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学术界历来认为,他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黄畹果真是王韬呜?考查有关资料之后,我认为,这是一宗“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错案,黄畹并非王韬,应予澄清、纠正。一先简述事实经过。一八六二年二月二日,正当太平天国历兵秣马,水陆并进,准备攻取上海时,有个“苏福省儒士”黄畹在苏州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民务逢天义刘肇均,呈献攻取上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国甫告成立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 :务要“一洗而去”“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1 91 2年 1月 6日 ,孙中山在答复南京《大陆报》记者问及“领事裁判权其将撤废乎 ?” ,他毫不犹豫地指出 :“自当撤弃 ,一待改革既定 ,即须实行此事。”照常理推论 ,孙中山在南京登上中华民国的权力舞台后 ,本应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带来希望 ,有所作为。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孙中山不但未能提出反帝“废约”口号 ,却反其道而行之 ,言行差距甚大 ,认识与行动相互矛盾。对于这一现象 ,许多人指出是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 ,以及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都知道,“振兴中华”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是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最早提出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孙中山始终认为要振兴中华必须认识国情,并且为认识中国国情、改造中国国情奉献毕生的精力。有些西方论者往往把孙中山描绘成为一个昧于国情的海外流浪者,讥评为只知照搬外国理论和方案的空想家。殊不知孙中山从一开始便注意从国情出发,并且力图把西方的进步政治方案与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他常常教育自己的信徒,要研究清楚三民主义“是不是合乎国情”,而引进西方富强之道则必须比较中外国情的差异。(《三  相似文献   

4.
关于王韬思想研究,史界有“冻结”一说,意谓建国来对王韬思想研究“裹足不进”或“进展甚微”。症结何在?我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大抵有二:其一为过去我们多满足和习惯于对故人的盖棺论定;其二是对王韬早期资料发掘和重视不够。而最近由湖南整理出版的王韬早年“东泛扶桑”所写的一部日记体游记—《扶桑游记》,则正补王韬“西极”英法所写八十则《漫游随录》之不足。同时,《游记》也为今人研究王韬及其维新思想,提供了一重要资料。下面仅就《游记》所涉史料,试谈管见。  相似文献   

5.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关于他的思想属性问题,学术界聚讼纷纭.笔者认为,某一位思想家成熟阶段的思想最具有代表性,因而也就最鲜明地反映出他的思想属性.王韬的思想成熟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这一阶段洋务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韬本人也就成为这一阶段洋务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博爱与自由、平等一道,构成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三位一体的政治口号。孙中山是这一口号在中国的热心提倡者和实践者。他真诚而执着地追求这一革命理想,不愧为“法国18世纪末叶的伟大宣传家和伟大活动家的同志”。孙中山一生曾以苍劲的笔力书写过许多条幅,其中同一内容书写较多的就有“博爱”二字。他将此二字书以赠人,不仅是为了联络感情或表彰对革命的赞助,而且还有与人共勉的意思。孙中山曾指出,博爱就是“仁”,而仁有三种:救世之仁、救人之仁、救国之仁。这救世、救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经历了新旧民主革命的两个时期,在旧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就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有着一定的认识,但他没有提出反帝的口号;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却提出了反帝的口号.对于这一变化,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对待.我们从历史对孙中山的影响、革命根据地的转移、向西方求援对象的变化等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乃裳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华侨。他不但为沙捞越“新福州”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并且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笔者认为,黄乃裳与孙中山革命友谊的建立是有一定历史必然性的,这一友谊建立以后,孙中山的影响对黄乃裳开发“新福州”及参加辛亥革命均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平均地权”,其要旨在于平均地税的承担义务,使“土地皆有税”。“平均地权”的具体办法是让地主自报地价,国家照价抽税,涨价归公。其实施前提,则是实行“土地国有”政策。孙中山在其论著和各种讲话中,曾不遗余力地宣传“土地国有”政策,认为“此种方法最适宜于我国社会经济之改革”。这使学术界许多同志认为,孙中山宣传“土地国有”,是要建立一个单一的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模式。其实,将孙中山有关土地所有制的设想完全框定在公有制范围内,是一种将内涵丰厚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简单化的做法,它有可能并且实际上已经导致了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体系的片面理解。那么,孙中山的实际主张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驱除鞑虏”口号虽具有反帝和反对民族压迫的革命意义 ,但也带有狭隘种族主义倾向。1 90 5年 8月同盟会成立确定“驱除鞑虏”为纲领之一 ,当年 1 0月孙中山即将此口号改为“民族主义”;1 90 6年 1 0月 ,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制订《军政府宣言》,再次提出“驱除鞑虏”口号 ,但当年 1 2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中不提“驱除鞑虏”,专述“民族主义”,还对民族复仇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从此以后 ,“驱除鞑虏”口号不再出现于革命派的言论之中。 1 91 0年 ,孙中山制定中华革命党盟书 ,用“废灭鞑虏清朝”口号取代了“驱除鞑虏”,思想再次变化。 1 91 1年底 ,提出“五族共和”,彻底放弃了“驱除鞑虏”口号。孙中山放弃“驱除鞑虏”口号是明智之举 ,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韬(1828—1897年),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是最早系统提出向西方学习,并致力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先进中国人之一.1879年他应邀到日本一游,时间虽短,但在两国的文化交流史上却留下了一段佳话,被誉为“近代中国以名士身份东游第一人”.他本人也自豪称道:“两国相处三千年,文士来游自我始.”  相似文献   

12.
平均地权纲领和耕者有其田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地把握孙中山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平均地权纲领,是否包含着耕者有其田思想?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不少分歧。有人认为,对“孙中山来说,‘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是一回事,是同时提出的”。有人认为,在20世纪初年,孙中山所宣传的平均地权,“实际上仅仅限于解决城市的土地问题,而没有提到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还有人认为:“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土地纲领中没有‘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在他的前期著作中也找不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具体  相似文献   

13.
“二五减租”口号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二五减租”(即减租百分之二十五)的口号,是什么时候、由谁最先提出来的,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照此说法,这个口号的提出最迟不能晚于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之前。但没有任何材料能证明这种说法。有说是1926年10月国民党中央与各省党部联席会议提出的。可是在此之前两个月,即8月间广东省农协执委扩大会议就提到了这个口号。根据现在查阅到的材料,这个口号既不是孙中山、也不是国民党中  相似文献   

14.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王安石变法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状况以及学术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学术而言,宋兴以来的儒学复兴运动深受这一改革的刺激,这在不同学派中都有所表现,尤以二程的洛学最为明显。二程认为,变法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在于王安石只重制度、不重人心。他们进而体会到:在政治生活中,执政者的道德修养比具体的制度和法令更为关键——“内圣”是“外王”的必要条件。其后,洛学在学术趋向上更加关注于“内圣”方面,提倡治心、修养,少谈制度,这与熙丰变法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先行。这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是最早在中国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人物,他终生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出用社会主义来赶超西方的资本主义;他最先欢迎和支持俄国的十月革命,提出“以俄为师”,走俄国式革命道路,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孙中山还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与方法作了最初的探索。重新评价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韬的特殊社会经历成就了王韬和王韬的思想。由于他在与西方的接触当中,看到了早期的民主社会,因此在文章中多次拿西方的社会作为参照物,希望中国也能按其方向发展,体现了先进的早期民主思想,也许他所说的"君民共治"和西方真正的民主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历史的前进,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相似文献   

17.
从君民共治的政治改良主张出发,王韬将报刊的角色主要定位为沟通君民、上下之情的重要桥梁。同时,王韬的思想又停留在“君臣之伦”的范围内,故他的报刊角色观仍植根于中国古代“文人论证”思想传统。在王韬看来,以当政者言之,报刊是“博采舆论”的工具;以办报者言之,报刊主要是建言陈情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容闳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之一。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放弃舒适豪华的西方生活,立志终生献身于西学东渐,“维新中国”。从他回归祖国探索救国救民开始,历经教育救国、变法立国,直至晚年投向革命,始终渗透着容闳的一颗爱国之心。这正是容闳的伟大之处,也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和后辈继承发扬的。  相似文献   

19.
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这天,老师总要带学生到郊外植树。为什么要植树呢?由于树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远在上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有植树造林的习惯。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有“没有种过树的人,死了连棺材都不能用”的规定。为什么把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呢?那是因为3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爷爷逝世纪念日。孙中山爷爷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的人。他于1893年就提出“:中国欲强,须振兴农业,讲究树艺。”他任临时大总统时,1912年5月就成立了林业部;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2月又规定将每年“…  相似文献   

20.
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口号的争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作为一个颇为流行的口号,在教育理论界为人们广泛使用。这说明该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我国教育学领域的现状及前景的共同看法。但是,这一口号的准确内涵是什么?它所提出的主要依据及它所针对的主要问题又是什么?它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口号来提出是否恰当?对于这些,迄今未见比较清楚、明确的表述,更少有不同见解的讨论。这种理论上的模糊状态与该口号的影响力相比是不相称的。本文即就这一口号提出几点不同见解,希望能够得到帮助与指点。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的口号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