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鄙人今年虚度77岁又半,尚未离休,仍身任评论员之职。既然还有职务在身,自然还不甘尸位素餐,还想找点机会,发挥发挥余热,比如写写评论,凑凑热闹等等。但是说说容易,做起来却着实颇难,试以近事为例。七月中,南阳打了一场很有“名人效应”的官司,“厅局级干部”,中国轻音乐团团长李谷一女士,状告南阳声屏周报记者汤生午破坏名誉一案,引起了全国注意,各地派去的记者300余人,破南阳的历史纪录。这个案子宣判的当天,“李谷一胜诉”五  相似文献   

2.
当记者在行使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常常受到被称之为“告记者热”现象的困扰。自1985年1月上海出现中国解放后第一起“新闻官司”《20年疯女之谜》案至今,因新闻报道涉及公民、法人名誉而引起的诉讼案件与日俱增。据统计,目前全国的“新闻官司”已有700余起(不含那些投诉法院尚未立案审理的以及投诉纪检部门在内部解决的新闻纠纷在内)。记者们由此大声疾呼:新闻舆论监督难啊!为了便于总结新闻工作的经验教训,推进新闻改革,现将“新闻官司”中涉及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原告与被告从已发生的“新闻官司”来看,原告既有国家机关的干部、企事业的经理(厂长)、影视界的明星歌星,也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名片     
前些日子,听一位省级报刊的记者谈起两件不见得有趣的趣闻。其中一件事是,某家灯具厂的厂长助理手持该报一位记者的名片来编辑部讨账,声称这位记者“买”走价值500元的灯具时并未付款,只留下了这张名片,结果查实这张名片虽然的确是这位记者的,但他并未去过该厂,连厂长助理也说不是这个人拿走灯具的。另一件事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也拿着一张冠有“记者”头衔的名片来该报诉苦,声称这位记者要走12升汽油后,长期不归还,结果是该报编辑部并没有这个人。  相似文献   

4.
一位记者同志告诉我,有一次他访问一位基层干部,请他谈一件事情。开头,这位基层干部谈得兴致勃勃,可是后来呢,他越谈越没有兴味了,最后竟然是应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是嫌记者光听不记。在他看来,记者不记,就是不听,自己说了也没用。还有一位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党委召开的布置中心工作的会议上,有位记者去参加了,可是在会上他光听不记,这使参加会议的人感到诧异,使主持会议的同志也感到有点不满意。可见,在社会上,记者的“记”,被人们看作是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近日,西安一位打赢官司者,当街拍卖判决书。此人赢了官司一年多,但法院判决被告应还他的4000元欠款依然没影子。当事者只好在街上以“五折”叫卖这张“法律白条”,承诺谁帮他讨回欠款,就给对方不菲的报酬。  相似文献   

6.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7.
他是豫西南新野县唯一的一位靠“笔耕”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新闻颁奖,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的农民记者。他就是连续6年被评为《南阳日报》十佳通讯员、南阳市优秀外宣干部、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记者、北京燕图联文化发展部作家、民族文化报记者、新野县政协委员——农民记者齐国强。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一位退休老教师向我谈及这样一件事:在他退休之后,某干部三番五次带着子女打骂他。他拖着病体到处诉说,有关部门只是“踢皮球”。无奈,他只好投书报社,可报社也迟迟未  相似文献   

9.
1989年10月21日上午,一面烫有“为民代言,一身正气”8个金色大字的锦旗,从100多公里外送往鄂西报编辑部。送旗的是湖北省建始县一位退休干部,名叫余贻全。老头的泪水夺眶而出,一件拖了近10个月的“木炭官司”案终于了结。望着老汉的泪水,我也禁不住自己的眼泪。回想起这10个月,作为记者的我,几多苦涩,几多酸辣。花甲卖炭翁投诉报社:做了好事倒了大霉  相似文献   

10.
某地一批干部素质低下,心胸狭窄,弄权勒索,作威作福。当一家新闻单位如实披露了他们的一件丑闻后,这些干部便抱成一团,不惜动用公款跑到北京来打官司,妄图封住批评者的口。令人不解的是,最近,这个地方突然成了干部廉政的典型。眼下讲廉政,廉政的稿件在各编辑部往往道路畅通。这就吸引了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他们不管实际情况,你想吃什么他就炒什么,你喜欢什么他就端什么,反正材料有的是。再腐败的官员也有一两件“廉洁”事,再落后的单位也可能装模作样地订上几条“纪律”、“规定”。至于那些干部是否真廉  相似文献   

11.
1989年3月18日上午,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一起“新闻官司”即将进行一审公开判决。浙江首例记者胜诉的“新闻官司”。败诉的原告“不想说”,胜诉的被告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12.
一位青年作家跟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在赴美考察之前,某晚报记者写了一篇千余字的访问记,竟有三处不妥和失实,弄得他很难堪。第一处是说这位作家是“寻根派”文学的“首领”,他深表反感。且不去考证当代中国文坛到  相似文献   

13.
一位青年作家跟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在赴美考察之前,某晚报记者写了一篇千余字的访问记,竟有三处不妥和失实,弄得他很难堪。第一处是说这位作家是“寻根派”文学的“首领”,他深表反感。且不去考证当代中国文坛到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大连日报先后收到两件“新闻官司”的判决书,均判决作为被告的大连日报社等和记者、作者胜诉,从总编辑康健到报社上下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两起“新闻官司”,一起是香港格莲有限公司诉侵害名誉权案,如果不算1989年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诉《亚洲周刊》诽谤案(此案由新加坡高等法院裁决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胜诉),那么该是我国首起涉外“新闻官司”。另一起是某基层干部诉侵害名誉权案,大连日报社等在一审中败诉,不服上诉,经二审法院重新审理,判决撤销原判,驳回这位基层干部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15.
有时,回忆是一件辛苦的事。而对于一位93岁的老人而言,回忆已经不是心灵煎熬,却是体力的一种消耗。“这些有什么好说的吗?”陈志竟淡淡地看着记者。接下来的叙述让人感觉到,他并无倾诉的冲动,或者是没有倾诉的习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提到对他的“事迹”一笔带过的《蒋经国传》,他还是淡淡地说:“书中好像把我的名字写错了。”  相似文献   

16.
一位记者同志,写了一篇揭露某一工厂1635万元投资项目由于官僚主义造成重大损失的稿件,排上了版面,即出了清样,但是报社总编辑为了“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宣布稿件不用。但是,记者却把这篇稿件发表在他自己负责编辑的中缝内,于是这一场《谁之过》的官司,就成为上海新闻界的内部新闻。记者印发了事件全过程的“真相”,要求引起同业的重视。按理说,总编辑不同意发表的稿件,便不应发表,把总编辑不同意发表的稿件发表于中缝内,这是新闻界的新闻,首先,记者同志忽视了一条纪律,即登什么稿,一般应当由总编辑决定,而不应由记者决  相似文献   

17.
议“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不仅来自正确的正面报道,舆论监督与批评报道也可以带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积极的宣传效应。比如,最近南方某报揭露几个厅局级干部在陪酒女郎相伴下吃喝玩乐而视一旁的强奸案于不顾。这件事一经披露后,引起公愤,促使有关方面立即着手解决这件丑闻。类似的批评报道很得人心,说明民众对于惩治腐败的积极拥护。  相似文献   

18.
卢跃刚是《中国青年报》的一位知名记者,有多部报告文学、小说问世,并且获得多项奖励,而一起跨世纪的“新闻官司”更使他备受瞩目。这起官司已经广为报道,这里只作简略介绍:陕西某村妇女武芳,在1988年因要求离婚而惨遭毁容毁身,三年后,她的前夫及其弟弟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死刑或有期徒刑。但是武芳对这个判决不服,指出还有其他罪犯逍遥法外,并且指名道姓乃曾经在市里身居要职的某领导的儿子王某。武芳多次控告,有高层领导作过批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然而,江苏省海安县一位打工仔“无理”却没有寸步难行,他被交警认定负交通事故全责后,却将无事故责任的“无辜者”告上法庭,竟然还打赢了官司。  相似文献   

20.
批评与表扬     
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记者告诉我,说建国初期报纸上开展批评还不算难。他说他到一个单位去,发现那里浪费严重,回来就写了一件稿,指名道姓批评那个单位。他说他在采访中间就说出自己要写一件什么稿,那个单位并未因为写批评稿而拒绝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是如实介绍情况。我比那位前辈生得晚,是“文革”以后才当记者的,我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开展批评大体上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