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棵核桃树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妨碍种菜,我们一直没动它。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两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复杂。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犹豫起来,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相似文献   

2.
奶奶的一生竟和一棵树有关。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奶奶望着门前的树发呆,这是一棵槐树。我就问奶奶你看啥?奶奶说是看树。我心里就奇怪,这树有啥看的呢?  相似文献   

3.
有一年快过年时,父亲用自行车驮着一个大箱子回来了。我赶紧跑上前去问父亲是什么。父亲说:“是电视机,今年咱们就能看春晚了。”“什么是电视机啊?”我问。父亲说:“打开你就知道了。”当父亲把这个黑色外壳、莹亮玻璃屏的东西放在桌上时,我伸出小手指轻轻触了触玻璃屏,很滑。父亲接上电源,拔开天线,“啪啪啪”连拧几下,那玻璃荧屏上就出现了会说话的小人儿。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爱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每当听到父亲这首歌,我的心就像被拨动的琴弦,颤动不已,有时甚至会黯然泪下,不为别的,就为那深深的父爱。……思绪又回到了去年刚开学的那段时间。记得,第一个月过星期回家时,走到家门口,正碰上爸妈,他们提了两包东西准备来学校看我,见到我回来了,妈妈赶紧接住我的包,又是问寒又是问暖,到家爸亲自下厨为我做饭,我和妈在屋里聊天。妈说:“你爸这几天晚上一直梦见你,梦见你和他说话,你爸说他很想你,也不知你能不能适应学…  相似文献   

5.
知识树     
这里说的“知识树”可不是伊甸园里上帝惟恐亚当和夏娃俩人结合的那棵“智慧树”,或是《圣经》里说的“善恶树”。我们这里说的是知识的树状结构,或者如人们通常说的知识分类  相似文献   

6.
西湖边有很多树,大多没有名字.我认识的这棵树也没有名字.它是一棵桃树,长得不高,也不算漂亮.  相似文献   

7.
面对《哲学之树》这样的书名,人们可能会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了解一点哲学史知识的人,会立刻联想起笛卡尔的那棵树,觉得这样的书名有点陈旧,并无新意;不熟悉笛卡尔的人,可能会觉得将哲学和树扯在一起,多少有些伪浪漫主义的嫌疑。但当我翻开这本书,逐渐被里面的段落所吸引,进而不知不觉读下去的时候,这棵哲学之树的形象便随之清晰起来,书名所带来的第一印象已被冲淡到近乎忘却。我觉得,就此书的内容、主旨而言,这的确是最为合适的一个书名,而这一书名所负载的哲学入门读物本身,绝不像其外在的目标那样简单,而是的确像一棵绿色植物那样富有生机。  相似文献   

8.
无悔     
年轻的摄影记者有时感到很辛苦,问我:“你干了一辈子摄影记者后悔不?”我说:“那是组织分配。”我始终记着参加革命时组织科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伴我到离休。所以在报社,让我跑农村采访,  相似文献   

9.
1978年,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寝室的前面有一棵大树,树高丈余,枝叶浓密.这棵大树,我叫不出名字,但我喜欢这棵大树的美丽,尤其是夏季,那浓密的枝叶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看上去就像是灿灿红霞.这棵大树的叶也很好看,细细的,绿绿的.每天早晨,我都要来到这棵大树下读书,有时读英语,更多的时候是读唐诗,读宋词.  相似文献   

10.
"别哭,我的姐妹。你的家中,会长出一棵树;你的城市里,会长出一批树;而你的国土上,会森林密布。风会把每一棵树的讯息传递给另一棵。树林会问风:在你来的路上,没有看见黎明吗?"上述是伊朗小说《萨巫颂》的全书结尾段落,是爱尔兰诗人、战地记者麦克马洪为了悼念革命者优素福,在写给其遗孀扎丽的信中提到的。这段文字耐人寻味,仿佛定下了整本书的一个质朴的基调。人与自然的交织、人与社会的混沌、光明与黑暗的纠结,最终还是要选择一条路,追赶黎明出发的脚步。这是伊朗人民的使命与期许。  相似文献   

11.
树形书架     
《中国新闻周刊》2009,(19):86-86
这款书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格子造型,而是被设计成了一棵树的样子。随着所摆放书籍的增多,这棵“树”的枝叶也日渐繁茂。想要让自己的知识树更繁茂吗?那就多读点书吧。  相似文献   

12.
消息树     
消息(新闻)是什么?就是一棵“树”。不是掉下的一条枝,一片叶,一个果,而是根、干、枝、叶、果俱全的一棵树。消息,就得新闻五要素必备,缺一不可。一棵树,不是朽木,必须有生命,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有些报刊为封建迷信推波助澜,令人不安。 某报1993年7月20日有篇题为《彭总故居一神树》的文章说,彭总故居有一棵高约数丈的柚树,“1959年庐山会议后,这株柚树枯死,只剩一个黑黑的主杆和两三个枝丫,戳在这角落里。正因为枯死,才躲过那番浩劫,没当‘反革命’砍掉。1978年底彭总平反之后,这棵树竟在1979年春天冒出几点嫩绿的叶芽;再往后,一年胜似一年,越长越好,又高又壮,比当年枯死之前还好得多了……”  相似文献   

14.
“善用对比手法,实现新闻价值”。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浮浅,只能简单地说说“一家之言”。一般说来,我们写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如同写森林中的一棵树,要把“这一棵”写成“这一棵”,而不是另外“一棵”,需要一种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的能力,这是其新闻价值所在,也是实现其新闻价值的一条“捷径”。艾丰先生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这种“对比”的方法称作“绿叶衬得红花美”,认为是提炼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5.
有位编辑同仁问我:要是叫你去打仗,你是希望做个快枪手好呢,还是做个准枪手?我问:何谓快枪手?何谓准枪手?他便解释说,就像打敌人,快枪手是指不经瞄准,“啪”就打出去,不管是死是活,反正敌人是被打着了;而准枪手呢,则指经瞄准,“啪”一枪打中要害,敌人便被打死了。我略一迟疑,说:当然要做快枪手啦,一枪一个多痛快。“那么,比如我们写新闻作品又如何?”我说:同理。话虽这样说,但过后仔细一考虑,这样回答未免有失偏颇。我们  相似文献   

16.
前年3月的一天,我到南京采访,无意中听到人们在议论一件事:“涟水县的两个农民还挺胆大,居然敢告公安局!”“那不是瞎告吗?他就是再有理也赢不了啊。”“他们是冤枉的,这父子俩不但被人打了,还被公安局拘留,你说,他们能不告吗?”当我不解地问其原因时,他们告诉我:“这父子俩因家里人被欺,去找公司党委书记评理,书记理屈词穷,先动手打了人。而当地公安局认定这父子二人扰乱单位工作秩序,父亲被拘7天,儿子被拘10天……。”我想《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在全国刚刚公布实施,农民告公安局这件事,很可能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但当我询问开庭的日期时,一位  相似文献   

17.
每当想起我的第一篇,额头上仿佛还能感觉到被那只猫头鹰啄伤后辣辣的痛,但我感谢它,是它使我无意中踏上了新闻之路,并且越走越远…… 那是在我当新兵的时候。连队的仓库门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白杨树,干部战士们天天从那棵树旁边经过。有一天晚上,我正走到那棵树下的时候,忽然从树上飞来一只大猫头鹰,挥舞着利爪向我扑来,一时间,我吓  相似文献   

18.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19.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20.
第十四章 父亲遭绑架前后父亲一生阅历丰富,可“遇险”的事不多,1927年那次遭绑匪劫持,留盗窟六昼夜,可算是最险的一次.这年秋天,我患伤寒症住院,双亲和昌琳每天按医院规定时间来院探望.有两天父亲没有来,我问怎么父亲不来,母亲说:“你爸爸得了重伤风,发寒热,怕传染给你,所以未来.”我信以为真.其实父亲正是那几天被绑架,家里人怕我着急,有意瞒着我.直到我病癒出院,才知道父亲被绑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