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传教士郭士立于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创刊于广州的一份中文期刊,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期刊。一直被视为研究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和西学东渐史的珍贵资料。事实上,这份刊物在汉语作为外语学习与传播史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创办的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 在我国报刊史、新闻史和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它传播的主要是西方的文明, 但为了使中国人容易接受, 编纂者经常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 主要采用了三种宣传策略, 使得它吸引了不少中国读者, 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三种方法是: 大力推崇儒家文化而批判佛教和伊斯兰教; 大量运用书信体; 借鉴中国章回小说的叙事形式。这三种宣传策略在外国人办中文报刊的历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因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教来华传教士对于"中国"的发现及其"中国观"的形成,是随着他们接触、进入中国之不断深入而逐步展开并确立起来的,其中对"历史中国"、"文献中国",尤其是"文学中国"的发现,不仅极大地扩展了传教士对于中国的认知,亦让他们能够深入到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及审美世界之中,并在一个初步超越民族文化差异及现实功利诉求的求知、求真与审美的基础之上,初步展开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心灵对话与学术交流。而作为这种对话与交流的思想基础,或者说在这种对话与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正是一种新的富于文化与文明之融会整合意识与精神——"和合"思想,只不过19世纪西方传教士所借用的"和合"思想,是以基督教信仰来统摄东西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的。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梁发在近代中文报刊创办中所作出的贡献被忽视了。他在近代中文报刊初创时期已参与其中,曾先后参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从初期主要负责雕版印刷和发行,到后期还撰稿和负责编纂,在外国传教士不能胜任办刊工作时主动担负起了主要编辑出版的职责。梁发是我国近代中文报业的先驱,他的办刊实践应视作华人参与我国近代中文报纸办刊的启肇。  相似文献   

5.
粟世来  田泥 《文教资料》2006,(29):82-83
作为中国近代报学思想的滥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开创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先河,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首开了西学介绍之风;在华文报学史上,它是中国报业从庭院深深的官邸走向民间、走向大众,报业开始走向独立与自觉的一个标识和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传教士威廉·米怜撰写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相似文献   

7.
早期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之一的郭实腊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身份复杂,颇具活力和争议的人物.他充当着传教士、外交官等多重角色.他一方面鼓动和参与殖民列强发起的侵华战争,为学界和国人所憎恨.另一方面,从客观上来看,他在传播西方文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郭实腊在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郭实腊是中国近代早期新教传教士的代表人物.他于鸦片战争前来到中国,1833年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并以此为媒介传播西学.同时,郭实腊也是当时新教传教士中唯一直接参与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的.尽管郭实腊身份复杂,颇受争议,但其传播西学、参与鸦片贸易、鸦片战争都是源于其让“中华归主”的个人责任感.这种疯狂的责任感使其在华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传教服务,并且在基督徒恪守的新教伦理与传教目的之间,果断地选择后者——不惜以鸦片贸易和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国门,通过与中国人民的“自由交往”传播基督教.  相似文献   

9.
刘友林  朱振伟 《教育艺术》2010,(1):45-46,44
一、近代白话与文言的第一次交锋 《遐迩贯珍》1853--1856年在香港发行.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出版的中文月刊。在此之前由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种中文月刊如《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都只在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发行。它是香港英华书院以竹纸单面铅印.16开线装书形式发行。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2007年版)第72页写到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时称:“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笔者查阅了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相似文献   

11.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始,非常重视教育的除旧立新.教科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因而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依托.为编写出符合民国宗旨的新式教科书,各大出版社积极应对,努力探索.其中商务印书馆编写的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是使用年限最长、重印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套母语教科书.这套教材参与了民国初年对健全国民人格的培育,形成了本土化的公民教育思想,堪称教科书参与公民培育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2.
肇始于20年前兴办的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以致东部经济的大发展,都得益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伟大正确的决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这势必极大地促进西部生产力的提高,缩短东西部的经济差距,本文试就东部大发展与西部大开发在时代背景,思想条件,发展战略,经济背景及深远意义诸方面进行比较,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15.
基督教传教士威廉·米怜撰写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对《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思想作了阐释。序言所阐发的报学思想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清理其学理意义,在报学思想史上找到它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民初知识分子延续戊戌以来的参政热潮,通过报刊政论议评政治和改造社会。至袁世凯帝制运动兴起,知识分子方觉悟政论无用,其标志是《甲寅》杂志于1915年底停刊。此后《新青年》转向思想文化启蒙,发起了新文学运动和伦理革命;《甲寅》中英法派成员另组成《太平洋》杂志,传承《甲寅》的政论传统和法政话语,继续议评时政。但二者相互促进,政论激发人们对新文学和新道德的吁求,新文学促进政论文体的改良,使政论更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新闻类周刊早已有之,但直到近几年才悄然形成声势,出现了一批深受读者青睐的新生代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是这一系列周刊中新闻性最强、最符合新闻类周刊要求的一份周刊,具有很强的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分析以及同《新周刊》的比较,总结出《中国新闻周刊》在栏目编排、报道形式、标题制作、题材选择、语言风格、专题策划、深度报道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来探寻我国新闻类周刊的风格特点。并且,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国新闻周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联系美国《时代》、《新闻周刊》、中国《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提出解决方法,探讨未来我国新闻类周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新闻类周刊早已有之,但直到近几年才悄然形成声势,出现了一批深受读者青睐的新生代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是这一系列周刊中新闻性最强、最符合新闻类周刊要求的一份周刊。具有很强的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分析以及同《新周刊》的比较。总结出《中国新闻周刊》在栏目编排、报道形式、标题制作、题材选择、语言风格、专题策划、深度报道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来探寻我国新闻类周刊的风格特点。并且。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国新闻周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联系美国《时代》、《新闻周刊》、中国《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提出解决方法。探讨未来我国新闻类周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