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凭借自身动机的纯洁性、服务领域的广泛性、服务活动的可持续性等内在特质,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活动动机不明确、服务内容不丰富、活动持续性较差等问题,需要从拓展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端正动机、增强活动的可持续性以及健全相关机制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进入规范化和理性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内部改革的演变,已将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引入国际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相较于西方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现状与特点,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在内容形式、政策制度、人员管理和运行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过比较研究,我们应为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更宽松的社会环境,加强各领域的资源融合,推广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拓宽国际化的发展思路,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组织发展与受众需求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杜晓华 《时代教育》2013,(9):14-15,19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证调查,发现青年志愿者高度认同志愿服务理念,但参与动机多元化,高校志愿服务还存在形式内容单一、志愿者组织管理不规范、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宣传渠道不畅通等问题。高校应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引领,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促使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广州青年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具体形式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方式,在新时代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广州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从提升组织效能、多维度的支持体系、专业稳定的队伍建设、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和全方位的评价考核等方面着手,才能构建起广州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取得快速发展,但与已经步入规范化、系统化轨道的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国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成功因素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税收优惠机制、社会化的融资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等,来优化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促成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越 《中国德育》2009,(6):90-92
一、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意义和背景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志愿服务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1993年起,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志愿服务,倡导全国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志愿无偿地参与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青年志愿服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内容,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的领域,包括自然、人和社会,它们都可以构成审美意义上的对象。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体验到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促成了传统自然审美的转型与生态审美的塑造。通过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青年可以生动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社会景观和社会人际之间蕴含的美,促成社会审美的养成。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的自愿参与和无偿奉献,在服务过程中又时刻面临着与服务对象沟通、与他人合作等一系列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青年个性审美升华的过程。一、志愿服务与生态审美的塑造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生态哲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以宁波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要平台。在当前志愿服务事业大发展背景下,其长效发展意义重大。以宁波大学为例,通过相关调研所得的数据和实例,将内在社会认识、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组织管理机制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长效机制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从政府、社会、社区和高校等不同纬度提出建立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选择——以南京N学院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还不成熟,社会基础薄弱的特殊国情,导致青年志愿服务目前主要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行动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传统意义上的志愿服务路径研究更多的关注志愿服务的领域及方法.文章以南京的N学院为例,从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学校、社会需求及赋权理论等角度加以剖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刘雅 《华章》2013,(20)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文章具体阐述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拓宽项目体系建设、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水平、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志愿服务价值观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改革举措,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健康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有着“服务社会”和“培养青年”的双重目的,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而且在思想  相似文献   

12.
肖霞 《文教资料》2015,(4):85-87
社区志愿服务开拓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领域,丰富了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的形式和内容。校地联动创建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健全相关机制,是构建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实现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与社区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志愿者(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2000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决定把每年的3月5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性、公益性、多样性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志愿队伍中。高中生正处于成长过程的少年后期和青年前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倡导青年  相似文献   

14.
青年志愿服务的教育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参与人数众多、活动内容丰富、项目运作规范、社会影响广泛,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华彩乐章。那么,青年志愿服务兴起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之源是什么呢?青年志愿服务需要先进理论指导,我们认为从教育学理论视角来分析,青年志愿服务离不开三大教育理论的支撑,涉及青年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说、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学说。一、青年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青年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根基,同样也是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青年志愿行动实施以来,随着其活动领域和服务方式的不断拓展,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广人青年成长成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就青年志愿行动出现的历史必然性,青年志愿行动的重要作用及开展这一活动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以浅析。  相似文献   

16.
志愿服务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探求志愿服务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契合之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寻找志愿服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为志愿服务造就新时代好青年提供理论根源。志愿服务造就新时代好青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塑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基本要求,最终促进青年的自由全面发展。志愿服务造就新时代好青年要以明确的政治导向,围绕青年发展需求,引导青年善作善成,形成志愿服务教育机制,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塑造怀抱梦想、敢作敢为的新时代好青年,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志愿者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志愿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高中生的志愿服务中存在着活动组织自上而下,组织形式单一,活动内容单薄,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学生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要提升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的实效性,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平台化,适应移动互联的发展,提倡“碎片化”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类型日益增多,参与人数逐年递增,服务领域更加宽泛,受众人群不断扩大。然而,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志愿服务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比如服务内容重复,服务时间集中,服务效果呈现前期大张旗鼓,后期草草收尾等趋势。文章从基础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分类和面临的困难,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如何有效整合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方式、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继续更好地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长效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霞 《教书育人》2013,(12):46-47
自共青团中央1993年12月提出组织"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志愿服务便蓬勃开展起来,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逐渐成为志愿服务队伍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方式,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搭建宽广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怡琨 《文教资料》2010,(20):187-189
志愿服务是在自愿付出的精神指引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无偿、公益性的服务,其产生可以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追寻深厚的理论根源。志愿服务中蕴含丰富的价值理念,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价值体系建构提供思想支撑,其广泛开展将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实践保障和搭建宽广的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