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把握两个极其重要的元素:数与形,并将数与形有机整合起来,实现“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
教学需要创新,计算教学不能只有正确率这一衡量标尺,更要把提升学生素养纳入考核范围。本文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从以“形”思“数”、以“形”助“数”、数形结合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计算教学中正确处理“数”与“形”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教学的实际意义,发展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3.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数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一般只重视从“形”到“数”的先具体后抽象的数学化过程,而忽视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再转换为直观的“形”,不能实现“数”与“形”之间自由转换。儿童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知是在具体和抽象之间不断转换加工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从“形”到“数”或从“数”到“形”。那么,如何实现小学生数形之间的结合呢?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并不断地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地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除了在形体特征认识的教学中要十分注重直观外,还要在求积计算教学中,注意“数”与“形”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  相似文献   

6.
在探究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策略时,教师应以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参考,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为学生提供在“数”与“形”的迁移中探究数学内涵、学习数学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机会和空间。本文通过数形结合方法,引领学生在“数”的引导下解决几何问题,同时在“形”的助推下解析代数问题。以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其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7.
蔡建清 《亚太教育》2021,(2):161-162
数与形作为数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始终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以形助数”“以形建模”“数形转换”的方式,可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应用在概念讲解、方程解答、运算定律教学中,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在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发展历史中,几何图形一直是数学家们求解方程的辅助工具,这为配方法的教学带来了新思路.采用重构式设计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教学,从“化数为形”到“补形成方”再到“以形辅数”回归配方.在教学中,要注重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认识到融入数学史是手段,切忌数学史的满堂灌;要重视解题巧法,拓展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为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成功的无穷乐趣,并不断地产生“做”的兴趣,以不断地获得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地得到新的提高。从激励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了数学的创新教学。  相似文献   

10.
方军 《湖北教育》2024,(1):90-91
<正>深度教学强调教师借助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所学内容,进而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在《数与形》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数与形的紧密联系、相互解释和相互转化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通过设计数学学习的体验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见形想数,看数想形学生深刻认识数与形相互转化的关键,是通过“形”加深对“数”的理解,也可以是通过“数”加深对“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从实二次型的基本问题出发,分析了目前高等代数及线性代数教材对该问题的处理现状,进一步结合教学实践,从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关于实二次型的标准形教学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一种西方较为普遍沿用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指导的课堂教学,具有思想活跃、研究气氛浓郁的特点。借鉴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目前特定的情况下,结合中国高等学府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特点,进行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研究,以及在专业素质教育培养上的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分析当前中职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其次,探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功能、实施条件、基本形式、实施过程、评价体系等。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把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实践表明一体化教学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呈现出":两多四少"。  相似文献   

14.
形神是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其发展流变中,显示出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形神观念以及衍生的"形似"和"神似"的辩证运动,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中发挥着深远的作用,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美学的特质。从中国艺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内涵而言,形神范畴体现了中国的视觉艺术理论的特殊品格。同时,我们亦可从现象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的“两课”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看未能令人满意,这与教学主体的权威缺失有关。教学主体具备相当程度的权威对于“两课”教学中的“教”与“学”方面都有意义。“两课”教学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权威主体,即消极型权威、积极型权威与复合型权威。理想的教育权威应该是复合型的.可以在不同的教学语境中构建不同的权威类型,努力整合不同的权威类型可以提高“两课”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玉娇梨》中副词“尚”的用法非常丰富,很值得我们进行研究。本文则分别从“尚”后面跟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两方面来分析其在书中的出现频率、所属副词次类和所在句式。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大学生在"两课"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学习的消极心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逆反心理。为了提高我院"两课"教学效果,本文剖析了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即荣辱观的心理机制,而社会环境、"两课"教学本身及大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是"两课"教学未能深入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而逆反心理的原因,最后从荣辱观视域下提出了克服"两课"教学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思考。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好的发挥"两课"课堂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高校“两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两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两课”的教学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如何避免使其流于形式,切实加强实效性,改变学、用两张皮的现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文章将着重探讨“两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予以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要求以团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如何更好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团的实操研究,分析团组教学的前提和意义,介绍团组教学的实操技巧,总结“四寓”原则,强调团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主动性和积极性,服务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是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在"两课"教学方面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对人才素质要求相比较,还有一定距离。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我国提出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步伐的新形势下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