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言俚俗语流行于普通劳动人民群众中,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语言智慧的结晶。重庆市石柱县位于重庆东南部,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栖息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人文环境,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口传方言俚语。石柱县方言俚俗语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思想智慧,记忆了独特的道德习尚和婚姻风俗。收集和研究石柱方言俚语不仅具有语言学意义,而且是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承传。  相似文献   

2.
桐乡地方谚语是桐乡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反映出桐乡地区的生产生活、地理风土特征,具有鲜明的农事活动、地理风土、民间风俗、方言色彩等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3.
成语、谚语、俗语等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地方俚谚语,则是一个地区人民在斗争中的经验和才智的反映,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从文学角度看,俚谚语是民间文学、口头创作、戏曲艺术的源泉;从社会学角度看,俚谚语为研究地方民情风俗和编撰地方志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线索;从语言学角度看,俚谚语是研究词汇(包括方言词汇)、方言史、编纂方言词典的重要材料。拙文正是从语言学角度,对福州方言俚谚语作些探索研究,并就正于行家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带有普遍性的道理,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许多语句早已成为至理名言,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试就几则谚语对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启示进行分析,希望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他们不但有着色彩亮丽、形式特异的民族服饰,而且有着极具特点的饮食、祭祀、丧葬等等民族风俗。特别是朝鲜族民居建筑,更表现出鲜明的朝鲜族人民的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6.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集体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客家饮食谚语是流传在客家地区的一种文化。本文从大量第一手饮食谚语资料来探讨客家精神的特质:生存忧患、务实敬业、勤劳持家、敬祖尊宗、乐天知命等。  相似文献   

7.
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小说《蛙》中,莫言以方言的方式呈现谚语,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与生存智慧,使得作品生动活泼,极具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汉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之文学",并且作为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宫廷雅文学,必然也反映了当时的广大社会万象。汉赋作品中保存了很多关于汉代的人生仪礼、岁时节日及民俗信仰等方面的风俗文化记载,为现在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而且,这些汉赋作品也只有放在当时的风俗文化背景下进行关照,才能深切把握其特质。因此,理清汉赋与汉代风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赋这种文学样式,而且对于我们了解汉代人民的风俗文化,重新认识汉赋在汉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人民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2.民俗亦称风俗,它包罗万象,如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信仰祭祀、民间文艺及游艺竞技等。它涵盖人类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又是精神生活的独特反映,是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民间文化现象。3.民俗学是研究民俗的人文学科。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提出“Folk lore”的概念,其原义是“人民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它的广义概念包括民间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衣食住行)、制度、巫术、医学、技术,民间歌谣、谚语、神话、故事、传说(民间文学)等各种学问。狭义的概念指人民的口头创作、口  相似文献   

10.
秀山民歌的“哭嫁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谣有《哭嫁歌》、《薅草锣鼓》、《酉水号子》、《秀山山歌》、《秀山花灯歌》等。《哭嫁歌》以歌代哭,把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及对封建婚姻的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歌韵婉转,情景动人。本文从秀山“哭嫁”的来历、“哭嫁”的发展历程及部分哭嫁歌文本等方面剖析“土家姑娘哭嫁”这一古老婚礼风俗的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晶 《中学俄语》2007,(8):40-41
谚语、俗语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言简意赅,形象地描绘了俄罗斯人民劳作、休息、服饰及饮食生活。大部分的日常生活谚语、俗语产生于封建制度时期,首先表现了农民和种植业居民的生活、文化状况,因此有关食品的谚语、俗语很多。  相似文献   

12.
民间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显现,这种文化与语言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谐音就是一种智慧的民族语言应用形式。文章旨在探讨民间风俗中谐音的种类,以及产生谐音语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楹联,亦称对联。千百年来,它不仅在文人墨客中交流传播,而且在民间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认真研究柳林近代民间对联作品,不仅能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人民群众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希冀追求,更能体会到当地特有的风俗民情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唐代农诗中的节日风俗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农诗内容广泛,但反映民间节日风俗的颇为寥寥,这既是时代的局限,也是诗人群体脱离民间的历史折光。民间节日风俗是社会选择的结果,是反观社会现实和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以唐代农诗所涉及的民间节日风俗为视角,通过典型的民间节日风俗事象的剖析,昭示唐代民间节日风俗情状及民众心理。  相似文献   

15.
河湟口传文学中吸收、转化了大量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佛经故事在河湟民间被广为戏仿是由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情境和文化语境所致。这些民间化了的佛经故事又在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楹联,亦称对联。千百年来,它不仅在文人墨客中交流传播,而且在民间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认真研究柳林近代民间对联作品,不仅能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人民群众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希冀追求,更能体会到当地特有的风俗民情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谜语根植于乡村社会,反映民间生存生活状态、社会伦理关系、社会组织结构、民俗与宗教信仰等。重庆市酉阳县口传谜语具有独特的"乡土性",反映了该地区的生产生活,尤其是生产工具的多样性,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大量关于蔬菜的谜语几乎囊括了当地出产的各种蔬菜,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的字谜谜面质朴无华,谜底简单,雅俗共赏,意趣盎然。酉阳谜语作为一种珍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而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整理、校订《安南风俗册》之后,以书中关于元旦、寒食、端阳、中元、中秋等"岁时节俗",与嫁娶、纳妾、生子、入学……丧事、哭丧、吉葬、忌后等"人生礼俗",为主要讨论对象,比较台、越民间风俗的异同,重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台、越两地人民的生活风貌。在比较双方民间风俗中,看到汉文化的深远影响,明了民俗文化传播的轨迹,清楚人类行为中诸多的共通性,也使我们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19.
张亚红 《文教资料》2013,(17):57-58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同时,大多数俗语往往能够直接反映当地的生产、生活等风俗习惯,以日照俗语为例,我们可以透视出日照市民间特有的一些跟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襄阳民间谚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襄阳人民生产经验、生活智慧的总结。它是襄阳人民劳动生活的伙伴,知识教育和道德教化的素材,具有影响深广的实用价值;它蕴含着气象、医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弥足珍贵的科学价值;它言简意赅,巧用修辞和方言,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因此,襄阳民间谚语对襄阳乃至荆楚文明的溯源和传承具有多重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