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作文讲评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评,顾名思义就是讲讲评评。看过一些课堂纪实和教案举例,听了一些讲评公开课,基本上都是经过这两个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感到讲评课只包括这两个环节是不够的,应在讲评之后再进行“修改”、“欣赏佳作”和“激发再创作”这三个环节。其中总结和讲评是学生对一次作文要求和写法的进一步认识的过程,而修改和再创作是对这种认识的实践过程。应通过总结和讲评提高认识,从而指导修改的实践,再通过修改的实践再提高认识,最后指导再创作的实践,即: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总结、讲评、修改、佳作欣赏、再创作这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试-评-行-结”,是笔者在研修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四环节研修模式。它与传统研修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修方式不同。由“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交流互动式”。二是研修过程不同。改变了传统研修中认识和实践脱节的现实,教师在研修中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完整过程。三是研修实效不同。研修中教师在认识提高的同时...  相似文献   

3.
一、功能误区:认识不足现在语文公开课普遍存在一个功能误区,就是以公开课“评人”,这主要是因为评课者对于“公开课”、对于“公开课课堂教学评价”认识观念上的不足,没有真正理解到公开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建构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它的特点是贴近实际、结构合理、易于操作、行之有效。它既规范了学员的学、又规范了教师的教,将教学工作纳入了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保证了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前期工程,教学主体工程和教学后期工程。虽说教学前的准备和设计,教学中的技能与艺术十分重要,但教学后的反思和后记,也不可忽视。目前,教学后记已愈来愈为广大教师所关注,有人还明确提出:“教学的工夫在教后。”这是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  相似文献   

6.
“公开课效应”可以解释为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教学评论的一种教研形式所能达到的效应。从而,“公开课的应然效应”就是公开课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是公开课目的之所在。进行提升“公开课应然效应”的学校管理对策研究是基于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学校管理层应该改变对公开课的态度,并由校长亲自参与听课评课;改革公开课教学的组织和评价制度;帮助教师正确对待职业和公开课,从而提升“公开课应然效应”。  相似文献   

7.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了,自己上过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其他教师上的公开课。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不少教师常常在课的最后说上这样的话:“这个问题我们下课以后再讨论。”或者是“还有什么话下课以后再讲给老师听”。但真正实践诺言的教师有多少呢?真正能珍惜与学生课外交流的教师有多少呢?  相似文献   

8.
夯实美术教育 实施特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锋民 《山东教育》2010,(7):101-102
近年来,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l的形势下,我校开展了“美术教育特色”探索。我们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认识,在理性思考中提高了实践效果,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美术教育成效有了“质”的飞跃。教师对美育也有了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初中新编生物教材就是根据这一认识过程来编写的。因此在教学时,运用合理的学习指导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掌握学习内容就成了教师设计教学程序的着眼点,也成了教师在教学中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立足点之一。本文以“茎是由芽发育成的”一节课的教学为例来初步探讨如何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制定了演示法与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观察、采集、分类、比较、分析等等的学习方法。教师则通过…  相似文献   

10.
在面对教育有话要说的今天,“公开课”是一个跨越学术边界,但却引人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对于公开课的质疑、非议乃至批判不时见诸报端,至今还在延续。但是,公开课不以人们的好恶而存亡,只要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只要有公开课,人们就会对它有话要说。过去,因为公开课存在“做秀”、“造假”现象,所以人们对公开课情绪化的责难多于理性的呵护。要让公开课重塑形象,成为课堂改革与创新的“先锋”,需要通过理智而公正的讨论,需要在认识上给公开课合理定位,在操作上为公开课“出谋划策”。因此,封存公开课“做秀”的记忆,结束公开课“打假”的话题,开始公开课“建设”的讨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学习心理学表明,进行“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为这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的学习,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了学习,增强了自信。一、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样也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的认识论正如他的名字“行知”.体现了认识和行动的结合。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是不断累进的过程.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主张.就是基于他的这种认识论思想提出来的.这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有着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骆兰 《新疆教育》2012,(21):99-99
实验课教学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学生认识、感知自然事物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主席在《实践论》中讲到“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离开实践,就不能达到认识,人的认识总是从低级到高级,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5.
"做"数学     
“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一、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做”数学     
吕智敏 《陕西教育》2005,(10):37-37
“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一、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巧用电教媒体改进语文教学董学芹一、“基本事实”在前,让儿童整体感知,符合普遍的认识规律人的认识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遵循这一规律设计教学媒体,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日月潭》一文时,教师遵循认识规律,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播放《日...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和认识的原理,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哲学观点,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顾名思义,应是公开展示的真实课堂,不是“表演课”。通过对“公开课”的观察、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感悟和反思,探讨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高职院校实践属性为基点,从教学、学生工作、就业创业各方面阐述了实践创新的实践内容,并以实践创新基点、结合实践主体性、理论创新,提出了实践创新的基本过程和主体内容,构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认识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