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自由地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巨大便利,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虚假信息极易发布和传播便是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选取“国标馒头必须是圆的”这个2008年第一大假新闻通过网络从无到有的事件,从传播环境、受众、传播者三个层面,就该事件进一步分析网络谣言、网络假新闻的成因,进而从受众、传播者、传播环境三个层面提出了消解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推动了社会个体信息消费行为的变革。当下,我国媒介环境的改变使社会化媒体成为人们信息消费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场域。社会化媒体中信息生产者身份的匿名性和网络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加剧了信息风险等级。受众在表达自我的同时,由于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往往盲目地充当风险信息的二次生产者。风险信息一旦进入以"圈层形态"为主的人际传播环境中,则极易引发葡萄藤效应,进而诱发社会群体性事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和谐的传播环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受众作为信息传播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其信息解构能力与传播效果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从媒介素养的研究视角出发,探寻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受众应对信息风险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3.
对于媒体信息价值的判断,主要看信息在传播之后是否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与传统信息传播效果相比,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涵盖面更为丰富,影响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也更多。本文以火遍全球的"李子柒现象"为例,通过对网络时代受众特点、中介因素以及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分析,阐释网络信息传播如何赢得受众青睐与追捧。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22):53-60
农村信息传播有效性是以农村信息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农民需要为依据的价值判断。其测评从传播者、信息渠道、信息内容、受众、信息传播环境五个方面进行考察。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评价标准,在实证调查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进行多级分析的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政府组织(村委会)、亲朋熟人这六类信息渠道传播有效性的测评中,电视、亲朋熟人、政府组织(村委会)、网络传播效果相对较好,报纸和广播较差。  相似文献   

5.
韩云  王佳 《新闻世界》2009,(8):137-138
信息的全球化和全球化大众媒介的发展,成为“全球化”的核心推动力。但是全球化信息被受众所接受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不论全球化信息的传播者秉承着何种目的进行传播,但是当信息最终到达受众,能够取得多大的现实效果却是传播者难以预料的。在传播过程中,国家、媒体和受众是最重要的过滤器。同时,全球化信息的传播效果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通过过滤之后的全球化信息在日积月累之中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也深刻地影响着受众。  相似文献   

6.
新闻价值是依据具有一定特质的客观事实信息,通过传播活动满足受众需要,并产生相应传播效果的社会关系框架。从本质上讲,新闻价值是处于发展之中的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动态反映。自该理论提出以来,尽管其基本架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在不同的媒介环境的作用下,其具体表现方式及其作用效果则呈现出与时俱进的不同特征。随着媒介体制的改革、媒介技术的进步,以及媒介受众素养的提高,人们对新闻价值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在不断深化、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倪娜 《新闻前哨》2012,(12):51-53
互联网的兴起,让世界变得很小、也很精彩。面对网络,我们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网络摧生视觉文化的大繁荣、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大多借助于可视的形象语言。  相似文献   

8.
当今各种各样的新媒介为受众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良信息。为了减少不良信息对受众的侵扰,需要培养受众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免疫能力,增强受众的信息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使受众拒绝传播不良信息。  相似文献   

9.
凤轶群 《新闻前哨》2010,(12):31-32
分众传播是指面向不同特征的受众群体进行的传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量的激增、信息传播的迅即性和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使得受众需要对大量即时更新的信息进行选择,因此,受众传播越来越成为媒介传播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技术发展使网络传播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播主体与受众融合,传播渠道与方式多元,传统传播流程被改变;网络舆情形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个体成为网络舆情形成和扩散中心,政府“把关”功能严重削弱,出现传播权滥用与“网络串联示威”。新媒体技术还给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带来了重大挑战:信息采集数量巨大,信息分析难度增加,舆情预警时间缩短,舆情应对日益复杂。  相似文献   

11.
试论21世纪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网络兴盛的时代,受众地位的研究显然需要重新审视。有人认为受众 与传者的距离正在消解,但事实上受众与专业传播机构根本不能同日而语;也有人 认为受众的地位已发生质变,而事实证明,这种质变并没有发生。我们仍将面对一 个分众化传播的时代,这种分众传播的时代受众将真正享有信息的选择权,比网络 出现以前的分众化传播更进一步。一个后分众化传播的时代已经来临。 对于受众研究来说,长期以来,它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以  相似文献   

12.
杨琳  陈燕 《现代传播》2018,(4):130-134
运用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大众传媒对于关天经济区信息传播及区域内受众反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媒体对关天经济区信息传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从传播效果、实际影响、受众反馈等方面来看,传播效果不理想,传播有效率低,需要进一步顺畅传播通道、整合传播,利用媒介信息传播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塑造区域形象。  相似文献   

13.
郜铭 《东南传播》2017,(12):140-142
第三次技术浪潮带来了数字媒介,也带来了广告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网络媒体由此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路径,其自身特性使传播模式呈现出"碎片化"。置身于新的传播形态中的人们,如同将自己包裹在"信息茧房"之中。在网络外部性与受众对媒体的选择性接触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广告的传播与接收路径日趋集中与单一,最终形成传播的路径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4.
当前,网络时代给了人们更多交流的权利与空间,使人们能够在虚拟世界中畅所欲言。但也正是此种自由,成为了给谣言推波助澜的工具。笔者认为,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其所滋生的网络受众心理,是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原因。网络语境下的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这种积极主动的地位促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网络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复杂性高等特点。在网络传播的情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参与到事件当中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受众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以近几年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受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并从受众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知的角度出发,为引导受众正确合理地面对网络群体事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档案信息的传播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档案网站的网络档案信息的传播效果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中各传播要素的变化对档案信息传播效果产生了影响,各层次传播效果也有不同表现。尽管网络档案信息传播效果具有种种优势,但现状并不尽如人意,需要采取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也存在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网络谣言等一系列传播乱象,严重扰乱了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需要网管部门、新闻媒体、传播平台等各方通力配合,科学管理,精准施策,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8.
填补信息空白,提供心灵支点。填补式广告策略就是要寻找受众的信息接收空白点和空白时段,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打破因互不相识却要近距离接触而产生的尴尬,为其涣散的注意力提供焦点,因此也可称之为聚焦式策略。填补式策略往往能够取得优于传统广告的传播效果。填补式广告应以受众需要为前提,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使得其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受众日益增加,因此对于网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要求也随之提高.从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发展态势看,对于网络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有些什么样的具体要求呢?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媒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伴随产生了网络传播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然而,网络在影响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传播着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而很少考虑作为受众的广大网络用户的需求和爱好。结果导致,网络传播信息量越来越多,可用率却越来越低,网站运行成本快速增加,网络运行效率却迅速下降,这就是网络传播的“经济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