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是最喜爱用“白”字的诗人之一。对其进行诗学解读,实际上涉及中国经典审美理论的文化原点。他尚白,他像白玉,它有清白爽朗的人生精神,人格是光明洁白的。“白”字之美以原创的神秘隐藏在诗人的灵魂里。如李白诚然有一种白云情结,这是他的情绪感所由生发的明亮、纯静、冲淡、孤寂、清高、悠然、顿悟的精神状态,糅合着道家的自然无为和释家空寂清静的哲学人生。剖析李白诗歌中的“白”字句,就可以深入诗人的灵魂,就可以探求诗人的诗学审美意识和审美感情,并进而理解诗人的人生体验、生命精神和光明爽洁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从李白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索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的政治思想、生活原则充分体现了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李白诗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的层面。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体验。道家思想本质上就是由“守静”的功夫,通过主体的修炼和自我的“反观”,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心灵的整体和谐,从而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庄哲学中的“无为”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有为”。李白“进”与“退”的不同态度与表现,正体现了老子哲学密切结合的两个方面。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深得老子哲学之体要,他是对老子哲学理解得较为准确、运用得较为有效的诗人。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题画诗,将诗境与画境巧妙地融会贯通,达到一种主客相忘的境界。他深谙画中三昧,将绘画技巧与抒情言志结合起来。这些诗作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狂放气质,也体现了一种清真自然、气奔势逸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4.
盛唐社会的人生是诗化的;诗化的人生最具有哲学的意蕴,尤其像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就诗化地哲学地“栖息”在这样的国度里,并且创造了中国诗歌的时代高度,后世无以复制。李白的人生是诗化的,也是哲学的。哲学所关注的人生、宇宙和社会,在李白的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张扬个性的超越自我,宗法自然的物我同一,批判现实的挥斥幽愤,追求理想的豪迈奔放。  相似文献   

5.
写“闺怨”是历代诗人比较感兴趣的题材,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王昌龄、李白、白居易、李商隐——从初唐到盛唐、到中唐、直到晚唐,一些著名的诗人几乎都有这类题材的作品。但是比较一下,在诸多的名家名篇中,我觉得初唐沈佺期的《杂诗》“闻道黄龙戍”当首推第一。虽然,沈佺期的诗品、人品都并不高,名气远不及上面提到的那些人,但是,他的这首《杂诗》,不但在整个唐“闺怨”诗中比较早,而且在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6.
浅析李白诗水意象的审美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在诗歌中大量运用水的意象,不仅对其作了形态万端的精彩描绘,同时在对它们的审 美中注入了自我生命感受的诗情体验,使其具有极富个性的丰厚审美底蕴。水在李白的诗 歌中是具有很强的整合力的意象、与月、山等组合成复合意象群,构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审 美系统。对流水意象、清水意象的分析,可探寻到李白诗水意象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意与境相偕,情与景相融的意境,王维无疑达到了极致。绘画、音乐给了他作诗的技巧,禅宗佛教给了他诗歌的灵魂。因此王维的诗歌有两个中心意象:“空”与“静”。诗人正是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情感,在“空”与“静”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启悟,从而使诗人的个体生命摆脱了世俗的羁绊与困厄,完成了超越现实的建构,走向了真正的自由。“‘空’与‘静’是佛教最高的审美范畴,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王维诗歌中的“空”与“静”以佛教的宗教意蕴作为理念内涵,对压抑而无奈的生命作了美学和哲学的阐释,悠游于天地获得大…  相似文献   

8.
从"水""月"意象中看李白的主体创造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代李白诗作“水”“月”意象中分析诗人的主体创作心态:别样的“水”“月”意象孕育着生命的理想和自由冲功;“月”的被动态势凸现着诗人孤苦清寒而又拘泥的情感纠结。  相似文献   

9.
山水诗文构筑了诗人的精神世界,表现诗人对生命存在的观照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面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教师可以沿着“观景-入境-观人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朗读和词句的删改分析中体会诗文的语言之美;通过想象、比较的方法,从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体会山水诗文的形象之美;通过知人论世、拓展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在山水诗文中创造的意境和物我合一的人生之境,探寻语文美育的生命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浪漫主义不足以代表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明王世贞提出的“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是对李白诗歌艺术个性的最准确最中肯的概括。笔者现围绕王说,从对“气”的阐释,李白诗歌的抒情方式,诗人自我形象和自然形象的塑造,诗歌形式等几个方面,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作了较全面的评析。  相似文献   

11.
李白酒诗的审美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与酒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李白的酒诗具有独特的审美精神。诗与酒交融的审美精神是“放”的生命精神。“放”是生命诗性的释放,也是放松和生命的放飞。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构成了他生命的诗魂。明月是李白酒诗中的诗性内核。诗与酒的融合展现了李白的那种天真自然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神话情结,主要体现于神话创世说对李白“气一元论”世界观即天道自然观的直接影响,神话想象的思维对李白诗歌构思直接沟通,神话的演变直接铸就了李白仙风道骨的诗品和人品。即使如此,李白在创作诗歌的时候,虽然天马行空,“飘然思不群”,但还是没有离开现实的土地,对某些局限性比较明显的神话、故事、传说表示了大胆的怀疑、责问、否定和改造,表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陈梦家是一位注重“哲学意味”的诗人,宗教的熏陶和现实的触发,使得生存宿命成为其诗歌的精神指向。本文分别从形而上生命本体和人的普通生存处境、爱情、向往与梦想、人生当下行为和现实情形等几种题材内容的诗歌,分析了陈梦家早期诗歌中精神指向的具体体现,以及其中传达出的生命所具有的挑战宿命的“过客”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诗人群体中 ,李白当属最杰出的一位。他的诗如天马行空 ,不可羁勒 ;似银河泻地 ,气烁古今。即使是表达个人怀才不遇、命运多舛之作 ,也往往悲歌慷慨 ,狂放豪雄。所以 ,他被称为一代“诗仙” ,名动天下 ,饮誉后世。李白的诗用字比较平常 ,少有怪字、僻字。如像“床前明月光”、“白发三千丈”之类 ,简直明白如话。分开来看 ,每个词语多是平常语 ,少见深奥艰涩 ;合起来看 ,这些语言单位都是一个个有生命的细胞 ,包含着诗人的特殊感觉。这就是说 ,在李白笔下 ,平常语中出神奇 ,自然写来也精致。从平常到精致 ,从单一到神奇 ,李白调动…  相似文献   

15.
“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人格化的色彩并包含明显的人为禁忌意味。沈从文借用了“虹”的传统文化意蕴,并从虹与自然神、虹与情爱、虹与生命哲学三方面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虹”意象世界,赋予了虹新的审美内涵。作为沈从文作品中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虹既是理想与美的象征,展现了沈从文对自然神性的追寻和对人性本真的褒扬;同时作为思考的契机而引发出沈从文对生命哲学的深入探寻。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与酒     
酒在陶渊明的生命历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他涉及饮酒的诗作中能把握到三种意绪:感性愉悦、忧勤自任、逍遥自得。在饮酒中,诗人更多地流露出一种逍遥自适的心境。酒帮助诗人达成逍遥自得的生命境界,但起决定作用却不是酒,而是诗人“闲”、“静”、“远”、“虚”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人生态度,使得陶诗的风格有别于李白等一些以饮得名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歌行     
李白的歌行由“古题乐府”和“非乐府歌行”两部分组成。李白七言“古题乐府”中的个人抒情之作,是李白“古题乐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在内容方面有两个显著的共同特征:一是诗人自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极其鲜明,占据着诗歌抒情的中心地位;二是抒情与叙事、与客观场景描写的结合。李白的七言“非乐府歌行”体现出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和诗作的酬赠性质等内容特点。从歌行发展的演进过程看,李白一方面在创作“古题乐府”的过程中致力于改造乐府诗而使其歌行化、个人抒情化:另一方面,又大力创作不用乐府古题的、纯为个人抒情性质的“非乐府歌行”。前者是旧事物在一定程度上的新生,后者则是全新的艺术生命,它无疑更富有生机,更能代表歌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唐人山水诗约占《全唐诗》的1/15,在各类题材中居首位。唐代道教所宣扬的“净泊自守”思想,在道者的山水诗中,主要借游仙和步虚来表现;唐代诗人,如孟浩然、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的山水诗,也蕴蓄着深刻的“道意”。  相似文献   

19.
张俊  孙超 《黄山学院学报》2005,7(2):102-105
李白诗境堪称古典诗歌意境的典型,它包孕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具有“主客融一”的表现特征和“时空虚拟”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山水诗不自李白创始,而自李白达到出神入化的高峰。在仕途失意,遭贬而投荒之年,李白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将情感倾注于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追求乐天适性,写下了大量“我与景浑”、“神与物游”的山水诗。在诗人的笔下,山水是恬静的化身,是悲情的象征,是激情的载体,是诗人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