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争影片从来都是电影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表现题材。通过对战争中残酷、血腥场景的再现来达到对战争的斥责是战争影片中惯用的模式。但一部出自女性导演之手的小成本战争影片《拆弹部队》却打破了这种常规模式:她大胆的突破传统观影习惯,突出战争丰富深刻的意义,凸显独特的纪实手法,将一部别样的战争影片展现在我们眼前。也让我们对战争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贝尔格莱德争夺战中,萨伐河的桥头堡前炮火纷飞。险恶的环境下,年老体衰的老妇人育乞西收殓并祭奠了一位年轻的苏军战士,吃力而执着,从容而庄严。老妇人何以能于必死之局中生还?这是《蜡烛》的一个悬疑,也是深入解读作品、透视战争中的人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余欣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3):109-111
《金字塔》是威廉.戈尔丁的主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奥利弗在人生的三个阶段的故事。作者通过犀利的笔锋揭示了人性异化的根源和本质,以传达其最终的人性恶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60多年来,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淡化战争的残酷性和艰难性,神化自己,简化、丑化敌人。朱秀海的小说《音乐会》却向我们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残忍以及战争带给人类无法治愈的创伤。  相似文献   

5.
贝克特二战后的作品中开始呈现政治意识,在他的二战后创作的戏剧《等待戈多》中含有丰富的伦理内涵。文章用文学伦理学的方法分析《等待戈多》荒诞背后体现的政治伦理。剧中体现的政治伦理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是以"波卓"为代表的统治者身上的自私,无情,虚伪的非理性伦理;其次是非理性政治伦理下造成的身份迷失和精神虚无;最后是对于无私,正直,真诚的政治伦理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不但在俄国文学史上,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尝试从伦理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探索其中隐含的深沉复杂的伦理诉求和道德教诲,阐明诗人普希金超前的伦理意识,从中感悟一些人伦方面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金陵十三钗》是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日本兵、中国士兵、神父、中国女学生和一群妓女这些人物形象刻画,展示了人性的丰富与多样。作者更是执着于探寻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尤其是十三钗在灾难面前、危机关头舍身赴难的动人行为,传达出了一种人情、人性上的感悟与思考.与日本兵身上人性的泯灭和残忍,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让我们对人性进行深刻的的审视、剖析和反省。  相似文献   

8.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生动再现了一幅美国少女在社会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图景。以长腿为首的主人公们置身在各种伦理身份混乱的环境下,面临着个人道德选择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突,纠缠在伦理意识的觉醒与丧失中,最终走向了不可挽回的结局。她们的悲剧实际上也是一出伦理悲剧,作者以此呼吁大众给予弱者人文的关怀,呼吁社会应建构良好的伦理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小说《色戒》的解读指出,在战争和社会转型时期人性被扭曲。女性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和社会人格,她们的躯体往往被异化为革命工具。反过来,用躯体进行革命的女性又往往遭到革命同志的鄙视和唾弃,革命和伦理因此构成了对女性的双重压迫。以易先生、邝裕民为代表的男性占有政治话语和男权话语的双重优势,终于成了"虎"。而王佳芝承受了革命和伦理的双重压迫,她的心理和情感困惑不仅导致刺杀行动失败,也必然沦为"伥"。  相似文献   

10.
《格列佛游记》被公认为爱尔兰作家斯威夫特最伟大的讽刺作品,深受读者欢迎。本文将该作品看作是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主要从小说中对人性和当时的英国政治的讽刺角度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当时英国社会的混乱以及在政治和人性方面的黑暗。  相似文献   

11.
《伪满州国》以人性化视角来审视日本人在这场侵略战争中的凄苦命运,并通过这种审视揭示了战争对所有人都是伤害的事实。这种审视为最广大的日本民众正确认识历史并勇敢承担历史责任从而为彻底驱散心灵的阴霾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杨世宇 《文教资料》2008,(23):37-38
作家们高度关注人性异化现象,纷纷把目光投向于这些"人性场上的迷失者",以期通过文学形象透视人性异化、人性迷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即人性之所以异化固然有人性迷失者自身人性缺陷的因素,而更主要的则是命运的安排与拨弄,是历史的无情与残酷.  相似文献   

13.
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创作了具有迷幻般色彩的戏剧《等待戈多》。剧本用荒诞离奇的形式呈现了不确定人生所带来的人性断裂,写出了对人性断裂的救赎。  相似文献   

14.
姚鄂梅的长篇小说《十四天》,以2020年初的武汉新冠疫情为背景,以刘、吴两亲家相约在湖北宜都过年为缘起,讲述了两大家庭因为疫情被迫在蓝白楼中隔离14天的故事。14天中,两家人经历了欢聚、逃离、流浪、争吵甚至自杀,狭小的隔离空间拉近了人们的社交距离,却也撕碎了伦理的美好面纱,在层出不穷的伦理矛盾中,人性的困境显露无遗。小说聚焦于对人与人性的书写,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记录了疫情期间的生活现实,在一幕幕悲喜剧中,以疫情透视伦理,以苦难书写人性。  相似文献   

15.
覃芳 《华章》2007,(1):147-148
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因对人性的永恒追求而具有恒长价值,本文试通过剖析《白轮船》中现代文明冲击下古代精神道德体系崩溃的状况,指出人类在背叛历史毁灭人性的同时也毁灭了人类自身,并认为只有在未来,人性才能得到再生.  相似文献   

16.
美国战争文学不仅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点和人们对战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欧华恩先生的学术新著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新的视角对美国二战时期小说的阶段性特征做出了新的现代透视,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战争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刘保昌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将叙述视点放在了春秋中叶的楚国,这是春秋时代最主要的历史时期之一,也是楚国最重要的历史时期.战争叙事是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塑造楚武王形象,凸显楚人精神、楚文化精神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不仅凭借其非凡的想象力,生动形象地还原了近三千年前的战争场景,还凭借其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勾勒出楚文化茁长期战争的人文内涵,并以悲悯的情怀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人性化思索,同时又以诗意化的战争描摹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在战争叙事中注入相关文化因子,让读者体会到独具一格的楚文化传统精神;文本中传递出来的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及悲悯情怀,让我们看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内涵;其凄美的景物渲染,壮观的场面描写,典雅的语言风格,更把我们带入到瑰丽的审美世界.这对于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日,随着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的热映,原著《金陵十三钗》及作者严歌苓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严歌苓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其小说往往从人性入手,将人物置于极致的生存环境中,深入挖掘人性深处蕴藏的丰富深邃的内涵。《金陵十三钗》就为我们再现了战争这一生存绝境下人性的善恶美丑。  相似文献   

19.
付俊 《学语文》2002,(6):17-17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历来为教者所津津乐“道”,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分析项羽形象时,往往只注意到项羽骄傲轻敌、自矜功伐、刚愎自用等性格特点,未曾认识到正是因为项羽双重性格的存在,才使刘邦能够以柔克刚,巧妙地利用他的“柔顺”,平息了项羽的怒气,顺利地从表面杀机四伏、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逃脱。  相似文献   

20.
于洋 《海外英语》2013,(6X):208-209
该论文将重点探析战争对海明威本人,对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人物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的影响。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创伤,人们精神和意识状态也发生了改变,心理上也受到折磨,战争最终导致了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