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追逐物质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处在一个极其重视GDP的历史关头,见惯了人们的物欲扶摇直上“,唯物欲”似乎成了主流,思想、精神变得黯然失色,追求思想的高远和精神的丰富几乎成了“另类”或旁门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金锁记》之曹七巧形象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锁记>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在物欲与情欲的驱使下,人性被扭曲,灵魂被异化,成了一个丧失人性的"疯子"母亲,最终走向毁灭.她是畸形婚姻和封建大家庭的牺牲品,是一个由爱情悲剧走向精神裂变的人性恶的典型.她的悲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不幸,批判了冷酷的封建社会对正常人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3.
刘汉端 《天中学刊》2012,27(5):23-26
哲学是思想的反思,通过反思能让我们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冷静的思考,进而用反思的智慧正确处理相互交融的复杂关系,最终使人达于至高的精神境界,并使哲学真正成为"无用之大用"的思想智慧。在这个多数人因崇尚物欲而精神迷失的年代,重提哲学本身的价值,用哲学良方整治人身和社会的精神病态,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底线     
<正>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始终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既关系到教育的走向和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素质,更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自身的人格危机也显得日益突出和尖锐:主体失落、物欲膨胀、精神空虚、情感淡漠、心态浮躁、心理失衡……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从情节设置和叙事留白入手,分析辛格短篇小说《山羊兹拉特》的主旨。小说看似表现了在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的亲情状态,实则昭示了作者对于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的忧虑,提出了抛却物欲重建精神基础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面对多色的世界 ,精神世界似乎成了荒原 ,一些知识分子为权欲、物欲、性欲所困 ,随波逐流。然而 ,仍有许多知识分子保持着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节 ,在苦苦挣扎 ,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性和希望。  相似文献   

8.
刘艺艺 《考试周刊》2014,(65):25-26
<正>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水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在商品经济、物欲追求的冲击下,人们曾一度遗忘了"阅读",如今,民族意识再次呼唤阅读。没有阅读不可能有个体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阅读如此重要,阅读贯穿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从一个人小时候看的绘本、童话书、故事书开始,人们就在进行阅读活动。进入学校后,开始进行系统化的阅读  相似文献   

9.
在融媒体新时代,大学生成为"触媒"的主力军。与此同时,融媒体中充斥着消费主义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也影响着当今的大学生。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的符号化特征和物欲的恣意放任化特征。本文建议从加强思想教育、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传播消费环保思想、推崇绿色消费文化,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全方位思政引导,利用高校学科优势、普及金融常识树立理财意识,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等方面引导大学生培育健康、积极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10.
3月31日,武汉新洲城关高中学校礼堂,上演了一节别样的"感恩课":100多名高二学生跪着给被蒙上双眼的父母喂饭……乌鸦尚知反哺,羔羊尚知跪乳。"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泯灭的良知,更是人类最为可贵的美德之一。但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里,不少人在物欲的横流中忘却了根本,泯灭了良知,涌出了几多的"啃老族",让"感恩"成了当下的稀缺品!  相似文献   

11.
小说《长恨歌》将人物休闲理念和方式作为人性基本内容进行剖析,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王琦瑶源于文化积淀,丰富阅历的审美灵感,且有"乖"的性格核心内涵作底蕴的休闲理念,和具有社会化怀旧情结的休闲意识,并在与沉沦于物欲的休闲形象的观照中,质疑物欲满足取代人文精神的休闲时尚。呼唤在现代休闲时尚中建构以人性完善为特征的精神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顾准 《文教资料》2012,(22):87-89
审美是一种移情,它体现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愉悦的或是灵魂净化的,可能达到思想的启悟,体现为灵魂的终极关怀。正由于无功利无厉害,没有实际目的,拒绝物欲,审美才是精神的高蹈,然而审美的"无功利",却是以"有功利"为历史与心理前导的。原古巫术的目的与功利意识,为原始审美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实际功用形式和原始文化态度,为原始审美意识发展提供土壤;审美和日常生活联系,呈现由功利向非功利的过度和转化。审美在功利性转化为非功利性的过程感受精神的愉悦。  相似文献   

13.
出于对"禁欲主义"之反动而产生的消费主义思潮,片面追求消费符号化,异化了消费的本质,在助长人的感官物欲的同时,误导了精神生活的应当走向。超越消费主义,要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基础上,引导人们追求生命的精神意义和社会价值,在合理的消费中注重丰富精神生活,从而推动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抗击疫情实践中孕育出的伟大抗疫精神,为中国精神谱系增加了新的元素,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抗疫精神是对中国实践、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不仅为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也为思政课增添了精神风采。讲好抗疫故事,把抗疫"活教材"变为思政课教学新素材,并在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同时,将抗疫精神熔铸成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底色,绘就成高校思政育人同心圆,进而打造成风化人,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相似文献   

15.
在战火中孕育而成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瑰宝,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蕴,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课外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主导力、渗透力、感染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6.
《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二者在人生观看法上有着内在一致性。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追求精神独立;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追求精神的自由。庄子和梭罗对人类存在表示极大的关注,他们的思想是他们对生存价值和幸福权利的思考与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焦玲 《文教资料》2006,(21):87-88
当代哲学呈现日趋生活化的倾向,它一方面反映了当代人在物欲满足后的一种精神自救,另一方面也是哲学降格为以求充当人类精神牧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他既有儒家入世思想,又有道家处世哲学;他既沉迷传统文化,又追随现代理念;他既留恋华夏国粹,又崇拜西方文明.他自称是"一团矛盾".而这"一团矛盾"有一个思想核心或根本特点,就是真诚.正是一个"诚"字把儒与道、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各种思想奇妙地在他身上揉合成一团.林语堂自身存在的种种矛盾,就是他真诚天性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9.
本试图通过精神生产的机制及其动力的研究,一方面说明精神生产前进的内在动力和前进轨道,即精神生产在主体所设定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目标的引导下,形成内在张力,并对此进行超越而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则力求在这种研究中标示出精神生产的独特性,以使思想之花在对物欲的一片盲目追求中散发出一股清新之气。  相似文献   

20.
大学"级别","丝不断,理还乱"。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是没有按照大学的理念办大学,而是以行政系统的标准来裁量性质上原本不属于行政机构的大学。大学就是大学,不是行政,不是企业,也很难说是"事业"。大学是思想的圣地、知识的殿堂。大学要学者云集,是大师所在,生产思想,发现真理,执着于学问,沉迷于知识,超然于现世,云游于精神。大学教授要能够跳出三界,不在五行,鄙视功名,祛除物欲,搞学问、迷学术、做学者、慕大师,致力于真理的追求,沉缅于探索的快乐,以享受原创的幸福。做学问、搞学术决不是学人"谋生的手段",而是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