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结构和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南阳理工学院进行了俱乐部体育活动指导课探索性教学实践。实践结果表明,俱乐部体育活动指导课是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组织方式。体育俱乐部会员对活动指导课的认同度达到了94%,在四个类型活动指导课中,对运动训练类型课表现出更多的认同,与活动指导课开课前相比,学员课余每周利用所学运动项目技能进行课外锻炼的次数普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现代课程和现代教学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学生“每天有一小时活动时间”的规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运动兴趣,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通过参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调研分析国内外计算机基础课程施教情况的基础上,我校从2009年秋季开始,从教学内容选择、实验项目的建设、课堂教学模式、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等各方面,围绕“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进行了系统地改革,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解读“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淮南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构建,分析了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改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参考。结论:《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教学指导思想为依据,着力解决场馆器材设施的缺乏、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转变、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合力形成不够、其它学科和课外体育活动产生冲突等问题。建议:加强体育设施经费的投入;以学习研讨方式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合力的形成;课程安排时需要给学生预留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5.
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西南地区25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在西南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多种教育思想并存;“选项课”与“俱乐部”为主要教学实施模式;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项目不够多样化;大多数体育课程开设年限参差不齐.因此,应确立终身体育为教学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应体现多层次化,并需增加课外体育的比例,完善体育课程设置内容,等等.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合理的制定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规划,以“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建设为基础,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向高层次、高质量方向发展,体育课程应积极推进“三自主”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育竞赛、课余锻炼等课内外一体化的“大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7.
胜利油田师专在目前开展的体育素质教育中 ,确立了“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人为本、重在时效、快乐体育、终身受益”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设置了多样化的体育选项课 ;将理论课落实到了实处 ;改革了考核办法 ;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加大体育课程设置改革力度 ;切实加强理论教学 ;进一步改革体育课程考核办法 ;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 ,弥补学时偏少的现实 ;开设了体育俱乐部  相似文献   

8.
王璐萍 《中学文科》2009,(5):136-136
《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意见》要求:“各地中小学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开设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并上好体育课,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课外活动时间应排进课表.”本文根据对我校初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对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态度、活动形式、锻炼时间、锻炼质量、场地器材使用等进行理性分析,提出课外活动的管理原则及管理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校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进行课外锻炼的目的是消遣娱乐、调节情绪和健身健美;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比较多,运动强度合理,科学锻炼意识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强;女生经常锻炼的项目是散步、慢跑、羽毛球、有氧操、乒乓球,男生经常锻炼的项目是篮球、慢跑、散步、乒乓球、足球;影响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场地器材不足、学习压力大、缺乏应有的组织和指导。建议,适当增加一年级学生的课外锻炼时间;增加器材数量、提高器材质量的同时,加快室内体育场馆的建设步伐;在三年级中,开设体育选修课或多组织大规模体育比赛;增加学生感兴趣的锻炼项目,如女子防身术、定向越野等。  相似文献   

10.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树立“天天锻炼,终身健康”的指导思想,全面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打好身体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南充市同一教学层次的三所中学部分初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南充市初中生课外活动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进一步了解初中生对新课程改革后体育课堂教学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等发展的要求,为南充市体育课堂教学、课后训练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提供理论依据。中学是体育运动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南充市初中体育课外活动现状,对于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对高校体育和创新素质培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就实施体育教学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丰实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创新体育教学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育课程创新与教学实践模式。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对健康体适能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审视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公共体育存在的问题.大致有:选项教学等同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内容重实践轻理论;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以技能与竞技体适能为主忽视健康体适能;课余体育以竞赛类为主而忽视健身类活动;场地器材多以竞技体育为主.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依据健康体适能理论,未来高校公共体育改革与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教学内容注重健身娱乐与生活化;俱乐部将成为主要教学模式之一;体育理论课受到重视;评价注重健康体适能测评技术;课余体育竞赛更加注重健身性与全体性.  相似文献   

14.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职业教育基于《框架教学计划》构建了理论课程体系,基于《职业培训框架计划》构建了实践课程体系,各州、各学校和企业在课程学习时间、课程数量、内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德国大量的实践教学、企业岗位轮换训练教学时间,以及企业监督和职业资格考试的评价模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提供了保障,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郭玉华 《科教导刊》2021,(2):98-100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书育人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高校全员立体化育人的有效途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地方本科高校在价值引领上应体现地方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成效,突出地方思政特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阶段式、课程群式、联动式"的立体化、全方位模式.通过把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设立示范项目、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师育人水平等途径,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随班就读体育教育相关法律规定、意义及目的、体育教学、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综述与分析,建议完善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加强目前随班就读体育教育在职师资的培训,加强资源的支持,建立协作式的研讨组织机构,以保证随班就读学生能够真正跟班上体育课,推动随班就读体育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生态构建,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文章概述高职教育教学生态,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生态构建的必要性和构建现状,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生态构建措施。要创造高职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建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主体;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善考核方式,完善评价体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8.
从高职旅游专业的实践来看,落实“就业导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采取系统化措施,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这些措施包括:实施就业导向,确立岗位目标,构筑培养方案;强化课程对接,优化管理体系,确保教学效果;切合企业需要,融入职业技术,开展应岗实训;联结无形资产,强化过程管理,合作培养人才;强化职业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扩大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体育俱乐部是一种适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体育教育形式,俱乐部教学既实现了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又使体育课堂教育得到有效补充和延续,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健全俱乐部的管理机制和课程体系、完善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田斌  李琼  夏航  梁冰  黎曦 《教育教学论坛》2020,(13):183-184
工程教育认证是实现国际间专业及其培养人才互认的主要途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团队结合新形势下工程教育实际需求,进行了课程改革和体系构建。根据以大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完成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持续反馈改进,学生的多项工程能力得到综合锻炼,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