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猴闹春,新的一年又到了。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无论您身在何处,都请您接受我们最诚挚的祝福。岁末年初,相信无论您在哪里,在忙什么,都一定在自觉不自觉地盘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都做了些什么?也许您迈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也许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也许您建立了自己  相似文献   

2.
我从进入新闻工作岗位之时,便天天写日记了。那是1952年9月,17岁的我成天像着了迷似地不断看书,不断地写笔记,吸取各种知识,来充实自己,为新闻工作打些基础。我写日记是读了《鲁迅选集》后,学习先生,天天记,有事多记,无事少记,有感而发,把心里话流入文字。写日记好处很多,至少有三条:一、记下了自己前进道路上的足迹;二、记下了自己新闻工作生涯中难忘的人和事;三、记下了自己锻炼意志的决心。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坚持写日记。在高兴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刘黎黎 《今传媒》2004,(4):61-62
新闻专业是高校的热门专业,无论哪类学校都跟风似地争相开设此专业,学生们要么出于对新闻事业的景仰,要么很功利地认为新闻工作者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不菲的收入,因此,选择新闻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我也是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四年的本科教育已经结束,却发现我所接受的新闻教育并不完满,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可能不能胜任新闻一线的工作,反思四年的专业学习,学了些什么,又欠缺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读励志的书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除了读自己专业的书外,还应读些什么书?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读励志的书!我所指的励志书,不是如何在职场获得成功等成功学方面的书,这些书里干  相似文献   

5.
业余报道,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职业形式,它是相对于媒体专业记之外那个群体,说白了就是用工作之余为媒体“打工”(写报道)的人。要搞好业余报道不容易,我在这方面有一些体验。我在企业里当过三班倒的工人、职工教员、会计,无论做什么工作,我都没有放弃业余报道。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再做自己喜欢的新闻报道,是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6.
记得我刚刚踏上主持人工作岗位的时候,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祝贺你,你终于获得了你启盼已久的广播工作了!现在你可以坐在电台的直播间里直接从事大众传播工作了,这是一份了不起的工作。”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我要做到些什么呢? 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不管我们在电台中说什么都在和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说话。这个人在倾听我们的言语,在注视我们的行动。不要把我们的听众当成没有知觉、不知姓名的听众。我们必须保证我们喜爱并且尊重我们  相似文献   

7.
周迅 《出版参考》2009,(10):48-48
18岁之前,我是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那时我每天就在浙江艺术学校里跟着同学唱唱歌,跳跳舞。偶尔有导演来找我拍戏,我就会很兴奋地去拍,无论多小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比创意更难的,是人与人的沟通……——陈耀福做创意,其实是在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聪明方式。而这一点,对我个人来说,应该是蛮迟才开窍的。1982年之前,我主要还在新加坡念书。那个时候,我比较擅长的也是美术相关类别的科目。如果说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有工作、生活上的创意片段贯穿其中,那么对我而言,那时的我还处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不过,小时候生活中的创意总有很多,总在想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开心,让别人开心。直到入行之后的十年里,我也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做创意,而是在幸福、努力地学习,在帮助老板完成他们的创意。  相似文献   

9.
1954年年底,我曾在苏联塔斯社学习过一个很短的时期。在这段难忘的日子里,我接触了不少苏联的记者,并和其中一些同志交谈过采访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虽然时隔三年之久,但至今在我的记忆里,仍然鲜明地浮现着苏联记者的形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联记者那种高度的事业心。在我所接触的记者中,很多都是有着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记者生活的经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谈起记者的工作来,他们都认为这是党所给予他们的最光荣的岗位。他们热爱自己工作的情绪时常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尽管谁都不知道档案里记了些什么,但都清楚地知道档案对于个人的发展关系重大,无论自己走到哪里,档案都会如影随形,扣住了档案,就等于扣住了一切.把象征自己身份、记录着自己成长之路的档案随意遗弃,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行为.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档案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弃档族“愈演愈烈,人事档案简直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同时,“黑档“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这直接反映了现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到底学什么,该怎么学?这是让很多在读研究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研究生真正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通常只有一年半至两年,其它时间大都花在写毕业论文和寻找工作上了,于是很多人提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到底能学些什么呢?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多学点东西、多出点成果呢?我  相似文献   

12.
往事如云,岁月如歌。当我开启尘封的记忆,即使时光相隔了30个春秋,当年那场毁灭性的唐山大地震,至今仍深深的铭刻在我的脑海里。1976年,我25岁,刚走出校园参加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就遇到了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在那场人类罕见的大地震中,我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却从始至终经历了那段难忘的艰苦岁月。分配到市郊逃过这一劫1975年10月份,我从河北机电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距市区10多公里的地区行政公署直属企业——唐山通用机械厂,开始在车间任技术员,后来负责新招收青年工人的技术辅导。工作闲暇之余,自己喜欢舞文弄墨,写些新闻报道,有的…  相似文献   

13.
看着我桌上依次摆放着自己亲手装订在一起的四大本《新闻与成才》,再看看自己几年来上百篇见稿的剪贴本,心中不禁涌现出一种感激之情。这装订在一起的四大本《新闻与成才》,就仿佛是一层层楼梯,扶我入门,使我进步,激我前行!1993年7月,我军校毕业后分配到中原某部的一个连队担任排长。习惯了军校生活的我突然来到战士中间,工作训练之余总觉得无聊,好像缺少些什么。于是我就试着拿起笔来写些自认为是“新闻”的稿子寄往报社,本想自己有大专文化作根基,在报纸上登几篇文章还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然而,寄出去几十篇稿…  相似文献   

14.
心曲回环     
我参加革命工作已经五十多年了.这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从事前线服务工作,还是从事教育工作、青年工作、工厂工作、党务工作、档案工作,虽说没有干出什么出色成绩,但总的说还是比较幸运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长河中,自己走过的确实是一条自强不息而又不平坦的路.  相似文献   

15.
一天整理我的衣物时,发现很多衣服在过去的岁月里根本就没怎么穿过,更有些衣服在衣柜里从新的放到旧的一年到头下来,压根儿就没碰过.这时,我不由地想起了那句流传甚广的话:"女人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是啊,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好的,更多的,更华贵的,以便迎合我们的时尚品位和社会地位.可是看着衣柜里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衣服和裙子,回想着那些真正穿过它们的时候又有多少呢?许多衣服买来了,我只穿过一次就扔在一边了,还有些衣服只是凭着自己一时高兴,头脑发热时买下来的,买回去后发现又不合自己心意了,就放在那里垫衣柜了.日积月累,这些衣服占据了我的衣柜,这才发现我平时真正穿的衣服实在没几件,那么那些不常穿的、被我浪费在一边的衣服,想起来就让人觉得可惜,一种深深的遗憾不由得从心底而升.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名字应该写在哪里?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记者的名字当然要写在自己的作品上面。是的,作品是记者的身份证,作为一个记者,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让自己的作品说话。我是记者,我写故我在。但我觉得记者的名字仅仅写在自己的作品上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7.
记者要想从分析逐日的工作中获得经验和教益,一个好办法就是在日记或工作日志上对承担过的各种任务作笔记。从一份记载忠实的工作日志上,你可以知道自己干了多少工作,以及为此花费了多少时间。精确的时间观念在新闻业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你本人写的私人工作日志能够帮助你提高工作效率。填写工作日志,可以按自己的意图尽量简要些,只登录一些基本情况,比如:你何时接受任务的,何时完成工作,和谁打了交道,并且记下他的电话号码以备今后查考。根据我自己的工作日志的记载,我可以重新描述出我当早班记者的那些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的忙碌情况。比如,其中有一天我写了这四篇报道,这四篇赶写的报道,每一篇都说明了新闻业的特点是处在压力下进行工作,要考虑规定的截稿时间。下面我谈谈这四篇报道的采写情况。  相似文献   

18.
我认识一位老教授,带着五名研究生。按照规定,每名研究生每学期可报销二十元的买书费。有一次,老教授兴致勃勃地对我说:“报销书费这个制度不错哩……发票就可忠实地告诉我,我的学生这学期究竟读了些什么书……”。学期将尽,老教授把学生的发票拿来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在发票的“书名”一栏里,千篇一律,不是写着“新书”,就是写着“旧书”。老教授气得两手发抖,不断地重复:“岂有此理!”  相似文献   

19.
在2的01我4年的最后一天,对于33岁来说,压根没想到新年愿望这件事,心里琢磨的是元旦前,自己还有哪些活儿没干完?真的,每天过得像没头苍蝇一样,然而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到底忙了些什么?心里却是一片茫然。  相似文献   

20.
李成锡 《兰台世界》2001,(12):10-11
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不符合的就要实事求是地纠正。”这就为我们开展工作制定了一把标尺。这把标尺很简明,也很适用,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对于我们每个部门的工作,每个岗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