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闯进了编辑职业圈.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原以为编辑就是组稿看稿,编辑出版.迈入大门才恍然大悟,完全不是想像的那样,原来我对这个职业了解甚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按常理,到了知天命的年龄,都不会轻易改变专业或职业.我既然选择了它,也只能硬着头皮面对现实.好在我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科研经历,算是一种改行的优势吧,但毕竟是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只能从零开始,边学边干.……  相似文献   

2.
3.
4.
新年前夕,笔者先后收到了发自首都北京的两份珍贵礼物:一份是《经济参考报》群众工作部寄来的精制贺年卡,一份是由《经济参考报》的一些编辑、记者亲笔签名的贺年片。小小贺年卡,凝聚千般情,它反映了报社编辑、记者对一名基层通讯员的深情厚爱与鼓励。当然,编辑同志对通讯员的关心更多的表现为日常做  相似文献   

5.
听了吕叔湘先生和曾彦修同志关于编辑工作的讲座(两次讲话记录分别发表在本刊今年第三、四期),很受教益,想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如何提高编辑业务水平的问题。吕先生指出编辑既应是个通才,又应是个专家;彦修同志提倡编辑应成为杂家。有些同志也确实称编辑是“从事精神劳动的  相似文献   

6.
《文艺报》8月31日在头版刊发了该报编辑50年代抗美援朝时给作者仇天的复信,我读了非常感动,竞一时心潮汹涌,有许多话,不吐不快。 这封信写得太好了:有对作者的工作热情和要求解决问题的诚恳态度的充分肯定,有对作者提出的问题的耐心答复,有对作者的热诚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8.
唐瑾君把自己比做做嫁衣的入,许嘉璐先生则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把唐瑾和她的同事们比作"构筑入类心灵之桥"的建桥者。唐瑾君策划编辑的书数以百计,但她的那片"林子"是有自己的骨干林木的,那就是翻译类书籍。  相似文献   

9.
吴健敏 《编辑学报》2010,22(2):186-187
每一本好书背后,都会有很多故事.<倾听书海:好书背后的故事>讲述的是编辑的故事.从在炮火中孕育的文化工程<新华字典>讲起,其时间跨度为60年,但重点是改革开放30年中出版的好书的故事.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出版"智囊",读后可以让编辑同人从中汲取养料,更好地掌握编辑工作的规律,进入出版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0.
近日,收到河北教育出版社老编辑张慧芝女士的《编辑岁月》一书,闲暇之余披览数次,颇有所得.虽然与作者张女士素不相识,但仍想向读者推荐此书. 《编辑岁月》包括九个部分,即:选题记、作者记、审读记、书评记、档案记、练笔记、困知记、忧思记、真情记,可以称之为“编辑九记”.它全面记录了一个从事编辑工作近30年的老编辑对书、对人、对事的态度与真情,并以拳拳之心向青年一代编辑人传递着编辑工作的经验与心得、编辑人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1.
当了多年编辑,编了上百本书,很少有一本能像《科学人生》这部书稿这样感动我。我几乎忘了自己是这本书的责编,完全沉浸在这50位科学家的故事中。当我一口气读完书稿后,才想起要从头开始做文字编辑工作。 究竟是什么,这样感动着我? 书中的50位科学家,年龄相隔两三代,专业各异,经历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仅占领了科学的制高点,也站在了人  相似文献   

12.
做《工人日报》的图片编辑既平凡琐碎又责任重大。这种体会是我在做编辑工作两年后才慢慢嚼出味来的。图片编辑就像汽车中的转动系统,它既不产生动力,又不直接驱动车辆行驶,图片的编辑既不采访新闻,又无权安排图片见报,但它又是报纸出版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作为报纸每天多则二百多件,少则几十件图片的编辑,我常想,这每个月上千的稿件  相似文献   

13.
周奔 《军事记者》2007,(5):12-12
3月10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位置刊登的稿件《农家小院一堂课——济南军区某装甲团因地制宜搞活主题教育见闻》,受到社领导、同事和读者的好评,以高票被评为当日好稿。饶洪桥副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族作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少数民族,是由古代的塞种、月氏、乌孙、康居、铁勒、克普恰克、突厥、杜拉提、乃蛮、克烈等部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之中,通过游牧、战争、迁徙、交往、融合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民族,也是一个跨国民族。作为游牧民族,哈萨克族一年四季在迁徙,而且因为土地、草场、水源、部族纷争,他们的迁徙更加频繁,范围更加广阔,因此,哈萨克民族文学艺术中的民间文学内容浩繁,包括神话、传说、民歌、谚语、谜语、阿依特斯、叙事长诗等。其中。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替人列传的传统,从太史公的本纪、世家、列传算起,已经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了。不算野史、私集,光“二十四史”里,有幸被列上“传”的人就够得上是数以万计了。但是,查遍这些被列传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草泽英雄,可说是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恰恰就是没有编辑和记者。作为一个编辑,未免感到一丝遗憾。虽说记者这一行产生较晚,但编辑却是历史极为悠久的——如果从孔老先生算起,比《太史公》列传还要早得多。这期间,无数  相似文献   

16.
近二十年来国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著被介绍到国内的越来越多,除在研究问题的提出到论述中应用的观念及评价角度给人以新颖独到的感受外,国外相当多的研究者在史料应用及发掘方面的用力之深也给人以深刻印象,尤其是在他们的著作中有关于人物或事件细节性的叙述方面.  相似文献   

17.
自去年6月至今年1月,我在军报政工部学习了近8个月。期间,有幸目睹和参与了编辑选编“自然来稿”,使自己对以往有关“自然来稿”的种种猜测和说法有了正确的认识,也为今后如何搞好新闻报道矫正了视角,增强了信心。 (一) 令我意想不到的,首先是编辑企盼自然来稿的那股子急切劲儿。刚到政教组,我便接到一项任务:将每天的自然来稿(包括传真稿)进行分类、整理,按照有关宣传分工,分发给各位编辑。乍接到这样的任务,我嘴上没讲,心里嘀咕:自然来稿,在你们编辑眼里还当回事?大概是“做做样子吧”。但接下来发生的情况,却不由…  相似文献   

18.
苏群同志的长篇小说《风雨编辑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以编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读了这样一部作品,很自然地感到十分新鲜、亲切。当编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这是贯穿作品始末的主题。作者力求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描写表现在编辑窗内的风风雨雨,着力刻画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女编辑——赵兰的艺术形象。书中的这位女编辑和现实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编辑一样,默默  相似文献   

19.
20.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国外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记者讲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