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涛的绘画,十分注重艺术创新,在笔墨、章法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新创造。其提出"一画"论需要审美主体自身的参悟,认为绘画必须遵循"法度"而同时有所变通,石涛还对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当前,各种广播节目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其中,广播音乐节目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类音乐节目,在广播节目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广播音乐节目的要求逐渐变高,在这种形势下,传媒多样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广播音乐节目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满足人们的要求是广播音乐节目当前应该探讨的话题,要求对音乐类广播节目进行重新定位,明确目标听众,把目标听众的选择作为广播音乐节目的出发点,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形式,制作出听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节目。  相似文献   

3.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三贴近”是党中央提出的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是整个新闻工作的指导原则。但笔者以为,这“三贴近”更是广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的昨日辉煌已经不再,不可能指望人们主动追捧、重视,或用红头文件来要求人们收听,广播只有在低廉、方便、快捷的基础优势条件下.真正做到“三贴近”.及时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才能生存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周蓉 《新闻窗》2014,(3):52-52
一、必须加强对听众意识的理解和认识 听众意识就是指在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上要做到吸引听众,便利听众,干方百计为听众着想,以便更好地为听众服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节目编排在这方面体现得十分明显,做到了更好地为听众服务。一方面,中国之声的新闻信息量大,概括简练。有利于听众更好地获得有效信息,关注重要内容,同时还能够更好地了解具体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5.
6.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重要的时代命题,纪录片《大国基石》以艺术方式作出了回应。在主题呈现方面,该片对守正创新、刚健有为、天人合一等中华美学精神的观念生成予以整体观照;在叙事策略方面,以托物言志、虚实相生、以小见大等手法探索中华美学精神的影像化呈现路径;在话语建构方面,辩证阐释中华美学精神与“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之间的“相生关系”,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以美导真、以美导善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杨阳 《视听界》2010,(2):59-60
“公益性”与“公共服务性”,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决定了广播媒体承载着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8.
李康 《传媒观察》2006,(3):46-47
广播综艺节目,顾名思义是综合艺术的“广播版”。它将学、音乐、戏曲、曲艺、电影电视等艺术通过广播载体的再加工传播开去。字和声音是两大要素。它是在听觉化思维影响下进行的思维活动,是“字(学想象力)+声音(播音、音乐、音响等想象力)”的完美结合,浸润了听觉化的最大想象空间,是想象力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9.
张丽宏 《新闻传播》2009,(10):54-55
“广播小说”早在50年代就以它特有的魅力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青睐。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眼界的不断开阔.信息流量的增大.再加上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这些因素为《广播小说》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增添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新的内容,增加了新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0.
李丽 《新闻爱好者》2010,(8):136-136
写意是我国传统美学体系中所独有的理论原则,它最先是从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创作论述中提出的,后来戏曲也移植它,并把戏曲、绘画、书法等艺术界定为写意艺术。从表象上看,写意与写实是相悖离的。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深载着我们的期盼与信心悄然走来,令人为之兴奋,更令人为之充满责任感与紧迫感。  相似文献   

12.
陈显军 《新闻窗》2011,(3):94-95
近年来,广播新闻无论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但与其他主流媒体相比,广播仍旧稍显弱势。尽管我国有13亿潜在听众,但真正经常收听广播的10周岁以上听众规模仅有3.9亿人,和20世纪代中期六、七亿的听众规模相比,萎缩明显。  相似文献   

13.
管远祚 《新闻窗》2005,(3):57-58
新闻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闻边缘学科,它既是当代美学向实用学不断分化的产物,也是新闻实践合乎逻辑的理论追求。由于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加之新闻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呼唤,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有了较长足的进步。贵阳日报副总编辑贺微同志的《新闻美学探索》就是这方面的一部新著。该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变——审美的视野观察新闻传播现象,探讨新闻美学的本质、功能、价值,新闻美的创造以及受众审美心理活动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4.
15.
周涛 《记者摇篮》2009,(12):70-70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给广播事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广播事业在面临听众需求不断变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媒体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编辑要充分认识广播事业所面临的新形势,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提高新闻节目创新能力,推动广播事业的发展。广播新闻节目创新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广播电台是党领导的重要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个政治属性决定广播电台和党报、电视台一样,传达的应该是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的应该是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代表的应该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扬的应该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形势对新闻宣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音响、便捷、快速——广播以往的三大传统优势与特色如今已被电视和网络冲淡了,随之崛起的互动性、低成本——广播的这些优势与特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互动性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广播互动的涵义是什么?广播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有哪些?广播互动的发展趋势将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正期待着广播人对其进行理性的实用性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沈筱微 《声屏世界》2013,(12):62-63
成功的电台都有这样的体会:电台不仅需要提供优秀的节目,还要与听众建立朋友般的关系。电台的这种特性,无论对于服务个体还是推动社会发展都同样适用。今天的广播业同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受众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情况下,微信公众平台能帮助广播和听众建立友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马强 《今传媒》2015,(4):128-129
从视觉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创新浪潮中,数字化“革命”为各个门类的艺术形态带来了美学思维中的重大转型.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不论从其创作形式、语言体系、美学理念、视觉思维等方面,都在这门古老的艺术——舞蹈中渗透着.舞蹈的美学思维已经开始与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相互融合,新媒体在广阔的“艺术田野”里燃起了“星星之火”,其艺术魅力的鲜活,为舞蹈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本文从新媒体舞蹈的具体实例为支点,分析其“重构美学”[1]中视觉思维的转型,并探讨新媒体与舞蹈融合的创新与发展之未来新路.  相似文献   

20.
李红红 《新闻世界》2009,(4):99-100
灾难新闻可直观地理解为是对天灾或人祸的报道。而如何将灾难新闻做得具有美学高度一直是新闻界探讨并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媒体的报道得到了空前的高度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就灾难新闻的视觉传播美学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灾难新闻视觉传播的“美”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