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生活是教材,活动是生命。那么,怎样的品德课活动才是有效的,教师应该怎样来优化品德课的活动呢?笔者认为,优化后的活动,应当是立体的,有吸引力的。可以让学生的意愿“动”起来,口耳“动”起来,手脚“动”起来,情感“动”起来,行为“动”起来,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2.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教学的基本理念,它强调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强调在儿童已有的生活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儿童的知识、经验、情感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格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品德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但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仅靠课堂上40分钟的教学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3.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高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理念,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堂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加强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杨文娟 《江苏教育》2007,(14):102-104
“品德课堂在哪里?在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中,在40分钟的教室里。”这是很多老师和学生的惯性思维。反思几年来的小学品德教育,从实效性、趣味性来看,这样的“课堂”太小了!我的实践告诉我:“活”学“活”用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既可以达到使品德教学情趣盎然的目标,又可以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的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笔者认为,《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本文就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浅谈个人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6.
祝祖岗 《贵州教育》2012,(17):36-37
课改以来,有些老师的品德课堂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忽略了品德课程学习的本质,少了品德课堂应有的“深度”。一堂有“深度”的品德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深度不是难度,而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是追求有内涵、有冲突、有味道、有活力、有实效、有后劲的魅力课堂。下面结合品德课堂的一线教学案例,试着谈谈如何构建有深度、高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时下,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生活化教学”,然而,这种生活化却又止于课堂,仍然忽视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忽视在实际生活中的品德提升。  相似文献   

8.
陈淑敏 《广西教育》2014,(17):124-12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品德与社会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教师可以将时事资源引入课堂。时事指的是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它具有“鲜”“活”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时事资源,能够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相似文献   

9.
周继章 《中国德育》2007,2(1):78-79
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的即兴点评,对课堂教学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品德与生活”课上的即时评价和其它学科相比,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品德与生活”课上对学生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做人准则。“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为了更好地贯彻课标要求,笔者建议“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即时评价要做到“五要”“五忌”。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已推广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做法仍是盘根错节,藕断丝连。语文教学课堂内“满堂灌”、“讲风”依然存在,要想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让他们在动中学,在乐中学。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进展,广大教师已认识到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都注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由于新课程改革推行的时间比较短,广大教师尚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所以在目前开展的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①活动的课前准备不足,开展得比较仓促,随意性较大。表现为课堂活动组织比较散乱,目的性不强,有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②把活动当作“标签”,把学生当作展示自己教学理念的工具,缺乏尊重和平等意识。表现为为了实现“目标”而随意中断…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课堂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全班同学使用同一种教材,按照同一制度,显然不利于因材施教。怎样使课堂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符合现在素质教育的目标,实践证明:课堂教育应以“诱”“思”为基础,具体做法是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为内容,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让英语课堂“活”起来是每个英语教师的追求,因为“活”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怎样才能让课堂“活“呢?“动”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动”即动作、手势等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师“动”,可对教学起提示作用,事半功倍;生“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效率;师生互“动”,可提升课堂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品德课堂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尊重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绽放生命之花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彰显生命的活力,体验教育的幸福。因此,品德教师要讲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在品德课堂上的“幸福指数”。一、创设品德课堂“幸福活动”主题情境,让儿童在课堂体验中获得幸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活动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与课堂主体——学生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是真正“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期间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地“动”,大数量地“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要高质量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地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动”,若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维有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16.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东省中山市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教研工作始终围绕着“精品课程”与“生长课堂”这两个关键词展开。依托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这一平台,中山市展开了区域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新模式。与此同时,秉承“教育即生长”的理念,我们倡导...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学生而言,习惯、道德发展与人格养成才是久远的。——这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所追求的核心教育价值,是德育课程的魅力所在!在数十载的教学实践中破译了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密码——"生动",即:品德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为生而动"设计教学、"依生而动"组织课堂教学、"促生而动"提升课堂实效。因为,只有学生心动了、行动了,品德课堂才真正的"生动"了,只有"生动"了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品德课堂。唯此,才能实现德育课程美好的育人理想。  相似文献   

18.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十多年来,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以全新的理念和教材,催生了崭新的品德教学课堂。然而,由于教师观念更新较慢,且兼任品德教学的现象严重,以至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课堂教学质量不容乐观。鉴于此,学校提出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以“促进品德教师专业发展”为基本取向的校本教研...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为了充分体现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我们应注重教法创新,让课堂呈现出富有生命活力的精彩来。  相似文献   

20.
开放的品德课堂必将动态生成许多不可预测的意外,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去面对它们。无论是对课前的预设,还是对课堂上出现的“另类”声音、精彩瞬间.我们都不可轻易放过。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将它们变成课堂上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为品德课堂服务,为学生的品德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