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高校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特征要求、内在要求、目标要求和自觉要求。高校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创业能力为核心,建立目标性与有效性相匹配的创业教育开展机制;以强化创业意识为重点,建立广泛性与专业性相促进的创业教育开展机制;以突出创新性为目标,建立实践需求与发展规划相符合的创业教育开展机制;以培育企业家行为为途径,建立校内期望与校外现实相协调的创业教育开展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校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基于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生态因子。在此基础上,从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开拓创业筹资多途径,营建有利于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构建一体化的创业教育体系,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等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创业教育生态因子的应然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挑战、科学定位与创新发展问题,认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专业化、一体化、科学化发展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要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即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创业教育,要着重建立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国家框架、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完善高校创业教育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提升高校自身的创业能力出发,探寻提升高校创业能力的有效路径,阐述了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招生来源,建立高校声誉,走教育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合作开发、合作发展、合作共赢的局面,促进和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依托高校的专业优势,在行业内发挥专业的引领作用,开展教育培训,向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发展;通过在高校内部促进创业类社团的建设,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创业园等一系列工作来加强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选取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作为两国高校创业教育典型进行剖析,分析其特点并借鉴其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来源;建立完善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聘请优秀师资,加强既有师资的培训;开展多样的创业教育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6.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双创”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激发社会创新发展活力的关键环节。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作为规范高校“双创”教育发展、提升“双创”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对促进高校“双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在对国内外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依据OBE目标导向教育理念,围绕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为切入点,构建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发展应建立多元化“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构建“双创”教育链式课程教学体系;明确“双创”教育培养目标,强化教育质量评价环节;建立多层次的“双创”教育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7.
创业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美国是最早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国家,分析美国大学创业课程建设耦合机制,对构建我国多元化创业课程体系具有借鉴意义。我国高校创业课程应着眼于服务学生的发展,渗透育人全过程;培育校企间和谐有序的良性创业生态;建立校企合作的良性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建立科学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创业教育成效,已经成为大学满足国家战略目标、学校发展需要、学生成才需求的发展战略,也是当下高校创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文章在吸收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了构建高校创业课程体系的意义、原则、内容、方法,对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建立科学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创业教育成效,已经成为大学满足国家战略目标、学校发展需要、学生成才需求的发展战略,也是当下高校创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在吸收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了构建高校创业课程体系的意义、原则、内容、方法,对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浙江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普遍加强了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少高校建立起了大学生创业园,开展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必备条件.创业教育在浙江高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的增大,创业成为高校学生的重要选择,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的创业意向、选择、形式、领域和阻碍进行调研;明确创业教育地位、组建创业教育指导机构、落实创业政策、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来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国内外创业教育及转型发展的实践与经验,为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地方本科院校既要强化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又要强化责任意识,发挥创业教育主体的效用.基于"大创业教育观"内涵和政府、企业作为创业教育主体效用理念,地方高校要采取双层制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双层制创业教育模式一要建立校院两级课程体系,二要建立创业教育教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并不是唯一实施主体,企业与政府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三螺旋理论强调大学、企业和政府间的合作与相互作用,突出三方的协同创新,这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共同投入并建立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聚焦目标,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同步发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良好生态;创新机制,提高校企政合作的紧密度;建立互动合作网络,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多级倍增效应;建立运作实体,创建新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创业教育近年来受到我国高校的关注,通过研究与评述美国、德国、日本、印度、新加坡等欧美与亚洲地区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从把握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大众化创业通识教育的开展、整合学科优势开展不同类别与层次的创业教育、建立校内外支持体系、打造高校创业教育精品实践项目与平台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行了思考,为我国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国外高校在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团队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构建方面都十分注重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国外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研究成果。相较于国外高校,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水平较低,因而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加快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步伐,建立起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通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针对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58所高校共计5021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总体得分为3.43分,处于中上水平。具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及落实情况较好,能够根据大湾区战略发展趋势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与区域创新创业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偏重理论、授课方式单一且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深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高校-社会-政府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严重紧缺等问题。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必须依托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创新创业资源和产业特色,根据高校自身条件建立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针对性开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精品课程;完善创新创业导师聘任与绩效评价机制,建立良好的师生共创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薄弱、创业教育模式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以及创业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等方面。高校应从设立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完善教学体系和构建实践体系三方面发展创业教育,建立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18.
英国创业教育历经三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借鉴英国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及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树立明确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建立统一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建设规范的创业教育政策与法规;开发实用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业的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开拓多渠道的创业教育筹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质量创业师资短缺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国外高校在创业学学科体系建设、系统引入兼职教师、多渠道完善教师成长平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适应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全员参与、与创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完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机制与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成为了制约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最主要的因素.基于胜任特征理论,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为:建立准入机制,保证师资能力的"高起点";建立培养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评价机制,形成教师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