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甸之东》是斯坦贝克继《愤怒的葡萄》之后的又一写作高峰。在该小说中,作者试图表达出对人性的希望与信心。然而,贯穿在小说中的遗传宿命论与环境决定论思想无一不体现了作者的悲观主义思想与自然主义倾向。而该思想与倾向充分表明了斯坦贝克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基督教中大量的神话传说、“智慧文学”等等都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要源泉,其中的人物形象和经典故事情节渗透到西方文学中,其间包含的道德取向和伦理观念则成为许多西方文学作品的主题,《伊甸之东》就是其中之一.从基督教伦理思想对善恶诠释的角度,对斯坦贝克晚年力作《伊甸之东》进行系统和深入的解读,以期挖掘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3.
《伊甸之东》揭露了美国社会物欲横流、人的精神出现异化和拜物化的生活现实。特拉斯克家族饱受主体异化、心灵拜物化、行为无能化的折磨,精神世界危机重重。约翰·斯坦贝克通过对帮助特拉斯克一家走出阴霾的塞缪尔夫妇的塑造,给处在同样精神困境下的现代人指明了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4.
亚当和卡西是斯坦贝克创作的小说《伊甸之东》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分别代表善与恶。文章分析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福柯式恐惧,通过分析恐惧在褶皱、分裂、重组和异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性、话语与权力交织并互相作用,最后得出结论:生活的激情源于恐惧,恐惧使人具有爱和生产的力量,也使人具有毁灭一切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斯坦贝克的《珍珠》:耐人寻味的现代寓言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珠》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加以解决。从作品的素材来源可以发掘出它所蕴涵的印第安人神话成分及其象征意义;把它当作寓言,则可读出它所阐释的老子学说; 探索作品的哲理,则可发现它与《科蒂兹海航行日志》一样都植根于自然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的代表作,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季节工人的悲惨故事,展示了当时美国农民在生死线上挣扎、反抗的情景。本文主要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主义思想,即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人类的进化遵从"适者生存"法则。由于受到自身因素和环境的影响,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所有的抗争和努力终会化为泡影。斯坦贝克真实地揭露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下季节工人无望的生存现状,赋予了《愤怒的葡萄》丰富的自然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7.
该文旨在探讨语料库检索软件在分析文学文本中的应用,并运用Wordsmith Tools和AntConc软件分析斯坦贝克小说《珍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8.
“决定论”是自然主义的一个中心主题,人的命运是由环境、遗传及其本能冲动决定的。威廉·福克纳早期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八月之光》中的克里斯默斯、海托华和莉娜,他们是美国南方特定环境下的受害者。另外,小说中也体现了遗传和本能的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当代的许多作家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施玮作为基督徒是众多作家里的典型代表。施玮作为旅美华裔作家却将目光投向大陆,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来重新审视国人的灵魂和生活。《放逐伊甸》受到基督教文化很多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圣经》语汇的吸纳;(2)借鉴《圣经》的艺术形式;(3)宗教主题的书写。文章主要论述主题方面受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扁舟》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著名短篇小说,讲的是遭遇海上事故的四个人乘坐一叶扁舟,在汪洋大海中为求生而挣扎与战斗。本文从自然与人、希望与失望、人与人及个人的成长等四个方面来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自然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1.
左拉是自然主义之父,主张以科学实验方法写作,对人物进行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分析;他认为作家在写作时应该无动于衷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不必掺杂主观情感。大家都普遍认同在左拉身上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两者兼而有之,但对左拉的浪漫主义情怀却很少深究。文章通过对左拉作品《爱情一叶》的分析,从内容、写作色彩和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来研究这位自然主义大师思想深处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分析其作品中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从原型理论角度看,斯坦贝克的作品《逃亡》主人公皮皮的逃亡过程实际上是其追求心理个体化(Indi-viduation)的象征过程。由于"个体化"过程的普遍性,事件发生时间的模糊性,活动环境的原始性,该作品不仅成为斯坦贝克创作普世性的又一例证,而且对一直以来把他片面定位为"无产阶级"作家是一个纠偏。  相似文献   

13.
刘艳 《现代语文》2009,(9):10-11
与被誉为“最得风人深致”的。《蒹葭》相比,《君子于役》以其更为质朴自然、更具生活气息的风貌成为《诗经》中的经典篇章,而这种风貌的形成与其独特而优美的意境创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斯坦贝克在《菊花》中,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刻画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自我挣扎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菊花"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苹果"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菊花"与"苹果"的角逐是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危机对人内心真实自我摧残的表现,展现了女性意识从萌芽到发展到毁灭的心理历程。文章试图分析文中暗示的男女性别的抗争、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及人与自然的搏斗等各种社会矛盾,以充分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个性意识斗争与自我价值压抑和束缚,以此来呼吁现代社会人们对人的内心冲突的关注,寻求人与真实自我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密尔划分了社会与个人的界限:社会可能合法干涉个人自由的唯一理由是自我防御,他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个性和绝对多样性能够促进人类达成共识,接近真理,他受到德国浪漫主义影响,坚持绝对多样性。《论自由》就是他论证一种不会损害多样性的自由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宦娘》篇之所以能成为《聊斋志异》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于它热情讴歌了情趣相投的知己之爱,更在于宦娘那种为了心爱人的幸福无私援助的精神,至今读来仍给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塑造的希斯克利夫有着强烈的反压迫的斗争精神。同时,艾米莉又刻画了希斯克利夫存在种种的不良心理因素,并在此心理因素影响下实施了报复行为。文章试图解读希斯克利夫报复行为的原因和危害,揭示了某些弱势者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而导致的报复行为,弱势者的心态与报复行为有着因果关系,报复社会的人往往具有反社会人格,极端的报复者最终自己也会受到伤害;提出宽恕别人不仅是为了别人好,而且也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解放,社会得到和谐。  相似文献   

18.
邓黎娟 《文教资料》2009,(10):28-29
杰克·伦敦既是时代的产物,又走到了时代的前面。他受到马克思、尼采、达尔文、斯宾塞等多人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中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色彩,这在他的作品《野性的呼唤》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研究杰克·伦敦及其作品《野性的呼唤》,来挖掘其作品中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乔治·桑(1804-1876),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女作家。她生于巴黎一个名门贵族家庭,4岁那年,父亲不幸坠马而死,由祖母监护、抚养成人。她早期主要是写妇女问题小说。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反映法国妇女的不幸命运,鞭挞封建夫权制和包办婚姻(如《印第安娜》)。自从结识空想社会主义者皮埃尔·勒鲁以后,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描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的生存困境,凸显了性别、种族和文化的问题。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此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但多停留在对作品内容细节的解释上,而从跨学科或跨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章则不多见。以杀婴为基点,从心理学和女性主义角度关照黑奴母亲杀婴现象,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潜在的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排斥与融合的历史现实性,并进而阐释黑人女性是如何走出父权制和白人女性主义的漩涡中心,实行自救的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