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开学了,五(4)班转来了两名新同学,一看就知道一个是富翁的孩子,一个是穷人的孩子。富翁的儿子叫李刚,穷人的孩子叫包帆,两人是同桌,对比鲜明。李刚一天一套名牌,今天是耐克,明天是阿迪达斯,后天是李宁。到食堂去吃饭,他总选好的买,还外加一瓶饮料。包帆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日本百余名小学生来到中国盐城市实验学校,与该校小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生活了一周时间,虽然时间短暂,但从两国孩子身上仍然可以看出孩子品格和能力的差异。首先,这次来盐城访问的费用全是日本小学生自己通过勤工俭学挣来的。日本小学  相似文献   

3.
魏程和高占喜是两个年龄差不多的中学生,一个是繁华城市里的富家子,生活优裕,却因迷恋网络辍学在家,每天“不在网吧,就在去网吧的路上,不在睡觉,就在打算睡觉的床上”;一个是大西北偏僻农村的穷少年,成绩优良,却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最大的梦想就是依靠读书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那个传说中的世界。2006年9月,这两个原本互不相干的青春少年,因为湖南卫视的一档纪实性节目《变形记》被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九天的时间里,他们互换角色,分别去真实地体验彼此的生存状态。面对巨大的现实生活反差,他们将经历怎样的激动、眼泪、震撼和悔悟……  相似文献   

4.
一次,我对班级学生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调查,问每一位学生:你的家庭月收入或年收入约有多少。全班竟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回答不出来,再问,回答是“我只知道父母每月给我多少钱,他们有多少收入我真不知道。因为他们从来就没告诉过我。”我们的部分孩子就这样大手大脚地花着父母的辛苦钱,“反正不会少我的。”他们什么心都不用操,于是也就什么责任心也没有,这几乎是顺理成章的。没有懂得,怎会珍惜?也常听说外国的教育跟我们迥然不同,他们似乎不愿“默默奉献”,父子之间也是账目清晰,令我们很是费解!富裕的澳洲人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一位中…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日本百余名小学生来到中国盐城市实验学校,与该校小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生活了一周时间。虽然时间短暂,但从两国孩子身上仍然可以看出孩子品格和能力的差异。首先,这次来盐城访问的费用全是日本小学生自己通过勤工俭学挣来的。日本小学课前有个“早起会”,敦促孩子们很早起来,利用早上课前的二三个小时给人送报纸、送餐饮搞勤工俭学,既是艰辛的创业教育,又是对将来创业的一种准备和尝试。在日本,孩子很少向父母要钱,否则被视为耻辱。而在中国,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包括就业和婚嫁等几乎所有的事都由父母一手操办,几乎耗尽父母一生的积蓄。  相似文献   

6.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这恐怕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心理。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是全家人的“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街上哪家玩具店的门口,又有几个孩子被“吸”住了,任家长怎么拉也拉不走。若是再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没准那些心软的家长们就忙不迭掏钱包了。但没过两天,不定他们又会被孩子拉到另一家店里……  相似文献   

7.
8.
《青年教师》2007,(6):52-52
澳大利亚属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两万澳元(合人民币120000元左右),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不吃大亏。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走向富裕。经济宽裕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有利于儿童的成长,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品德教育的影响是多元的,如放松思想道德教育,富足的生活条件也容易使孩子沉溺于吃喝玩乐,贪图享受。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富裕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迷失了方向:或有心无力、或溺爱过度、或推给学校,使孩子在思想意识、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北方的冬天就像冰窟里的温度一样,寒冷、疹人,冻得笨笨兔那两颗大板牙不停地上下直打架,浑身像是吃了兴奋剂,总是哆哆嗦嗦的。“不行,聪明的人岂能让寒冷消磨意志。”发明了这句自创的励志语,笨笨兔坐上飞机直奔南半球。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少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通过5158人参与调查(其中80后54%,70后占28%),其结果87%的人赞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本文想就"富教育"与"穷孩子"的观点调查谈一些个人的看法。笔者最近几年通过社会调查认为,目前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  相似文献   

12.
孙晓雪 《中学教育》2020,17(1):26-33
为探讨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是否遭受校园欺凌之间的关系,本文以649名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回归模型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维度对学生是否遭受欺凌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但三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并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年限与家庭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维度、学生是否遭受欺凌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要提高防治校园欺凌的针对性,以及父母通过转变家庭教养方式满足被欺凌学生在家庭中自尊、安全感等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杜春 《教师博览》2014,(12):38-38
与"再穷不能穷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相反,在荷兰,对待孩子,社会公认的价值理念是"再富不能富孩子".  相似文献   

14.
甄荣  聂敏慧 《家教指南》2004,(11):26-27
“新三件”风靡,买名牌升温,送礼物加码......中小学生高消费之风愈演愈烈。有识之士再次告诫家长———〔资料背景〕2004年8月30日是长沙市中小学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许多学生都添了“新三件”:手机、电子词典、MP3。“有空打手机”成了许多学生的口头禅。蔡锷北路一所小学某班六年级有72名学生,其中60%的学生有手机,有的还是带摄像头的。40%的学生有电子辞典。30%的学生有MP3。高消费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地涌进了往日宁静的校园。校园高消费面面观吃:放肆买零食。许多父母出于对孩子健康状况的考虑,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营养保健品。除了…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山东青州瓜子加工“大王”姜铁成说:“别看我对办教育这么大方,先后拿出了200多万元,可我对自己的孩子却很抠,每月给孩子的零花钱十分有限,就是吃饭有一粒米掉到桌子上,我也让她捡起来吃了。”相比之下,有些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做法却实在令人担忧。河南某个体户6岁的独生于自上学的第一天起,便雇请了两名佣人护送,就连孩子上厕所也得由佣人伺候;湖北某县一个乡长儿子还在福批中,就为其盖了栋漂亮的楼房;浙江某市一9岁的孩子,去年过年父母一次就给了他5000元“压岁钱”。时下,国人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家长认为…  相似文献   

16.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这些年不少地方注意改善教学条件,提出“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的口号。这是卓识远见。而从另一方面看,家庭生活富裕了,人们提出了“再富也不能富了孩子”的口号,应当说也是远见卓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有一部分人已经先富或暴富了起来。可是,这些人往往两眼盯着钱财,却放松了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他们误以为现在钱多了,不光自己要好生受用一番,而且也  相似文献   

17.
据资料介绍 ,前不久 ,国家统计局下属的美兰德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大城市做了一项调查 ,这五个城市0—12岁孩子每月的消费总额要超过35亿元 ,平均每个孩子每月要花费672元。调查显示 :北京一个孩子一月要花764元 ,上海次之 ,为736元。而这些钱 ,60 %以上用在服装和食品上了。调查还显示 :家长花在孩子身上的这些钱 ,其中近40 %是孩子自己以零花钱的形式花出去的。笔者看了这份调查资料 ,颇有感触。随即对一处农村中学初中一年级两个班的71名住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家长每月给一个孩子3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8.
孙东 《家长》2002,(Z1)
我把“富”分成两种,即东方人的富与西方人的富。西方人的富大都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是一人富了老婆孩子都跟着富,特别是孩子不能跟着富。这一点就很值得赞许,也很值得我们借鉴。时下,我们有些人富了。他们富得让人咋舌,富得让人眼花镣乱,被称为大款儿、大腕儿,他们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乃至亿万畜翁。有的人这一富可不得了,不仅自己春风得意,好不风光,而且连孩子也跟着“富”了起来,吃要高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日子好过了,不少人便视“艰苦奋斗”为“年帚”,以为不值得“自珍”了。事实上,享受富裕不等于耽于享乐;艰苦奋斗的作风,任何时候也不能丢。尤其对子即将成为对世纪主人的孩子来说,“艰苦”显然比“享乐”更有意义,社会、家长理应为孩子创造些艰苦的环境,以丰富其经历,破励其意志,磨炼其本领,高尚其情操然而,现实又怎样呢?很多家长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致使孩子日常行为中的随意挥霍现象屡见不鲜,花钱买享乐的心理和高消费攀比心理在校园中大有市场。君不见,课间用馒头作弹丸互相投掷…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0月初,哈尔滨的一个早市上,多了一对高鼻梁、蓝眼睛,讲着一口地道的中国话的俄罗斯父子,他们在吆喝着卖馅饼。父亲——俄罗斯侨民沙克金是哈尔滨一家汽车修配厂的老板,拥有百万资产。那他为什么还要和儿子一道,起早贪黑地挣这点“小钱”呢?原来,这是沙克金在对儿子实施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醒悟:不能像一些中国家长那样继续溺爱儿子了今年58岁的沙克金祖籍俄罗斯,出生在哈尔滨。20多岁时,沙克金已熟练掌握了烹饪和维修汽车等多种技术。后来,他与同样生在哈尔滨的俄罗斯籍妻子相识相爱。妻子先为沙克金生了个漂亮的女儿,1980年,儿子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