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书推荐     
★《一生守候》作者:马季团结出版社2007年2月定价:28元马季先生以自传形式写的书,在他逝世之前不到一个月才得以最后定稿。这是马季最后的文字,他把许多从来不说的话写到了书里。  相似文献   

2.
蒋文杰于我是一个熟悉的名字,陌生的人。 去采访他之前,同事给我一张字条,上面仅有20余字关于蒋文杰的介绍。 简短空洞的文字后面是些什么呢? 在他那只有3米见方的办公室里,蒋文杰接待了如约前来采访的我。面前的他,如电话那头我凭声音  相似文献   

3.
相声大师马季不幸辞世.举国震惊.不少人闻噩耗泪如泉涌,不少人赶去为他送行。在这令人哀痛的日子里.勾起我对一段尘封历史的回忆.那就是29年前我采访马季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4.
从50年代起,马季(1934~2006)就在广播里逗人们笑;80年代,又在电视里逗人们笑。他还发明了小品,参予设计了头几届的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回忆起他,人们应该微笑。在相声界,马季承前启后的地位无可撼动。无论是北京、天津,还是东北,相声门中人对他心悦诚服。有些争议声来自部分相声爱好者:关于由他开创的歌颂型相声,把相声推向电视的功过,与师傅侯宝林的关系,以及“马家军”在相声衰落中的责任。不管怎样,马季是新社会的人,他说了50年的新相声,是新相声的一代宗师。他的个人荣辱,也都关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5.
人们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里时常能听到一个庄重、苍劲的声音,这个声音曾饱蘸深情,把欧阳海、王进喜、杨水才、雷雨顺等模范人物的事迹传送到千家万户。今天,这声音愈见醇厚,经常飘荡在五湖四海的天空。他就是方明。尽管人们早已熟悉了他那轻松自然,刚柔裕如的优美音质,但其人其事如何,也许还鲜为人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听说您刚到中央台是搞录音工作的,现在却成著名播音员了,请谈谈您的成才之道吧。”我开口就向方明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微笑着说:“这是历史的误会”。方明,本名崔明德。1956年,15岁的方明,初中毕业后,报名参加了中央广播事业局办的技术人员训练班。两年后他和另外七个同学提前毕业,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了录音员。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又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将我们的人生比喻成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导师钱谷融先生对于我来说就是一部经典。"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这是我熟悉的声音,是钱先生在朗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生命的路》。他吐字清晰,发音富有音韵之美,虽已近百岁高龄,岁月的沧桑掩不住他历久弥坚的生命力……他换下病号服,穿上藏青色西装,离开病房,在华山医院红楼前拍摄朗读的场景,2017年5月6日晚节目播出,先生成为年岁最高的朗读者,鲁迅的话语也是他生命之路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怎样避免侵扰悲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伟 《新闻记者》2007,16(2):32-35
前不久,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突然去世,大批记者赶去采访,当双眼红肿的马季夫人走出中日友好医院告别室时,面对记者的镜头,老人用低沉的声音喊着:“不要拍!”有记者打通了马季儿子马东的电话,马东说:如果你是以朋友的身份打来电话,我代家人感谢你的关心;但如果你是采访,很抱歉,现在我们都没有心情。——避免侵扰悲痛,是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不多,重视不够。希望这篇文章能对读者有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红 《档案时空》2006,(5):42-44
马季那双闻名遐迩的眯缝眼、圆鼓鼓的腮帮子和肥笃笃的身材,似乎时刻能放射出一种让人开怀大笑的电波。造物主造化了马季这个“搞笑机器”,给充满万千烦恼的人世间带来几多欢乐和温馨。他的相声陪着一代人慢慢变老,也伴着一代人渐渐长大。可他和他的“另一半”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9.
“听众朋友,早上好!伴着东升的朝阳,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天山晨光直播节目又准时来到你的身边。”这是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天山晨光”节目的开场白。每当我听到那热情、真诚、熟悉的声音,眼前就浮现出该节目的编辑、记者兼主持人李延平那文弱、消瘦而又倔强的身影。10年前他大学毕业后分到电台当记者时,体魄健壮,精力充沛,敢说敢闯,什么也不怕,1985年冬,乌洽、疏附两县发生强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月16日清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出租车司机扎日嘎拉赛罕上车后习惯地打开了车内收音机。当他把收音机调到FM100.5频率时,一个曾经很熟悉的声音忽然响了起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他的心里一阵激动:“老朋友,又听到你的声音了!”中断了几个月的中国蒙古语广播又恢复播出了,来自中国的声音深深吸引着他……  相似文献   

11.
晓雷 《军事记者》2004,(8):24-24
只要想到那次报道骨干集训,我就很自然地想起你熟悉的声音.想起你足可影响我一生的那句话。  相似文献   

12.
岁月忽忽,姜老离开我们15年了。姜椿芳的名字已经深深镌刻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这座中华文化丰碑之上。我翻出20多年前大百科初创时期的一些文件手稿,那上面有着姜老修改的手迹。透过那一行行文字,我似乎又看见了姜老的音容笑貌。我还有一件非常珍贵的纪念,那是姜老于1987年逝世前,用他生命最后力气与我谈话的录音。听着熟稔的声音,与姜老相识、相知和诀别的情景,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3.
8月28日凌晨2时左右。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滴铃铃,滴铃铃……”一阵阵清脆刺耳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半夜三更,准又是那讨厌的电话串线了?!”过去,我常在夜间接到这类莫名其妙的骚扰电话。我睡意正浓,懒洋洋地拿起床头的电话机。“喂!不好了!又发生兵变了!”对方是个熟悉的声音,此刻他讲话的声调显得紧张不安:“反政府军人正在攻打总统府和政府四号电视台!”说完,他把电话挂了。自1985年9月报社派我到马尼拉任职以来,我亲  相似文献   

14.
林蔚 《兰台内外》2009,(3):25-26
2006年12月20日上午,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因病在北京逝世。“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马老的离世引来这样大量广泛的关注,足以说明他在人民心中的位置。”他的弟子姜昆说。  相似文献   

15.
连岳在电话里的声音很低沉,甚至有些慵懒,不熟悉他的人仅仅听着声音,很难联想到这就是那位被舆论定位为破门PX事件中的勇敢斗士。  相似文献   

16.
高大瘦削的身躯始终充满能量.熟悉他的人说他是“拼命三郎”,总爱劝他多休息注意身体;接触过他的人说他特别敬业,常常为了一条新闻报道熬到凌晨两三点. 他就是高思杰,安徽省阜阳广播电视台外宣科科长.18年来,他以一位新闻人的博大情怀,将对这片土地的情、对父老乡亲的爱,化作一组组精彩的镜头、一行行滚烫的文字,弘扬出社会的正气,传递着时代的声音.在不幸痛失爱女之时,他又以一位父亲的博大情怀,主动捐献女儿器官,用无声大爱点亮他人的生命之灯,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情暖人间的生命赞歌.2015年12月,他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是安徽省也是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先进典型.  相似文献   

17.
中央某大报一名记者在参与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过程中,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发了45条消息、多张照片。原来他凭的是10多年与航天打交道的学习与积累。由此想到了两则名人轶事:著名剧作家曹禺1980年访美归来后说,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他只是有目的地提了几个问题,在报上发表了3篇文章。文章里谈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上世纪80年代初到香港演出。当地一名年轻记者到后台采访他,他们见缝插针谈了不到一小时。在香港的15天里,马季见到了这位记者关于这次采访他的5篇文章。这些记者…  相似文献   

18.
提起魏建民这个名字,陕西档案界大都会感到熟悉和亲切,因为他曾经担任过10年的原汉中地区档案局副局长和局长。当年作为档案界的同行,他对档案事业的执著与热爱,干工作的能力与魄力,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前不久,在汉台区档案局(馆)采访时,我们再次见到他,谈到档案,他那平和率直的气度,他那  相似文献   

19.
在接连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有闲暇就拨打北京××××2687这个电话,我是多么想听到电话那头传来我所熟悉的声音啊,这个声音洪亮、慈祥、率真、慢条斯理又不拿捏、造作,既不失儒雅又没有学究气。这个声音是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离退休教授蓝鸿文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康乐 《新闻传播》2004,(9):54-55
对于常听广播的人来说,裴桐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虽然常年隐身在电波之后,但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却让收听广播的听众为之着迷。笔者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听裴桐的节目,所以初见裴桐,难免会有些拘谨,但是很快就被他那有着洞穿力的声音带到了一个属于他和广播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