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言九 《华章》2007,5(2):104-105
中国戏剧的"西湖"应肇始于话剧萌芽期的学生演剧,春柳社引进西剧以推动中国的戏剧改革,为中国话剧奠下了基石."五四"新文学阵营赓续了春柳社"欧化"倾向,大量译介西方戏剧,是为发展中国现代戏剧所做出的战略选择.抗战时期沦陷区的译编剧热潮不仅促进了沦陷区戏剧运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为话剧回复到本体实现其西洋化与民族化的统一作了可贵的探索.译编剧对于"五四"以来的西剧直译也是一个突破,它对民间文化的重视是它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的四大传统民族艺能中,"文楽"的人物造型和极具特色的表演技法独树一帜,给人们带来超凡脱俗、如入仙境的艺术美感."文楽"最早是诞生于江户时代的偶人戏剧,"文楽"作为日本四大传统艺能之一,其构成和表演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文楽的内容主要有时代剧和世话剧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校园是中国话剧的摇篮.在高校开展话剧艺术活动能传播话剧知识,拓宽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推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4.
[案例] <负荆请罪>一文采用"小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历史上一个为人熟知的经典故事.学生通过第一课时仔细研读课文、揣摩话剧特点的学习,深深为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所感染.课后,不少学生自发组合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文中角色自主排练、合演小话剧.第二课时开始后,学生兴致勃勃地要求表演剧本内容.我顺应学生的呼声,并在学生的表演中作了适当的指导与采访:  相似文献   

5.
《大学时代》2002,(2):50
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话剧界,被一股先锋力量撞了一下腰."先锋话剧"实验话剧"孟京辉"等待戈多"……这些词语迅速地浮出水面.人们以这些非主流话剧为突破口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话剧.实验性,先锋色彩,荒诞的剧情,前卫的表现手法,似乎是先锋戏剧的标志,然而谁也不能给先锋戏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用孟京辉的话说:"完全没有必要给实验戏剧定义,实验就是姿态,如果有许多人在做实验性的戏剧,就会营造出一个创作的氛围和环境."面对一种非主流文化,谁也不知道"先锋"会在中国走多远.我们能看到的是先锋还将战斗,实验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6.
夏衍的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在建国前后,分别被多次搬上舞台.建国前,1939年著名导演应云卫先生在重庆国泰电影院把该话剧搬上舞台.四十年代,在不同的城市上演次数也相当多.导演在编排话剧时.基本上认识到话剧的主题思想可以为抗战服务;建国后,1957年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首次公演,是在文艺界"双百"方针的指导下,作品的艺术性被重新发掘.同年,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本科1957级表演系学生把<上海屋檐下>这部话剧作为毕业演出作品.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话剧移植前后,整个东方戏剧舞台对这种西方的艺术形式都进行了引进,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话剧移植虽然以西方戏剧为旨归,但却是通过日本这个中介来完成的,具有间接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实验话剧在新时期诞生、发展,既是世界戏剧实验潮流影响的结果,也是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形势下"东张西望"的产物。话剧自诞生之日起,它就从未停止过对这"舶来品"的探索、革新和实验,一直在寻求中国话剧民族化、现代性的进程,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这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尤甚,为中国话剧重新注入了活力。实验话剧三十年的发展流变轨迹较显然地与中国社会转型趋向一致。实验话剧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最终完成了自己在新时期四个阶段的实验品格。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17):7-8
从中国话剧发展中,有两部具有贯穿性和代表性的话剧——《上海屋檐下》和《桑树坪纪事》。本文拟从艺术结构、创作方法、情感世界以及主题等方面通过对这两部话剧的比较来浅谈中国话剧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学生比日本的学生团结 中国孩子比日本孩子团结且互相帮助,这是我在日本长野县爬黑姬山时的体会.我从来不喜欢爬山,用14个小时去爬日本的山,纯粹为了与日本学生"较量".说实话,我差点挺不住.如果我在日本学生各顾各的队伍中,我早完了.可是,与中国队员在一起就不同了,是8个中国同伴你拉着我、我拽着你坚持走了下来.而日本孩子呢,则大都是各人顾各人,摔倒了也没有人扶,他们带的水更是很少给别人喝.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话剧在我国开始萌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现代话剧的观念得以正式确立,最终形成了"话剧——戏曲"的二元格局。本文通过对中国早期话剧史的研究,发现近代的小说翻译和戏剧翻译对现代话剧的诞生起到催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多条船"过河众所周知,中国的高中生考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日本的学生比我们要幸运一些,他们的高考更像"多条船"过河。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有两次:第一次为全国统一考试,第二次为各大学的自主  相似文献   

13.
日语专业的学生,从了解日本历史和日本文化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弄清"呉音"和"漢音"这两个术语的出处.通过阅读多篇史料,对这两个词汇的由来、应用与变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笑话集锦     
一一位中国学生对日本留学生说:"我昨天做了一个梦,非常精彩。"日本留学生忙问:"什么样的梦?说来听听。"中国学生:"梦里你是男主角哦!"日本留学生大喜:"真的?我是不是英俊潇洒的白马王子?"中国学生:"不!我梦到你手拿着菜刀,气喘吁吁的追着一只猪。"日本留学生纳闷:"我在追一只猪?"中国学生:"是啊!你跑得汗流浃背的,结果,那只猪跑到了一条死巷子里。"日本留学生疑惑:"然后呢?"中国学生:"你高兴地逼近它,那只猪突然跪地求饶,说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似文献   

15.
张彦娟 《河北教育》2007,(1):F0002-F0002
邯郸市四中.学校报告厅内. 由学生排演的经典话剧《茶馆》[第二幕]正在演出中,当几个由学生饰演的"散兵游勇"出现在台上时,"哗",台下响起一片笑声、掌声.  相似文献   

16.
"学力"一词源于古代中国,之后被近代日本教育学者激活,成为日本近代以来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之一。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中日两国教育学者济济一堂,从课程改革、学校经营、教师教育三个研究视角对"学力"进行了时代新诠释;并从这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从而开动了带动学生学力全面提升的车轮。  相似文献   

17.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耶酥会士携天主教先后进入日本与中国.处于战国末期"下克上"风潮中的日本是由"轻文重武"的武士阶层所主导的封建割据社会,中国则是"重文轻武"的士大夫所主导的中央集权社会.中国明末社会与日本战国末期的社会背景不同,两国深层的社会政治传统也大相其异,迫使远东耶酥会采取了不同的传教策略,这种"因国制宜"的传教策略其实也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相异所催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话剧从日本传到中国,“文明戏”在商业演出中,由于缺乏固定的剧本,基本上是使用“幕表制”。1907——1917年,文人编剧的崛起,为话剧文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初步掌握了话剧的编剧方法,逐渐建立起台词和对话承栽戏剧冲突的舞台运行机制,为话剧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曹禺,其蜚声中外的经典话剧《雷雨》,不仅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无数次被搬上话剧舞台和影视屏幕,而且于中国现代话剧史深具重大影响。《雷雨》剧本中的场景布置、服饰描写、舞台灯光设计、结构技巧,非常出色,为整个话剧的出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代宗师,是蜚声世界的杰出的剧作家。文章从两个方面即:田汉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在中国话剧史上,田汉是一位具有开拓性的剧作家和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缔造者,全面、详尽、深入地论述了田汉对中国话剧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