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者细读徐迟的《江南小镇》,从“水乡风情与人文关怀”、“怀乡情结与吴言侬语”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自由和平的梦想”方面审视浙江文化视野下的《江南小镇》,体会徐迟的《江南小镇》既是浙江文化资源的受益者,又以超越性的姿态极大地丰富浙江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周颖怡 《文教资料》2013,(36):16-18
细读徐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诗歌,在审视徐迟诗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徐迟不同时期的诗作在“诗歌的现实品格”、“诗歌的核心元素”、“诗歌的修辞美”、“诗歌的忧伤基调”方面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共性,感受徐迟诗歌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人格、情感倾向和理想志趣.  相似文献   

3.
宋代词坛的好“仙”风气颇为突出,从庄子《逍遥游》中“神人”到《世说新语》中“神仙中人”再到宋代词坛“诸仙”,他们的共同意向都在于建立一种以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文人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圣经》中的撒旦是恶魔的原型,这一原型在歌德的《浮士德》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得以“置换”和“变形”。磨非斯特和伏脱冷不仅体现了恶的本质属性,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整合着作家的生命体验、思维方式、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是一首色彩繁杂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5.
曾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江南小镇》,便在脑海中隐约留下了水乡小镇的印象。曾经去过乌镇、周庄等地,可那已是多年之前,记忆早已残缺。终于,乘着“十一”,去了一次朱家角。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在《江南小镇》中说:“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固而又苍老。”就是这样一个诗人笔下有着枕河人家、水巷石桥、塔影钟声的江南小  相似文献   

7.
本对《红楼梦》中“兼美”形象的内涵及其艺术价值、审美意义进行了探寻,认为“兼美”形象主要是作“钗黛合一”艺术构思的体现,表现了作的审美理想;对秦可卿悲剧形成的原因也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江南小镇》是当代作家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段旅行记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江南水乡清新淡雅的风光与温婉谦和的民俗。滋味无穷的不仅仅是它的地域色彩,更多的是深藏其中的民族文化。论文从《江南小镇》景与景中的故事切入,并结合现实因素,分析人们对江南小镇的文化归属感问题。  相似文献   

9.
深秋的江南阳光灿烂,充满收获的气息。2006年11月7日-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科学课》编辑部主办,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江阴华士实验学校承办的“全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拥有“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江南小镇江阴市华士镇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0.
教学理念《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三个方面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文章词如玑、语如诗、景如画,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情”的花朵,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一篇加强审美教学和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11.
江南小镇,是淡泊、安逸的别名,而周庄更是古今文人笔墨下“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陈逸飞因周庄勾画出了一幅《故乡的回忆》;余秋雨把周庄的船比作人生的摇篮。印象中的周庄,似乎是所有忙碌于人  相似文献   

12.
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通过“江南”、“大漠”和“南北融合”的“地域叙事”,彰显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其熔铸华夏大地特有风情的东方地域叙事,传承发展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地域文学与文化价值,开拓了传统文学的格局与视野,推进了文化认同,加速了“新武侠小说”等华语文学的“现代化”“全球化”步伐。通过《射雕英雄传》中的“地域叙事”,分析武侠小说等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与“传播性”价值所在,并进一步探寻“新武侠小说”等在华语文学实现“现代化”“全球化”嬗变历程中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13.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自居易的《忆江南》,寥寥数笔,江南的秀丽明艳就跃然纸上,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取材于《后汉书》的《祢衡传》,但作者采用发掘历史事实与发展历史精神相统一;“出之贵实”与“用之贵虚”相结合;“睛节结构”和“情感结构”相交融等艺术手法,对作品的情节进行了重构。作品在折射理想道德的光华,实现人物新的艺术价值,反映民众理想愿望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分门采取“价值递减”顺序编排,三十六门中首列孔门四科。文学门中前一部分多载玄学与佛学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演变新旧交替的状况。《世说新语》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它是研究汉至魏晋间的文学、历史、语言等的重要资料,同时刘孝标的笺注使其文献价值更加突出。《世说新语》还反映了魏晋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6.
散文的音美、形美、意美共同构成其审美价值。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散文的审美价值传递到译文当中去是文学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文章以David Pollard英译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为例,从这三个方面浅析散文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是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的行为方式、个性特征、价值取向、人格追求、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和象征。魏晋风度具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审美发现、“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叛逆精神和超越世俗的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等文化意蕴,对中国美学、思想史和中国人文精神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少年小说与动物小说创作著称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曾豪,拗不过乡土江南的蛊惑,情不自禁地以《蓝调江南》表达了对自己儿时江南的喜爱。金曾豪在这部作品里倾注了一以贯之的感悟力和灵气,为读者构建起一个以“蓝调”为指称的充满情味和况味、宁静而和谐的诗意江南。推开那扇“蓝调江南”的木格子窗,读者便会明白那个金曾豪念想的少时水乡小镇是如何铺就了他柔软而完整的性灵,并被那样一种美好的人性、淳朴的乡情、宁静的意境所打动。  相似文献   

19.
游心不泯     
孩子们写作文,爱写“我的理想”,与他们相比。我的理想可算是微不足道,充其量只能算作梦想。 我的理想就是游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做个徐霞客般的旅行家。我欣赏他“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远大志向。多想放马草原和雄鹰一起歌唱,多想撑一把油纸伞走过江南细雨绵绵的小镇,  相似文献   

20.
2 0 0 0年第 2期《文艺研究》曾发表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一文。作者指出 :“审美反映论是文学的第一原理。”文章的一些命题有些不妥。文学的反映对象不应当如作者所言仅是“社会中的人的情感领域” ,而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文学的客体主要不是“包罗全部生活的整体的联系” ,更不是人与对象的诗意的联系 ,而是“人的世界” ,是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存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是越经过主体个性色彩的诗意情感的折射就越好 ,而是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指导 ,以正确反映现实的审美价值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