业绩。潮汕之韩江因他而命名。也曾被贬到当时“天下之穷处”阳山当县令。他在世时多有怀才不遇的境况。“马说”是他的一篇杂文,借千里马与伯乐来比喻与抨击当时掌权者不识人才、不尊重人才的病态。现录于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养马者)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  相似文献   

5.
韩愈《马说》有这样一句话“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对其中的第二个“有”字几乎所有注本都不去探究其为何意 ,大概以为不注自明吧 !人们一般都按“世上有了伯乐 ,然后才有千里马”去理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便译为“世上 (或‘世间’)有了伯乐 ,然后才 (或‘才会’)有千里马”。这样解释 ,在字面上似乎没有问题 ,但从情理上分析并不是没有问题。因为依此解 ,则有“世上没有伯乐 ,就没有千里马”。这样解显然于理不合。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 ,并非从属于伯乐而存在。有伯乐时有之 ,无伯乐时亦有之。下文“千里…  相似文献   

6.
就业中有哪些艺术?我们不妨先读一读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韩愈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擅长相马的伯乐,千里马才会被慧眼识别,冠予千里马的美名。不然,“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而无人知晓。伯乐如何识得千里马呢?靠的就是听其嘶,观其形,试其行来判断。千里马如何让伯乐识得呢?也是要通过其嘶、形、行。在马群中,如果千里马不嘶鸣,不从马群中走出来,不让伯乐持缰绳而试其奔走,又怎能发现其与众不同呢?其才美又怎么能外现呢?又怎么能知道“一食或尽粟一石”,行其千里的才能呢?韩愈说…  相似文献   

7.
牛说     
韩愈的《马说》为国人熟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名言,差不多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它既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激呐喊,又是对慧眼识才的“伯乐们”的深切呼唤。相较之下。刘大櫆的《骡说》知道的人可就没那  相似文献   

8.
【我解读】 韩愈曾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马说》便是其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之一。全文短小精悍,寥寥三段,通过对“千里马”与“伯乐”、“食马者”和“执策者”关系的分析,写透了当时社会为什么出不了“千里马”。又为什么没有“伯乐”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是解读了《马说》的第一个理解层面。  相似文献   

9.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相似文献   

10.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对于本文的论点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是本文的论点,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是本文的论点。那么,到底哪句是本文的论点?这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伯乐常在     
韩愈的《马说》一文脍炙人口,流传了一千二百多年。文中说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于伯乐难得,千里马常被埋没,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千多年来,大家认为韩愈已经把“千里马”的问题说透了,也就是说,只要找到了伯乐,千里马就在眼前。然而,有一点至关重要的问题韩愈却没有告诉我们:千里马该如何主动寻找伯乐?  相似文献   

12.
韩愈《马说》开篇说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两句话表明了是“伯乐”创造了“千里马”,千里马只是被动地站在原地,静候着伯乐的发现,也就是机遇的到来。如果说机遇是幸福的话,那千里马就是在生活中等候着幸福来临的人。总是让命运主宰着自己,从不去争取,只会在原地怨天尤人,这样的人才,只是一个迂腐的“聪明人”,终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千里马应该去主动创造机遇。机遇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懂得创造机遇的人,也一定懂得创造生活。有时候,显示自己的实力是必要的,这绝不是骄傲,而是自信的…  相似文献   

13.
伯乐常在     
黄剑秋 《今日教育》2007,(2S):59-59
韩愈的《马说》一文脍炙人口.流传了一千二百多年.文中说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于伯乐难得.千里马常被埋没.只能“骈死于糟枥之间”一千多年来.大家认为韩愈已经把“千里马”的问题说透了.也就是说.只要找到了伯乐.千里马就在眼前。然而.有一点至关重要的问题韩愈却没有告诉我们:千里马该如何主动寻找伯乐?  相似文献   

14.
说到伯乐,大家都能想起韩愈《马说》中的那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据说伯乐原名孙阳,是春秋中期郜国人,擅长相马,为秦国富国强兵立下了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后来其将毕生经验总结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相似文献   

15.
细读韩愈的《马说》,“不”字的运用意味深远,以不”挈领,“不”平而鸣,亦能探求《马说》真味.文章从伯乐之“不”、千里马之“不”、食马者之“不”、韩愈之“不”四个方面阐述,深入领悟现实之凉,韩愈之痛,千里马之悲,食马者之蠢.  相似文献   

16.
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孩子的所谓偏好更多地来源于父母与老师的强加,真正的自我并不受困于外界的刺激与干扰,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被迫成为父母与老师的雕塑品,在开始成长的道路上,就开始慢慢地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17.
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孩子的所谓偏好更多地来源于父母与老师的强加,真正的自我并不受困于外界的刺激与干扰,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被迫成为父母与老师的雕塑品,在开始成长的道路上,就开始慢慢地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18.
韩愈《马说》是其《杂说》四篇中第四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马说,即说马,论马.文章托物寓意,借论马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用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才能之士不遇知音,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埋没人才作了有力的揭露.  相似文献   

19.
千里马《战国策·燕策》:“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顾名思义,千里马是日行千里,跑得很快的马。后常用来比喻人才。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眼《魏书·杨播传》:“逸为政爱人,尤憎豪猾,广设耳目。其兵吏出使下邑,皆自持粮,人或为设食者,虽在暗室,终不  相似文献   

20.
提起韩愈,我们都知道他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每次讲到《马说》这篇课文,我都会讲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喻指人才,以"伯乐"喻指识别人才的人。讽喻和抨击统治者不能识别扣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然而今年当我领着毕业班的学生再次复习《马说》这篇课文时,我对韩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读出了一个想极力推荐自己的韩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