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研究显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明显的互动发展关系,如何推动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重要课题。燕山大学与河北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促进了高校与区域经济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针对其核心问题的解决,不仅单方面考虑某一阶段发展建设需求,从构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体系的角度,对部分基础问题予以解决,并制定科学发展对策,通过汲取国外的部分发展经验,完善部分地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京、津、沪、鲁、苏、浙、闽、粤数据的弹性分析表明,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广东省本专科生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居首,北京市排在末位;浙江省研究生规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居首,天津市排在末位;广东省专任教师规模与区域经 济协同发展水平居首,福建省排在末位。省际差异的成因在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存在区域差异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的特殊性。提升二者协同发展水平的措施包括: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并注重区域均衡;探索弥补办学成本的多元化路径;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通过运用有序度测量模型和耦合协同度模型研究近10年山西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1至2020年山西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逐步从无序到有序发展;两系统协同水平也从濒临失调发展为优质协同,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且两者差距呈逐渐增大趋势,山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山西高等教育仍需加强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因地制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互动发展水平,进而实现山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密切关系,为评价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研究提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构造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之间协调度评价模型;为检验评价模型有效性,运用该模型对广东省近年(2006-2015)两者之间协同发展进行耦合协同评价,结果显示:广东省地方高等教育和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之间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存在较高的耦合性,处于中度协调发展水平,但地方高等教育略滞后于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瑞士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并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我国应明确高等教育的创新职能,并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应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高校要拓展产学研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出发,构建衡量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全貌的指标体系,并基于我国1978-2009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31个省级单位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出四类区域,采用高等计量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给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资源的深度整合成为必然。推动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的建立,探究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以及缩小地区间教育质量差距都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通过从区域高等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作用条件,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内涵、困境与路径选择,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测量与评价四个方面回顾我国近十年来区域高等教育研究,获得如下结论:未来研究应当进一步澄清区域高等教育的功能性内涵;结合本土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高等教育理论;探索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统筹作用,充分挖掘高校潜能、区域潜能的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章主要分析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认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促进高等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成人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英语教学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体系的研究,大力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英语教育的教学方法,合理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建设开放的、动态的、适应经济社会成人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体系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2.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在协调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毕业生的专业及规模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教育层次与产业发展失衡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双创教育尚未充分彰显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基于协同理论及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以江苏省为例,把江苏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等促进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分析广东省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可知,广东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正面临着高等学校发展规模与层次结构及区域需求相脱节、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均衡、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转化过剩与短缺并存的问题。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合理配置资源、改善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态势、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科技园区的建设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多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但还未与区域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美国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也是产业链中产学研协同发展较好的国家。收集整理并分析了"研究三角园"的现状、高等教育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模式及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了对京津冀高等教育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高等教育合作在北京教育功能疏解、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高等教育合作仍面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失衡、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距明显、区域教育链与产业链匹配度不高、多利益主体难以协调等突出问题。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补齐河北在高等教育领域短板,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是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董玉霞 《成人教育》2019,39(11):6-10
高等继续教育与全日制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特别关注的重要话题。心理感知视角的问卷调查发现,一些普通高校存在着高等继续教育与全日制高等教育难以平等、协同、开放、融合和特色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促进高等继续教育和全日制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普通高校应采取平等发展的政策、协同发展的机制、开放发展的资源、融合发展的手段和特色发展的模式等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7.
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适度集聚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故应当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着重考量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高等教育集聚的邻域关系分析表明知识存在区域间的溢出效应,高等教育集聚对于区域和区际间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河北省为例的内部关系分析表明,河北省在高等教育资源的总体发展程度及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较为良好的互动,但反映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均等化程度的洛伦兹曲线表明,在考虑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情况下,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仍有待改善。因此,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河北省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应当重点加强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机械、环保、经济管理等产业相关专业,从学科总量、适应性结构、功能体系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自2009年始,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开展了"中英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政策研究"合作项目。项目研究对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形成高效发展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关研究也是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重点。中英双方专家组对两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访问研究,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观念。本次会议的议题进一步深化,主要包括区域现代化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学校联盟建设,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并向国际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定位,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新时期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果显示,河北省高等教育既有政策支撑、经济稳定发展、区域资源丰富、互联网迅速发展等优势,也有区域资源不均衡、高等教育投入较低等劣势,更面临着行政壁垒、虹吸效应等挑战。对此,河北省高等教育应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新城建设、互联网等有利因素提升整体水平,为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一项重要事业,在提升国民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高校要转变教学观念,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知识转移和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