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多元文化价值冲击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威胁。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对于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抵御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我们要对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进行梳理,从中探寻当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思考路径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
作为维护国家统治的思想根基,意识形态与文化是并融共生、密切联系的。在当今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软实力竞技时代,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更趋密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新时期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领域问题凸显,文化软实力明显处于弱势,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现实境遇。如何从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看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如何通过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当下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制度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坚持这一根本制度,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持与发展,也是新时代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各类矛盾与冲突依然存在,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与渗透并没有停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需要建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长效机制、健全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责任制、构筑线上线下的坚强阵地、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育人格局,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简述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的挑战,然后分析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路径,包括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改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入世会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作者认为,入世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出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新特点:一、入世为我国思想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会更加巩固和发展;二、淡化意识形态的错误倾向依然存在,严重威胁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三、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会进一步加剧,意识形态的斗争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7.
在对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开放背景下,遍及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渗透,彻底打破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封闭、单一、沉闷的传统局面。面对这一格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与未来发展必须主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理论与实践上,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融合与斗争,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并有效占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有利于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推进高校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要不断提高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看待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问题指明了方向。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条件下,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将其用于解决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在整个社会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大意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全社会、各领域的通力配合,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来促进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科学地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问题。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引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为我国社会提供了价值导向与规范,指明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格局的深刻调整,当前我国人民的社会日常生活正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在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挑战,充分认识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探究日常生活视域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理论、利益和实践逻辑,科学把握历史与逻辑、利益与价值、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构建原则,有利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媒体舆论存在着一些背离主流思想舆论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凸显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三个自信",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有力抵制、驳斥一些错误理论和思潮,坚持不懈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6,(4):35-39
意识形态安全是任何社会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当今网络信息社会条件下,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在网络上盛行,严重地影响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成为我党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因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思想武器,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确保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深入分析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恩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继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东西方国家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流与交锋较之前更为频繁。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势必威胁到我国的文化安全,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维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当代中国的大转型,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裂变,从而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着力维护思想文化领域的稳定,增强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是当前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增强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思想体系的科学性、价值立场的人民性、理论品格的开创性等基本特征。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充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夯实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基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提供意识形态建设的学理支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内核.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尖锐的态势下,我们应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对当代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和冲击,主动作为,打牢大学生思想政治基础,未雨绸缪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造性提出,从文化层面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蕴含着强大而深沉的意识形态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展现意识形态思想之力;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彰显意识形态精神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凸显意识形态文明之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充分认识和科学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力量,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