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减”减的是什么?从小学数学作业的角度来看,“双减”不仅仅减掉了有形的作业负担,更减掉了学生无形的心理压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设计生活化的作业,不仅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体现,而且能促进学生认知、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格的发展。文章从合作型、体验型、差异型以及激趣型生活作业等方面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2.
“驴”成为“自助旅行”的代名词.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驴”与“旅”谐音:二是自助旅行需要自己背负行装,足量征程,就像负重的驴子一样。“驴行”开始只指徒步自助游.后来只要是自助旅行都以“驴行”冠之。自助旅行都要背一大包随身用品,所以又有“背包之驴”的说法。自助旅行在国外早已有之.比如在新加坡,人们称自助旅行为“背包客”。  相似文献   

3.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才会“乐”才会“灵”。反之,无“趣”生“优”,生“优”则必“厌”。所谓心境愉悦反应则灵敏;心情抑郁,反应则迟钝得多就是这个道理。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童心。1、命题要揣一颗“儿童心”。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宁可低一点,不搞一刀切;2、指导要用一种“儿童调”。  相似文献   

4.
文章围绕以“情”引“趣”,先介绍在化学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作用,然后阐述为了更好地引“趣”化学教师所创建情境的种类,最后以“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例,阐述如何借助生活情境引“趣”,旨在通过此为学生构建快乐学习化学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5.
龚昌丹 《少年月刊》2010,(11):46-46
对于生活中“美”的了解.有人是从行动开始的,比如去远方旅行;有人是从阅读开始的.比如阅读一本好书……而我则不然,因为我是从倾听开始的!  相似文献   

6.
杨静 《文教资料》2013,(4):172-173
本文就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实施有趣教学,以“巧”激趣,以“感”激趣,以“情”激趣,以“境”激趣,以“变”激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7.
声勇宏 《教师》2012,(25):90-91
育“趣”养“志”的体育课堂说的是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堂调动和培育学生强身健体的兴趣。培养学生适合个人发震斓需要的顽强意志和健全人格。这种“趣”具体有体验生命活动的舒适之趣.与他人协作的和谐之趣,获得知识的满足之趣,技能提高的惬意之趣,战胜困难的超越之趣,自我达标的成就之趣.被人认可.的自豪之趣,等等。这种“志”具体有以体育促进个人快乐发展的愉悦情志.增强.体力和智力的顽强意志,强身健体而战胜困难的斗志,等等。如何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育“趣”养“志”,我以为如下几个策略深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8.
“趣”     
谈“趣”、道“趣”,必先弄清何为“趣”。“趣”,“风趣”抑或“情趣”。前者言谈诙谐幽默,饶有兴味,后者情感风雅细腻;格调高雅。“趣”谈朝霞,就从这两方面谈起。  相似文献   

9.
幼儿年龄小,生性活泼好动,往往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表现得“我行我素”。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幼儿未能养成倾听习惯、形成倾听技能导致。然而,倾听习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与倾听技能?我认为从“范”、“趣”、“情”入手,将利于孩子养成倾听习惯,形成倾听技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早期教育》2009,(5):20-23
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生活学习环境的过程中,我园牢牢把握“妙”“趣”二字.巧设计、妙利用,让幼儿园环境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生活的产物,生活中有配对的事物,语言中也有相应的名称,如“天”与“地”、“本”与“末”、“爸爸”与“妈妈”、“开端”与“结局”等等;但语言事实有时并不完全如此,比如语言中有“老板娘”,却没有“老板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张瑛 《新教育(海南)》2023,(S2):206-207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趣生活”视域下大班幼儿叙事性讲述活动的开展,为幼儿创设了更丰富的语言学习与运用的机会。经过实践,总结策略,帮助幼儿逐步习得叙事性讲述核心经验,有效促进我园大班幼儿口语叙事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态课堂的构建逐渐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添加“智”和“趣”这两种关键性“佐料”,以“趣”引“思”,以“知”启“智”,以“爱”生“智”,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以发挥,让每个学生的思维真正生长出来,打造“智”“趣”交融的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14.
陈慧 《文教资料》2010,(14):69-70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展示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展示收获的舞台.提供了一个学生受到肯定、赞扬、鼓励的机会。展示台,可以展生活中学语文之趣,展阅读学语文之趣,展个性学语文风采,展成功学语文之乐。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展示台不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彩舞台。  相似文献   

15.
王白云 《现代教学》2007,(10):22-23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无处不在.所以“语文”无处不在。但“无处不在”只是关于语文“外延”的一种诗意的描述,语文无疑有其特定的“内涵”。那么,这个只属于“语文”自己、不为其他领域和学科“染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将发生这样那样的稀奇事、新鲜事、亲身经历的事……可是同学们在写作文选材时却显得平淡,立意不新。那么如何写出好文章呢?同学们不妨从“新”、“趣”、“奇”这三个字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平先来 《考试周刊》2012,(84):166-167
“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虽仅一字之差,但羞之千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了生活对于教育的本源作用,是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即生活是目前应试教育下我们广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也是大部分家长、学校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是错误的偏执的,、在大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今天,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并以此来消除教育即生活的片面,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9.
“明明德”与生活贯穿于“大学之道”的始终。“明德”既是宇宙-生活系统,又是人的生命本来面目。“明明德”既是澄明生命自身,又是“明德”的显发,“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生活。在“明明德”中生活并在生活中“明明德”就是“至善”,“至善”既是“明德”照彻宇宙,是无限的,又是个体生命、特定时代对“明德”的特殊折射,是有限的,无限永恒地走在有限的途中。  相似文献   

20.
孙道荣 《新读写》2009,(10):61-61
从孩童到老人,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不同的心好比不同的“门”,当我们打开“心门”时,人与人就走近了。作者用敏锐的眼光打量平凡的生活,得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和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