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久违的余秋雨先生又回到了评委席上,同时也再度掀起了热热闹闹的炮轰“读错字”事件。南方报业写道“:余教授逐渐把书斋搬到了电视演播厅,在电视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于是有人预测余教授必将违背“封笔”之约,重返文坛。果然,一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名为《余秋雨人生哲言》的新书在7月底隆重上市。但是这本书的编辑却否定了外界传闻,称这一切完全都是巧合。《余秋雨人生哲言》从策划到出版历时两年之久,中间曾因种种原因搁置。而且它虽然是一本新书,但是其中只有部分内容是余秋雨先…  相似文献   

2.
文化哲思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读者。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将推出的《余秋雨人生哲言》(第2版)里,作者用全新的哲言方式,重新梳理了自己十几年来的人生思考。在此,我们选取了部分尚未刊发过的篇章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3.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诗歌、戏剧、小说逐渐失去轰动效应,散文从边缘地带跃居一线,成了“当红小生”,余氏散文堪称丛中奇葩。读罢这本余秋雨著的《人生哲言》,我掩卷而思。总的说来,这本书可以称作是余秋雨对其六本散文集的回顾与总结,提炼与升华,梳理与展括。文章中有很多论点、论据是重复引用先前文集的材料,所不同的是在广度上给予了延伸,深度上加重了挖掘。余秋雨的文字虽然有模式化的写作风格,即: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但他的运笔情感强烈而富于节制,在他笔下,人生的悲凉,岁月的沧桑,无不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写真。作者从感悟或从材料…  相似文献   

4.
作家声音     
正余秋雨自称新书《泥步修行》是"最后一本"余秋雨日前在河北廊坊举办的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再推新书《泥步修行》,70岁的他尽管未显老态,但他表示,"这是我最后一本书了。"他好像在自问自答,"别写了,再写下去谁看?虽然我的书很好卖。"谈及写这本书的起因,余秋雨说,现在网上几乎每半个月就有大量"他的诗文"发表,他还记得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句子"你的过去我没法陪伴,你的将来我将奉陪到底"。"有人说,余秋雨先生一生写过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的新书《文化苦旅全书》日前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丛书共分六卷。在率先出版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中,余秋雨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作品进行了修改,并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新作。余秋雨表示,“从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作品,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对于将之前部分作品进行修改合并出版《文化苦旅全书》的初衷,余秋雨表示,“我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  相似文献   

6.
与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培根,以他的一句著名哲言——“知识就是力量”,成为众人心中智慧和理性的代表。这位经历丰富、思想深沉的英国人,写下了这本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作品——《Essays》。在英语中,这本书可译成《培根散文集》,而汉语把它译成了《培根论人生》。中文书名让人感到培根似乎带着一种自傲和居高临下的态度来谈论人生——这个让很多学者不敢高谈阔论的话题。其实不然。在这部作品中,培根以他个人的经历和思考,就人生和人性的一些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真正阅读了之后,便化解了我心中的误会。  相似文献   

7.
收藏     
还记得余秋雨在《霜冷长河》中有这么一段话:"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不妨把它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  相似文献   

8.
星光灿烂: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在品读余秋雨的作品,他的散文带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冷成金所说:“余秋雨的散文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对传统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检索,对复杂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清醒的淘汰……”读余秋雨的散文,就如同在赏诗,他是一位诗人,使我们思接古往今来和上下八方,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个人文化追求可能已经绝望,但文化的整体和谐、天道的运行规律仍然值得深深信赖。很喜欢他以中华文明为背景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当然也喜欢讨论人生问题的《霜冷长河》,取材于对埃及、阿拉伯、犹太、巴比伦、…  相似文献   

9.
付辉 《师道》2020,(1):53-54
2010年,谢翌教授第一本学术著作《教师信念论》出版。作为先生的一名弟子,我希望把我读完著作后的感受写出来,既勉励自己,也表达我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谢翌教授对教师的信念有深入的思考和见解,他认为:人无信念,人生则会显得麻木和苍白。教师无信念,则教育人生会黯然失色。没有信念的教师,是无法在学校教育生活中立足的。  相似文献   

10.
最是读书滋味长。那悠长的回味,萦绕于眉间唇边,更倾注于字里行间。"《我们仨》问世四年后,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也曾这样说:"人生是一本大书。"他要把自己的灵魂嵌在人生边上的文字中。斯人已去,而他生命的文学又从他夫人杨绛的生命中延续。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的自传体励志书《做你自己》中文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彼得在书中详细记录了他的成长经历,并多次提到"股神"老爸对他人生的深刻影响。用彼得的话说,有个"股神"老爸当然很幸运,但最幸运的是从他那里学到了一套处世哲学——人生得靠自己打造。彼得·巴菲特是一名作曲家和音乐人。他曾为奥斯卡获奖影片《与狼共舞》配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散文作家中,余秋雨无疑是独特的,是个性的。如同《文化苦旅》"作者简介"中所说,余秋雨是一位艺术理论家,是中国文化史学家,同时也是散文作家。虽然散文并非余秋雨先生最擅长的文体,但是因为他在艺术层面上深厚的积累以及对我国史学的研究和了解,使其散文非常的严谨、深邃,同时也略带有艺术的美感。基于此,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以期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着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从字面上看,《文化苦旅》像一本游记,也像是余秋雨的一本自传,到处有他童年和故乡的足迹。随着余秋雨的脚印,我渐渐地寻觅出了属于他,也属于这本书的旅途中的一站站……第一站:童年的故乡余秋雨的故乡在余姚的一个穷困落后的村庄里,《牌坊》、《庙宇》、《夜航船》、《信客》、《老屋窗口》等精彩的文章都是以作者的故乡为背景写的。透过余秋雨细腻的描写,我在脑海中也隐约地勾勒出了一个美丽淳朴的乡村:在青山绿水中镶嵌着一条条用石头铺成、凹凸不平的台阶小路;农田间的石板上睡着赤膊乘凉的农夫;偶尔有几个路过的走脚小贩;杂草丛生的地里…  相似文献   

14.
<正>中秋假期,闲来无事,读了一本《逆袭人生》,主人公从纳粹的魔爪下逃离出来,开启了自己的逆袭人生。他在二战时期的生存经验和之后的事业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认知方式。这种类似于地狱般的生存经验,股票投资者也可以借鉴。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股票投资的哲学思想。既然,投资收益都是认知的变现。那么,决定一个人的认知的因素,就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打假与假打     
最近市场上“假”字横行,各种假货充斥市场,假烟、假酒、假茶、假药、假电器、假健身器材、假书、假币等等。科技一天比一天发达,造假也一天比一天猖狂。假货几乎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新产品一问世,假货便随之推出,与正牌产品在市场上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余秋雨刚为新书定名为“霜天话语”,不良书商便闻风而动,选取了余秋雨新近在各地刊物上登出的作品,闪电般提前出版了一本《霜天话语》。余秋雨先生无可奈何,只好将他的新作更名为《霜冷长河》。假冒产品在市场上横行无忌,究其原因,方方面面,大大小小,但关键不外乎以下…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享誉海内外,对他的作品,青年学子都如数家珍,真个烂熟于心了。对于余秋雨的为人,许多学生只知道他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古老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这些都是从他的文字中和其他评论中读到的。至于对他本人就不那么了解了。其实,余秋雨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一个“爱”字就能阐释他的人生态度。像许多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启蒙老师;像许多人一样,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老师。《三十年的重量》就是记述余秋雨与自己的老师感人至深的故事。余秋雨是文化界的大名人了,自然有许多应酬不完的事,也有许多一时忘记了的事。这是完全可以理…  相似文献   

17.
作品信息     
正余秋雨新作《门孔》述说记忆与情感近日,余秋雨新书《门孔》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系余秋雨至今所写的全部单篇记忆文学的结集,特别收入新作多篇。近年来,余秋雨缅怀谢晋导演的《门孔》,在网上引起了轰动。广大读者纷纷寻找余先生缅怀其他文化逝者的文章,于是发现了他笔下的巴金、黄佐临、章培恒、陆谷孙、张可、王元化……同时,也读到了他描述海峡对岸至今健在的文化友人星云大师、白先勇、林怀民、余光中的一系列篇章。此次出版的《门孔》,就是余秋雨写作至今的全部单篇记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入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首先,余秋雨在写作中始终不忘自己的学者身份,高瞻冷峻的笔触贯穿全篇,人们往往能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一股学者书生气。他在文章中生动感人地叙述着历史…  相似文献   

19.
她看过余秋雨先生的一部记忆文学作品《借我一生》,颇有感触。余秋雨先生在文学中秉承着一种意向,这个意向就是不管人生多么艰难,我们只要是用善良的心坚定地走下去,就可能完成父母交给我们的人生。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王微微,在今年天津市西青区课改培训会上回顾自己三年来的工作历程时,以《借我45分钟》这个题目表达自己一直秉承的信念:“不管课改多么艰难,只要我用勤奋与智慧坚定地做下去,就能出色地完成每一个神圣的45分钟,不只是学校交给的45分钟,更是自己与学生分享的45分钟。”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的思辨性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理性的思考,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因为有教养的辅助,有权威的说法,老师很容易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加之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思想的火花很容易在传统应试的教学模式中被戕杀。于是,就产生了一批盲从的教育者和学习者。而现代语文的人文性越来越强,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涉及到我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理性精神的思考,当学生缺乏这类思考之后,不仅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让他痛苦,而且这种缺失也会影响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