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者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2.
谢光姑 《教师》2020,(3):126-127
幼儿告状行为在很多幼儿园当中是普遍存在的,对幼儿的社会性培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很多幼儿教师在解决幼儿告状行为的时候,并没有采取科学正确的态度。因此,文章结合在幼儿园中教学的实际状况,联系不同的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此来帮助幼儿教师更加正确和科学地处理幼儿告状行为。  相似文献   

3.
王静静 《考试周刊》2022,(7):159-162
告状行为在幼儿时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之一,是幼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行为,同时幼儿时期是幼儿能力发展最为重要阶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缺少正确的应对策略,不利于幼儿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一方面有效地解决幼儿告状行为,为提高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等提供了参考,为教师有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给予一定的帮助;另一方...  相似文献   

4.
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意识形成初期的一种表现,有助于幼儿形成自主解决问题和互相帮助的能力。本文重点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师的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5.
刘晓晔 《福建教育》2011,(10):28-29
幼儿教师很容易发现,幼儿很爱告状。“老师,XX抢我玩具!”“老师,XX不让我擦桌子!”“老师!”“老师……”教师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习以为常。然而,认真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幼儿的告状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减少孩子告状的行为,首先要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其次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绝不能简单行事,或对"告状者"敷衍几句,或不分青红皂白批评一通。  相似文献   

7.
幼儿进入中、大班以后与同伴交往的意愿更强,但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通常会用告状的方式表达不满。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告状行为不仅是表达解决冲突的需求,还蕴含着其他教育价值。文章梳理出游戏中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生活经验冲突、自身安全和利益受到侵犯、规则冲突、他人行为影响游戏进程等四大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幼儿时期,由于幼儿认识发展水平较低,缺乏生活经验,对周围事物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还未形成足够的是非价值观,因此幼儿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及身边的事情,一旦遇到矛盾或挫折,就会向他们心中有权威的人物—老师﹑家长寻求帮助,这时往往就会产生告状行为。由此可见,关注并正确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由于幼儿年龄小,没有什么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低,对事物的理解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思维能力、独立性还很差,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分析,更不能应付和处理解决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因此,幼儿就会依赖成人帮他们解决问题。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一旦遇到问题或遭受挫折,便要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裁决和答复,因此幼儿经常向老师告状。  相似文献   

10.
5~7岁幼儿告状行为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12.
36岁幼儿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由于自身知识与经验的欠缺,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常常会通过告状方式依赖他人解决。幼儿告状是其众多行为偏差中的一种普遍行为,鉴于此,首先简述了幼儿告状的内涵及动机,然后说明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特点,接着指出处理幼儿告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儿告状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处理幼儿告状的对策,希望老师与家长能深入了解幼儿心理,掌握正确处理幼儿告状的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教师在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了影响教师应对的相关因素,同时根据实地观察和访谈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提出了相应策略,希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幼儿告状行为。  相似文献   

14.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又是“强大”的;在渴望被爱的表现中,师幼关系是“亲密”却又是“疏离”的;在守护内心的秩序中,告状行为既是对班级规则的“保存”却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瓦解”。以教育现象学理论来审视幼儿园告状行为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理解告状行为在幼儿自我建构中的成长性意义,最终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15.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重要标志,3~6岁的幼儿正是告状行为不断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告状行为也是幼儿向教师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及道德感发展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告状的动机也逐渐复杂。本文主要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观察,探索大班幼儿的各种告状动机,并根据动机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幼儿告状行为在小班比较常见,这些告状行为看上去事小,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师幼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正确了解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不能不当回事,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通过自然观察法研究63名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后发现.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在不同类型使用频次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男女幼儿告状行为使用频次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男女幼儿告状行为的不同类型在使用频次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在不同活动类型之间幼儿告状行为的使用频次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分析得出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原因和...  相似文献   

18.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教师工作中与幼儿互动最多的行为,幼儿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告状事件,从而维护幼儿之间的关系,化解幼儿相互之间的矛盾。针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幼儿交往行为的发展进程中,家长是应顺其自然,还是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哪些具体做法会对幼儿的交往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差异比较,碍出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0.
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对122名4~5岁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5岁幼儿告状行为没有性别差异,但会因活动类型的不同,告状类别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