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使张天翼在童话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幽默特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品多是粗制滥造,旨在毒害儿童、奴化儿童。张天翼最先正视现实,揭露现实,重视儿童文学寓教于乐的功能。他运用幽默的笔法、新奇的夸张,塑造儿童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构思令人捧腹的情节,语言描写体现儿童口语特征,充满儿童情趣,使其童话作品呈现自然天成的幽默特色。同时,他把幽默作为锋利的解剖刀,借助纵模捭阖的比喻,讽刺剖析旧社会的种种弊端,作品洋溢着冷峭、睿智的笑,笑声中儿童们不知不觉地得到了道德的德育,涤尽民心头的尘埃。  相似文献   

2.
张天翼童话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张天翼一人在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两个领域均取得了突出成就,这在中国现当代文坛是极其罕见的.本文尝试从漫画手法、民问格调、幻想氛围三个角度对其童话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一新的整理、探究.  相似文献   

3.
张天翼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许多成人作品和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他谙熟儿童心理,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有选择的吸收借鉴民间童话的精华,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童话精品,成为中国文学童话的开拓者之一。他的童话作品一版再版,深受儿童的欢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4.
张天翼童话的创作有明确的目的,即要让“孩子们爱看,看得进,能够领会。”章将其童话语言的特色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形象直观,主要体现在词语和形象化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二是语言美听。主要体现在象声词和复叠的运用上;三是口语化,主要体现在口语化的语言和口语词汇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5.
张天翼的短篇小说在语言运用、谋篇布局、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所显露出的幽默、冷峻、新鲜的艺术特色,为30年代中国文坛的百花园增添了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在《秃秃大王》、《大林和小林》两部童话作品中,张天翼较好地运用了变动字形、插用图形等两种形貌修辞的手段,产生了好的修辞效果.作者在童话作品中的这种有益探索,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其幽默艺术。这种幽默艺术,在其"幽默即真实"理念的指导下,体现为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带刺的幽默和20世纪50年代柔性的幽默,且与其语言的幽默密切相关。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前的幼儿教育,幼师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成年人的幻想在以儿童视角书写童稚幻梦时,本应天然地形成复调结构和多种叙事角度,从而出现富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但是实际上现代童话书写反而呈现出鲜明的单一性,压抑了那些非教化因素的不切实际的想象表达,儿童自身那种自由奇妙的幻想少有酣畅的呈现。这类看似不切实际的幻想正是童话创作的本质因素。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就鲜明地体现出整个20世纪的中国童话在功利性文学观指导下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教化性特征。怎样放飞儿童幻想是目前童话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开创中国童话新局面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张天翼的第一部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为文本实例,通过运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分析,揭示了张天翼童话作品中“教育功能”与“儿童本位”和谐共生,以及“教育功能”被“儿童本位”巧妙遮掩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目前的童话故事疏离审美、教育服务政治目的的现实,张天翼《大林和小林》满溢着儿童的乐趣,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创作实践,真正地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2006年的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围绕“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第30届世界大会”,纪念张天翼、陈伯吹百年诞辰等重大活动展开理论研讨,其儿童文学文体研究成果突出。特别是童话、科幻研究都有一定理论突破,而幻想文学等热点现象的讨论,则有力地激活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建设。这些都启发我们:儿童文学研究实在有着太多的课题,在这块看似“小儿科”的艺术版图,其实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学术天地。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童话质疑者认为:童话中的幻想违背客观事实的真实性、塑造的一些儿童形象折射出被压抑的儿童观、其中包含的狭隘的道德观与伪善的道德教育,背离了教育的真善美。与之相反一些学者辩护称:童话中的幻想具有超越性,具有荒诞美,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其儿童观是某一时代社会文化的反映、道德主题鲜明、极端化契合儿童直观的思维特点。事情上,儿童在童话阅读中的幻想具有审美意义,应从社会学视角来评价童话中的儿童观,童话道德教育以显性、正向功能为主,但存在隐性、负向功能。  相似文献   

13.
童话,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通过不同的情景展示,给予孩子知识和经验,并有助于他们形成某一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童话的一个主要作用是强化信念,道德和观念。童话中的故事情节则反映出整个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包括爱和宗教等诸多方面。通过分析这些童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于孩子形成的不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民间文学的滋养下成长。20世纪中国创作童话中的民间童话以两种质态存在:其一,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文本提供素材和故事原型;其二,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提供创作技巧经验。民间童话在创作童话中以隐蔽的方式和全新的审美价值呈现出来,而创作童话源于民间童话又跳出了民间童话的窠臼,通过作家文学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张执浩的诗歌里具有很浓厚的童话因素。在《糖纸》一诗中,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自信承诺诗歌的功能。但随着诗歌童话般的吟唱深入现实生活的内核,诗人不可避免地遭遇现实生活的阻击,形而上的分裂逐渐在其诗歌中显现。对其分裂所带来的痛苦,诗人自觉地承担起来,他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出发,且以“高原”这一意象消解并弥合了诗歌童话与现实生活的二元对立。诗人在经历从“承诺”到“承担”过程的同时,完成了对诗歌童话世界的构筑。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格林童话》中部分作品的令人惊异、超越性的宗教世界,显示了神圣的超自然的力量;一些童话超越了有限的狭隘的视角,为人类在神性的高度对人的精神和人性进行审视提供了可能;《格林童话》中的宗教童话在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明确的界限中,为儿童提供了终极价值的关怀。《格林童话》中的宗教世界植根于西方特殊的文化。宗教价值观的认同,使《格林童话》超越了德意志民族,走向西方,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童话的题材大多植根于民间题材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民俗基础,本应从童话常见题材来考察它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冰波是中国新时期“抒情派”童话的代表作家,《阿笨猫全传》是他近年推出的一部系列短篇童话集,显示出迷人的童话智慧。从奇幻美、意外感、幽默感三个层面揭示了《阿笨猫全传》的童话智慧及其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