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秀丽 《兰台世界》2016,(14):144-147
科举制度、国家祭祀制度、圣谕宣讲制度和旌恤制度是清政府控制民众意识形态的四大主要制度。主要论述上述四大主要意识形态控制制度的变革与演化,同时对清末新政时期意识形态控制制度的变革和演化进行反思,总结出清末意识形态失控的表现,并且分析出清末意识形态失控的原因,即国家无力挽回的持续衰败导致合法性基础的丧失、官方意识形态调整停滞不前和国家控制力过于薄弱。  相似文献   

2.
《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刺金时代》分别表现思想美和感官美,延伸了两个世界,同时虚拟出了两个世界。《后会无期》延伸了"边缘"的、人追求心灵真实的世界,表现出意欲脱离消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控制的人从行为到思想的尝试、反抗;《小时代3刺金时代》延伸了"主流"的、以商品美学为文化的中流砥柱的消费世界,其中的人心灵被剥削,处于异化状态。两部影片内容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对消费世界及其意识形态的迎合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李林容 《青年记者》2012,(25):54-55
电视娱乐的意识形态性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永恒的存在。社会是由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多元形式构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无意识结构,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它是人类体验自身与其生存境遇的关系的方式。而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是无形或无意识的,当今电视传媒已将意识形态裹挟于生活性传播中,试图以生活般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作为社会文化形态之一的出版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问题亟待澄清。在梳理文化、意识形态及其关系之后,可以看出,出版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总体上表现为出版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形塑与意识形态对出版文化的现实制约,因此出版文化难免不被"意识形态化"。出版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给我们以启示:出版文化发展理应是出版文化多样化与意识形态一元性的辩证统一;失去了多样性的出版文化就不会有活力,但否定意识形态对出版文化发展的一元化指导,出版文化就会丧失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文化消费与意识形态从来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消费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意识形态成为消费逻辑争夺合理性的重要保证。城市旅游宣传片依靠视觉文化丰富的表征系统,以物质化的展示,对主体意识进行询唤,并在神话的象征意义赋予过程中,创造出旅游实践的"共享意义",诱使观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意识形态的再现与巩固。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结合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以陈凯歌的力作《无极》为例,来解读文化工业下的商业电影是如何进行其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的。  相似文献   

7.
于烜 《传媒》2021,(3):62-64
在算法主导信息分发的传播中,技术与资本合谋下的算法权力日益隐秘地扩张.不同于传统文化工业的规模复制,短视频的工业化生产表现出个性化规模定制的特点.通过技术实现升级的短视频文化工业受控于算法权力,算法权力在个性化推荐的表象下实施符合资本意志的控制.本文以文化工业理论作为研究路径,力图揭示算法分发下短视频工业化生产的新特征,并对算法权力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文化从“文化边缘”进入“文化主打”的角色,这种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和对当代文化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日渐凸显。理性地清理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辨析其意识形态的功能取向,探寻网络文化价值理性的意识形态建构方式,是网络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9.
社科     
《全国新书目》2008,(13):13-13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本书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与后现代联姻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情境与文化行为,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新挑战。其一,大众以平等姿态进入信息生产,话语权力结构的分散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提出了挑战;其二,网状信息传播结构促进了意见的分享与聚集,"差异"作为价值标准被广泛肯定,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原则趋于失效;其三,信息内容趋于平面化,形象叙事、微叙事、娱乐叙事、虚假叙事掀起了文化消费的狂欢,人们与理性的意义世界相疏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产生抵触;其四,自媒体塑造出碎片化的受众,他们的流动性、交往性和开放性使主流媒体的宣传对象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也使社会风险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1.
秦明超  姬阳 《青年记者》2016,(17):25-26
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菲斯克是世界知名大众文化研究者,也是较早地将文化研究理论带进电视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他积极吸收众家理论之长,灵活地将符号学理论、编码解码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运用到大众文化研究和媒介文化研究当中,并形成了自己颇具价值的理论.他始终站在普罗大众的立场研究大众文化理论,处处彰显着大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认为,消费主义时代里大众并不是处于弱势地位,也并不是没有声音、没有思想的意识形态受难者,而是随时随地地进行积极主动的生产者式文本创造,以生产出互文式流通的意义和快感来逃避或者抵抗单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艺术不断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文化指向:政治意识形态导向与大众娱乐调和,个性化创造与文化工业结合,本土文化凸显。阐释新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指向,对调整当代中国影视的生产机制及面对世界的叙事方式,促进当代文化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媒介批评理论中,意识形态理论以其强烈的批判性又被称之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过去两个世纪内,在西方的媒介及其文化批判领域,随着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不同阐释,先后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全球主义以及后现代学派等四种媒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4.
刘芳 《新闻世界》2012,(7):236-238
电影的主要魅力和社会文化功能基本上是属于意识形态的,它可以反映和表现社会的问题和症候,同时也维护和灌输着特定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本文以美国电影《在云端》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媒介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一种症候式的解读,从而揭示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把握社会现实的深度,并且认清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控制。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政治秩序的认同与维护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对人们采用意识形态操纵的手段来实现的。在现代社会中,统治阶级及其执政党要维护统治秩序与社会的稳定把意识形态操纵作为重要手段,甚至成为关乎国家兴衰的关键要素,因此对意识形态的操纵也成为现代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新闻传媒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传媒方式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它正不断地通过改变人们工作、生产、生活的方式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行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变得越来越强烈。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为对人们的一种意识操纵,从而对受众的行为和选择产生导向性的作用。因此,在意识形态操纵的众多手段中,新闻传媒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社会当中,但对新闻传媒的意识形态操纵的具体作用发挥需进一步明确。本文从对意识形态操纵的界定出发,分析新闻传媒得以在意识形态操纵中运用的条件与可能性,进而总结出新闻媒介对意识形态操纵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万丽萍 《新闻界》2012,(8):12-15
本文以英语教育、英语考试及其他英语类文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兴旺状况为起点,论证文化帝国主义是以语言为突破口,通过语言的灌输,为语言文化产品的输出奠定坚实基础。并由此出发,从传播学角度重新解读语言帝国主义现象,提出"语言即控制"的理论想象,即语言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并对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进行结构重组,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薛颖  刘永强 《出版广角》2016,(20):86-88
约翰·B.汤普森在其著作《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中以传播学为视角研究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指出现代文化的传媒化趋向,并在借鉴布尔迪厄文化资本、文化场域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现代文化传播过程所涉及的权力关系,分析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意识形态,使意识形态研究在文化传媒化场域中展开.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要求电视的叙事、主题和视听语言等复合策略能够支持并维护显在的意识形态价值信息,电视媒体是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心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心.电视作为一个共享的视听共同体,既要提供参与到民族共同体中的文化模式,也要实现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电视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在推进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共同体实践进程中,应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近期涉港问题报道中,部分西方媒体以"不客观""不平衡"的报道表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西方媒体的报道偏见深植于政治与文化意识形态,常常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置于"他者化"的新闻框架,以报道的"双重标准"造成新闻内容的失衡。本文从报道的理论分析出发,对西方媒体报道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梳理,并联系公共舆论安全讨论了媒介报道中意识形态偏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现实的映射和延展的场域,网络的多元化和虚拟性加剧了人群的聚合和分化,网络圈层的出现不可避免,网络圈层文化也应运而生。网络圈层文化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网络圈层文化是表达和塑造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面对网络圈层文化所带来的削弱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降低国家意识形态认同度和破坏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性等风险,要通过破圈、融圈、出圈来认识并尊重圈层文化、共同构筑文化大圈层、推进圈层文化主流化来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