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出丑     
有屠牛者,过宰猪者之家,其子欲讳“宰猪”二字,回云:“家尊出亥了。”屠牛者归,对子述之,称赞不已。子亦领悟,次日屠独至,其子亦回云:“家父往外出丑去了”。  相似文献   

2.
“去来 ,归去来”与“去去 ,归去去”等是陶渊明及其他魏晋唐宋大诗人几乎都使用过的两种表趋向的语词。其使用情况及准确含义 ,语文学界至今没能认识清楚 ,因而在评价和赏析陶渊明及其他诗人名作时 ,一是对陶渊明的创作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是在错误前提下任意发挥 ,三是反映出当今一些学者治学不严谨。结论 :“去来”是离来 ,“去去”是离去 ,在它们前后加“归”与“兮”仅为调整音节。“归去来”就是归离来 ,亦即离某归来。  相似文献   

3.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身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候。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相似文献   

4.
借棺为车     
绍兴张元公,在阊门开布行。聘伙计孙某者,陕人也,性诚谨而勤,所经算无不利市三倍。以故宾主相得。三五年中,为张致家资十万。屡乞归家,张坚留不许。孙怒曰:“假如我死,亦不放我归乎?”张笑曰:“果死,必亲送君归。三四千里,我不辞劳。”  相似文献   

5.
本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徐新杰同志的《〈陶渊明诗文选注〉商榷》,对唐满先同志的选注本提出了21条意见;1987年第2期发表了唐满先同志的《疑义相与析》,对徐文作了回答。唐文在谈到《咏荆轲》中“心知去不归”的解释时说: 诗中说“素骥鸣广陌”,《史记》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送行的人明明都“心知”荆轲此去不归,所以“心知”者是大家。从《商榷》原稿的复印件看出,原稿本来是“此‘心知’者,不独进行诸人,荆轲自己也在内”。这样解释是对的。学报发表时却把这句改为:“此‘心知’者,不是  相似文献   

6.
典故三则     
(牧马)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相似文献   

7.
左宗棠认为:“天下圆顶方趾之民无数,要其归有二,曰:名也,利也。人率知之,能言之。集试察其志之所分,与其途之所自合,则亦曰利而己矣,乌有所谓名者哉!”这就是说,他大胆地把人们的活动都归之为求利,提出了名随利出的命题。 他把世上之名归纳为三种:“道德之名”、“文章之名”,“一艺一技之名”。他认为“君子”  相似文献   

8.
王瑞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23-124
一、“移民”政策提出的背景与实施“初期移民 ”的实况不同 日本在中国东北通过移民从事侵略活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光绪18 年(1892年)即有日商三井物产进入营口专营贸易.日俄战争时,孔经纬先生提到“日人随军队来东北者雾合云集,以逐蝇头之利,所聚愈众.和局既定,俄军北徙,日兵亦渐次东归 ,而营业小民遍布城市,流滞不复去,”这些流滞不去的日本人,可以说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早期移民活动.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长时间内被界定为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并被誉为“隐居者的恋歌”,其中认为这是一首充满了消极意识的避世诗歌的也大有人在。在此,笔者将以“空山”为契点,谈谈亦儒亦道亦佛之王维在诗歌中所展现的复杂情怀,  相似文献   

10.
青丝剑     
就是在前天吧,也是这个时候,太阳从西边照在树叶上,筛出好看的金色斑点,我决定走进这片名叫“不归”的森林。我在心里鼓励自己说.不归的意思就是说我要到林子的那边去,找到更晨,过我们的好日子去,再也不回来了。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学东渐”和晚清翻译史上最为重要的翻译方式之一,口译—笔述式翻译模式,最初主要以外来口译者与本土笔述者之间的双边协作方式展开。这种方式,一方面历史地反映出这一翻译模式在晚清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作形态,另一方面亦反映出此间中西跨语际、跨文化交流的日常展开方式。而这种翻译模式或翻译实践方式中的外来口译者与本土笔述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亦形成了一种“在翻译中翻译”的翻译形式,其中口译者的“意译”或“口译”,都需要笔述者的“意会”与“言传”来得以转换落实。而无论是“意会”还是“言传”,又都关涉着或者受制于笔述者与口译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这种关系的考察,亦就是对晚清翻译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翻译方式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把“化归”理解为“由未知到已知、由难到易、由复杂到简单的转化”,方法论称为“化归原则”。数学家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他们特别善于使用化归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孟祥森 《现代语文》2004,(12):25-25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其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相似文献   

14.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的作品。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从开头至“吾亦爱吾庐”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写诗人的“归园田居之乐”;从“既耕亦已种”至结束是全诗的主体部分,写诗人的“耕余读书之乐”。这首诗以“乐”字为核心,主要写诗人归隐田园之后归园田居之乐、耕余读书之乐,从中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人格和精神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5.
辛义生 《甘肃教育》2013,(20):78-78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侧。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相似文献   

16.
微格素材     
春归不用怨风雨,无雨无风春亦归 宋·萧泰来《桃花》:“雨后桃花作片飞,风前桃絮点人衣。春归不用怨风雨,无雨无风春亦归。”(雨后的桃花故作片片飘飞,风前的桃花好以柳絮沾在行人的衣上。春天回去,不必埋怨风和雨,无雨无风春天也是照样要回去的。)  相似文献   

17.
《归园田居》诗五首,是陶渊明自彭泽辞归的第二年写下的。组诗反映了园田躬耕的劳动生活与艰辛经历,抒写了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与悠然情状,是陶渊明后期生活的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少无适俗韵》中“一去三十年”句争议颇大,涉及该诗主题等问题,爰陈管见,以就教方家。“一去三十年”句,有“一去十三年”之异。持前说者于“一去三十年”之后,尚有一条较为详尽  相似文献   

18.
宋自彬 《甘肃教育》2009,(16):37-37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诗三百”,经楚薛、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诗歌创作不绝如缕。人们忘情于优美的诗作,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壮志之辞,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归山林之章,亦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思乡之作。感情真挚动人,辞藻耐人寻味。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品味呢?  相似文献   

19.
读了阎中祥同志的《“往”“归”者谁?》(载《语文教学通讯》85年第10期),笔者对其所持见解,“往”“归”者之主语,“非人也,乃云雾尔”之说,不敢苟同。《醉翁亭记》第二自然段,集中描述了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朝明,暮晦;至于四时之景,作者抓住山、林、泉、石之特点,一季一幅画,既形象又概括,恰到好处。“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紧承  相似文献   

20.
舒雨 《中文自修》2010,(1):39-41
千年之后,人们称道的是蔡文姬的博学和文才,传诵的是蔡文姬“文姬归汉”的故事。然而,很少有人仔细去想,那动人的词句后她所经历的人生,更少有人去想,“文姬归汉”在她心里形成的复杂的情感漩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