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古人说:"覆水难收"。讲话就像泼水,泼出去的水无法再收回,讲过的话也一样收不回来,所以一句话要出口以前,不能不慎思。讲话是一门艺术,即使讲好话,也要顾虑不能"洗脸碍了鼻子",你讲这个人好,得罪了那个人,话就讲得不够高明;不好的话,让双方听了都不高兴,当然就更不能讲了,还有些什么话是不能讲的呢?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工作中,文字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载体,而这个基本载体现在毛病不少。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时,曾经批评当时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我感觉,我们现在的文风比那个时候好不到哪里去,甚至一些问题比那时候还严重。有些文件、文章拿过来,想找些有针对性的话、有用的话,很难。人们往往不是从前往后看,而是从倒数第二段或第三段开始看,因为往往讲到这里才是讲问题,而前面占了主要篇幅的大多是些大而无当、没有错也没有用的话。举一个例子,现在下级评价上级的讲话,无论是评价总书记的讲话,还是评价某个支部书记的讲话,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6月15日发表章,就领导干部该如何讲话提出三条:一是不讲假话;二是要讲短话;三是讲自己的话。单就这几条而言,似乎如今很多领导干部不会讲话。  相似文献   

4.
最近,上海市委一个部的部长打电话给《文汇报》说,他出席的那个会议如果发新闻,请不要写他的名字。这可算是件新鲜事。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指出,报纸要多宣传群众,少宣传领导。但目前报纸上宣传领导的报道仍然不少,占去了很多篇幅。读者看报,主要是了解信息。他们对长长一大串的首长名单,一人身兼三四职的头街,以及有些领导干部那种原则的、缺少自己见解的讲话,并不感兴趣。既然中央有指示,群众不关  相似文献   

5.
据报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1月26日下午 ,在《大众日报》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吴官正说 :“一是省委领导的讲话 ,从我开始 ,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 ,把‘重要’两个字去掉 ,讲话那么多 ,哪有那么多‘重要’啊!二是涉及到我的稿子 ,你们可以删 ,觉得不合适的尽量改 ,不用告诉我 ,发多发少你们定。三是稿件中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 ,什么‘轻车简从’、‘冒着寒风’等都要删去 ,本来就应该这样嘛。我们的报纸一定要体现党的优良作风 ,一定要反映民意。”看了吴官正同志的“约法三章”…  相似文献   

6.
如果你讲话讲到一半,有人打断你的话,转移话题,你会怎么办? A、把剩下的话吞下去,当作没讲B、等对方讲完,再接下去讲C、跟对方抢着讲,看谁声音大D、马上要求对方尊重你,不要插话  相似文献   

7.
1967年1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机要档案系统外地来京人员的讲话中曾明确地指出:档案不要搞得太多,不然是牍主义,后代要骂我们的。中国的字几千年未变,书浩如烟海,读不完——我们为后代留档案,档案要精炼,不要什么都作为档案保存起来,有些给后代看了没有好处。周总理的讲话,指出了档案  相似文献   

8.
“我来了以后,看到报纸上登我太多了,我感到不安。”这是上任不久的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看望大众日报工作人员时说的掏心话。他还坦诚相告:“我的活动报道,一个要减少次数,一个要减少字数,不要太长……报纸上不要登长话。登长话时间长了,把你们报纸的名声部搞坏了。这个事从我做起。报纸要多登些老百姓和干部喜欢看、又符合中央精神.能振奋山东人民精神的东西。”笔者以为,如果我们全国部省级和地市级的主要领导干部都能像吴官正同志那样,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风范和气度,自觉地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正确地对待和引导新闻舆论,…  相似文献   

9.
上班时间不许上网,我偷懒可以你不行,你是单位领导。 不许到我的论坛和灌水区里闲逛,不许看我灌的贴子。不许看人家写给我的情书,不许把人家追我为我打架的事情当成笑料在饭桌上说招惹老妈喷饭。 不许上黄色网站,不许看灌水区里的黄色贴子,就算看了也不要让我知道,不要告诉我听,也不要告诉妈妈听,这会破坏你在我心目中的高大美好的形象,不要次次看完贴子后就冲我无限暖昧地笑,又不是我码的黄色文章。  相似文献   

10.
我对记者部和驻站记者的工作,一直是关心和重视的。近三年来,我的有关记者工作的讲话共有4个,其中,有3个是在驻站记者开的会上讲的。第一,张家厚同志(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对去年记者站工作的肯定意见,我表示完全赞同。他的讲话很具体,也很实在。2002年,大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去年,我到各地跑跑,见到了各市州的领导,他们对大家的工作都很满意。这是对我们的工作的充分肯定。总体上讲,他们是从驻站记者那里看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形象的。两个分社和13个记者站个个工作都不错,没有一个瞎搞的。大家给我的一个突出…  相似文献   

11.
“我来了以后,看到报纸上登我太多了,我感到不安。”这是上任不久的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5月14日看望大众日报干部职工时说的掏心话。他接着明确指出:“从明天开始,我的活动报道,一个要减少次数,一个要减少字数,不要太长……报纸上不要登长话。登长话时间长了,把你们报纸的名声都搞坏了。这个事从我做起。报纸要多登些老百姓和干部喜欢看、又符合中央精神、能振奋山东人民精神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伊始,连续收到不同省份的DV爱好者寄来的DV纪实作品,细细看后有些吃惊,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创意类”纪实片。在我收到的节目中,有这样几部作品:《迷》,10分钟,表现了一个蒙面书法家用笔在墙上乱画的情节。《你的门我的门》,15分钟,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2个不同的男女宿舍的门,镜头都非常长。  相似文献   

13.
这是我第一次写述评 ,题目是《“三讲”教育 ,新时期的“延安整风”》。“敲”之前 ,聆听了不少社领导、部领导的指示和要求。领导要求越高 ,越觉得这事重大 ,自己心中越没数。一打开“笔记本” ,就懵了。过完“五一” ,就懵懵懂懂敲出了第一稿 ,几乎把领袖的讲话和总政的“三讲”总结全照抄上去了。自己一看就觉得没数 ,更没勇气给领导看。就先拿给同事看 ,同事委婉地讲 :写得太平 ,没有针对性 ,也没有观点。写述评 ,其实用不了多少例子 ,关键是“跳”出来 ,观点要阐述得鲜明、新鲜。同事的话一下子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感觉找到后 ,3天就敲…  相似文献   

14.
说长道短     
记者要“记” 记者要记笔记,这可能会被人讥为正确的废话。其实不然。 有一回,某地一主要领导人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发表讲话,当地报社派记者采访,领导讲话次日也见了报。不料见报当天那位领导人便打电话到报社,说记者强加于人,见报稿中的那些话他并没有讲。原来派去的记者只是到会务处拿了领导讲话打印稿,转一圈就走了,并未老老实实坐在会场里认真听会、记录。而那位领导碰巧那天又没有照本宣科,基本上是脱稿讲的,这就使惯于按材料“写”新闻的记者碰了一鼻子灰。  相似文献   

15.
品味长沙     
两个讲着长沙话的青年哥哥在路上走,他们的前面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叫花子胳肢窝里挟着一个讨饭的碗。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赌一碗面,去要那个叫花子自己把那只碗打烂。我当时觉得这赌注像纸变钱一样难。谁知另一个长沙的听了问:“真的赌一碗面?”先前那个长沙的说:“千真万确!”担心赌注不真实的那个说了句“看我的”便小跑上前,到了叫花子身边,右手朝乞丐肩上一搭,他乡遇故知的话语热腾腾地出来:“叫花子哥哥吨,你还有赶回家去呀,你屋里娘老子病得脑壳只剩咯大了”,他边说边将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合起来做成个圆圈。  相似文献   

16.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17.
张志安  叶柳  宁菁 《青年记者》2007,(23):40-42
【观点摘要】--从大部分《终极对话》的内容看,我们和其他法制栏目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是拿着法制的外壳在做人性的东西,去考量这个人是如何变化的。--实话讲,这件事情你不干也得有人干,别人干和你的心态可能也差不多,那还不如你自己接着干,反正都是干活儿。从社会价值的影响来说,不是说社会价值影响我,我希望通过做这个节目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价值观来影响观众。  相似文献   

18.
“你喜欢什么书?”这个问题我本来答不出,现在试一试。先说空话,再举实例。我所喜欢的书就是读了和没读不一样,而且还可以时时再读,每次都和没再读不一样,因此心里很高兴,这样的书我喜欢。我不喜欢的书是读了和没读一样,也不想再读,若再读还是等于没读,因此心里不高兴,不用说,这样的书,不读也知道讲什么的,我不喜欢。举一个例就是《论语》。小时候读过,和没读过不一样。有些话,有些  相似文献   

19.
老友曹禺     
一曹禺逝世后,我给李玉茹、万方发了个电报:“请不要悲痛,家宝并没有去,他永远活在观众和读者的心中!”话很平常,不能表达我的痛苦,我想多说一点,可颤抖的手捏不住小小的笔,许许多多话和着眼泪咽进了肚里。躺在病床上,我经常想起家宝。六十几年的往事历历在目。北平三座门大街十四号南屋,故事是从这里开始。靳以把家宝的一部稿子交给我看,那时家宝还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在南屋客厅旁那间用蓝纸糊壁的阴暗小屋里,我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原稿。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在我面前展开,我被深深地震动了!就像从前看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  相似文献   

20.
晓波同志:几次来信都收到厂。你转业后到市报做了编辑,大家都很高兴。你思想上有些苦闷,我看主要是对编辑工作的严格要求,一时还不适应造成的。你选稿不当,上级对你批评;修改稿件不慎,作者责难;校对不细,出了“洋相”,被在全社公开“点名”。这些对你是有些难堪。但从长远讲,这_批评对你是有好处的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你会认识到,这是对你J爱护_你说,这样的‘叫。事”就如此严厉批评,有点想人通,我看恐怕问题就出在你的这种认识上。其实,你说的小事,作为编辑决非小事、你可能还记得,报社的同志有句“行话”,就是“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