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借用“张力”这一物理学现象,借喻新闻特写所要体现的思想深度和文章感染力,即如何通过精心采编和制作的每一过程使“特写”内在能量的最大化,社会宣传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说,写新闻要有新闻眼,可是在今年临沂市两会上的一则中新闻采访中,笔者突然想到,记者不但要有发现新闻的眼睛,还要有能够捕捉到新闻的"新闻耳".只有具有了"新闻眼"、"新闻耳",才能抓住新闻的细枝末节.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每逢新春佳节到来,各级政府和人大、政协等总要召开迎春座谈会、团拜会等给大家拜年,这些活动中除少部分以外,其新闻价值一般不是很大,记者们写作时往往千篇一律,“×月×日,××××(单位或部门)在××(地方)召开××(科技界、政协……)座谈会,×××(领导)在会上向与会同志拜个早年,要求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成绩……”而作为读者,喜欢读这样的新闻的估计不多,大不了刮一眼标题就是了。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写作的俗套、呆板、难出新意一直是一个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新闻界的同行也正在为此努力地作一些探索和尝试。读青年记者许享红采写的会议新闻《这里春风惹人醉》,一股清新的文风扑面而来,顿感赏心悦目。这里,我们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好,目的是启发同仁们的思维,开动脑筋,钻研业务,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5.
现在,有些国际新闻特写,并不是记者目睹的事件和亲自采访所得,却冠以“特写”的栏头。这样的文章缺少感染力,使特写的功能贬值,这是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这里举一实例作些评述。《巴拉圭首次民主集会纪实》一文(见2月13日《新华社新闻稿》),特别标以“特写”的栏头。请问记者远距拉美千万里之遥,又没有卫星电视转播,何以能目睹巴拉圭的民主集会?记者未在现场,怎么能作“纪实”报道?这符合真实性的要求吗?其实,读文章的第一句话就露馅了:“据外国通讯社报道,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11日……举行有2  相似文献   

6.
吴万里 《今传媒》2005,(10X):23-23
新闻报道,内容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但不等于说形式就可忽略不计,或不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新闻选用的形式好、对路,可使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宣传效果也就更好!  相似文献   

7.
新闻特写是运用报告文学和电影、电视剧中的特写镜头艺术手法,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段,把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局部聚焦放大,使其产生立体感、视觉感,从而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给受众留下鲜明而深刻印象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请原谅我来几句“文革”语言:《差一点漏掉的特写》,要害在于“差一点漏掉”。不过我不是要来“大揭大批”,而是要来“大赞大颂”。一个差不多4000人的大会上,一份候选人名单即将表决前的一霎那,有两位代表提出异议,还有一位名列候选人名单的代表要求从候选人中退出来,表决时,2票反对,12票弃权,如此而已,这篇特写郑重向读者报告的事实如此而已。或者再加一点:这之前表决另一份候选人名单时,也曾有两位代表提出异议,也曾有8票反对,16票弃权,如此而已。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新闻价值呢?这有什么值得郑而重之地赶写特写的价值呢?据报,那天到会代表2857人,那么,发言提出异议的只占2/2857,反对票加弃权票与赞成票之比分别为14:2843和24:2833,根本不成比例,而特写的作者却报以得出重大结论曰:“民主,不是在空中的飘浮物,而是近在身旁存在”,“今年‘民主’的行情也涨了”,这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过份张扬呢? 不是,当然不是。这不是别的会,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1988年3月28日举行的第三次大会上选举该会几个专门委员会时的情形。特写主要报道的是最后一个专门委员  相似文献   

9.
3月18日,首都北京一个平常不过的春日。风沙肆虐着,人们竖着衣领,行色匆匆地走在街市上,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尘土味儿,让人看不出多少春意来。  相似文献   

10.
在今年这场百年未遇的自然灾害中,安徽的各家报纸、电台和电视台,全力以赴报道抗洪救灾的消息。在大量的报道中,给人印象最深,轰动最大的是一篇不起眼的新闻特写——《当代“红嫂”》(8月5日新华社发稿,载8月6日《安徽日报》)。在8月15日“安徽赈灾义演大会”上,“红嫂”和被救的战士被请到了现场.当节目主持人把“红嫂”介绍给观众时,三千多人的会场掌声如雷,人人敬仰。《当代“红嫂”》,情节很简单,事件发生在一刹那,一闪即逝,可敏锐的两位作者,抓住了这“一刹那”. 安徽肥东县撮镇赵兴村几千名群众,已被洪水围困6天6夜,战士张广利、贾庭国泅水救人时,手臂被蜈蚣咬伤。顿时,他俩全身麻木,直往洪水底下坠落.这时,坐在船上的25岁的农村妇女薛文姐,放下九个月的婴儿,撩起衣襟,用力挤出有限的乳汁.给二个战士清洗,按摩伤口。当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委徐寿增中将听到这一感人的事迹后,双眼湿润地说,薛文姐是战争年代沂蒙的“红嫂”再现.《当代  相似文献   

11.
(记者 任××)常言所说的“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的神话,被自学成才的李××大夫所打破。8年来,李大夫共治愈顽疾——牛皮癣患者600余人,其名字享誉河南、湖北等省。 李大夫出身于中医世家,其先父李××就是×县有名的老中医。他在继承父亲医疗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专  相似文献   

12.
某年麦收前,有位中央级媒体的记者回乡探亲,应邀参加了全区小麦估产现场会。看长势,那年小麦确实好于往年,于是这位记者就根据估产数字作了“某地区今年小麦增产”的报道,并抢在小麦收获前于两家中央媒体发表。谁知接着一场暴风雨,将刚刚黄梢的小麦泡了个“假熟早产”(农民俗称“撑死”)。场里打下来一看,麦粒又细又瘦,和上年相比不仅没有增产,反而减产两成以上,于是那则报道就成了当地农民群众田间地头愤然声讨的话题,使得那位同行很“尴尬”。 这位同行何以落此“尴尬”呢?究其原因,一是将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特写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当今的电视新闻实践中,原因正是在于它具有吸引观众的独特魅力。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的一则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为例,深入分析了电视新闻特写的魅力所在,即: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形象生动,如临其境;情感细腻,感染力强;情理交融,引人深思。而这些特点也正是衡量一则电视新闻特写是否优秀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伊文臣 《今传媒》2013,(8):83-84
电视新闻特写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当今的电视新闻实践中,原因正是在于它具有吸引观众的独特魅力。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的一则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为例,深入分析了电视新闻特写的魅力所在,即: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形象生动,如临其境;情感细腻,感染力强;情理交融,引人深思。而这些特点也正是衡量一则电视新闻特写是否优秀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写出“新”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所谓“新”,在新闻特写上至少应体现三层意思:一是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故事,也就是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二是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现的新闻故事和新闻事件,或者虽然不是最近发生的,但却是最近才被发现的;三是写作方法、技巧、结构、语言上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则题材很好的报道,由于找不到适当的“新闻由头”,只好让它从自己的手中淘汰。事后,不免会产生一种婉惜之情。去年,本县经过科学论证,着眼于发展商品经济,掀起了一个开发丘陵缓坡的热潮。为了推进丘陵缓坡的开发,本站编辑部决定组织宣传一批原来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典型,给各地以启迪。我们的任务是采访玲珑山乡的张勤。张勤原来是汽车驾驶员,从事运输业,很赚钱。1985年,他毅然放下方向盘,拿起开山锄,承包了外村的180亩荒山,在这  相似文献   

17.
不少消息、通讯,往往对新闻事实采用“从头一一道来的表现手法,不少好新闻作品却一反这种常态,从不同侧面抓取几个精彩的小镜头、小故事,并在其间“插入”小巧玲珑而又貌似孤立的“特写镜头”,使本来平淡无奇的新闻顿时生辉。这里,传统式的报道中围绕着背景材料所作的冗长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6,(4)
评“新闻走穴”■文/丁夫“走穴”这词儿出现在报刊上、流行语上,约摸始于八十年代。先有歌星“走穴”,影视明星“走穴”,后来,一些为明星们捧场的新闻记者,看得眼热,也“走”了起来。“新闻走穴”,发源于北京,现已流播全国大中城市,颇有点汉代《城中谣》所歌的...  相似文献   

19.
特写这一文体,一是肇始于电影学术语,强调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个精彩片段,重要的横断面,另外一种是美国五十年代兴盛特写文体,强调主观与客观事例的新闻旨趣。作为特写要在报道里张扬个性,体现一种风格。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就是一种突破。《洛杉矶时报》在5月11日刊登了卡罗琳·科尔一篇文章《从一个神圣而又破败的地方向外看》(摘自《参考消息》2002.5.13),这是一则亲身体验形式的特写,从中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20.
黎辉 《中国广播》2007,(6):48-49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短消息《教育资金滞留、挪用严重,财政局长却在全省教育会议上酣然入睡》是一篇舆论监督的力作,也堪称一篇录音短消息的范文。作品篇幅虽小,但切中时弊,批判有力,广播特色鲜明,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