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闻写作的"十八般武器"中,消息是最常见的一种,被业内同行称为"报纸的常规武器".消息看似简单,实则难写;一篇好的消息,更是沙里淘金.笔者结合日常处理稿件情况,下面谈一下消息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导语写作是消息写作的关键,一条消息写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息导语写作的成功与否,所以导语写作在消息写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在消息中所占空间很小,要在"弹丸"之地上跳舞,跳好舞,难度很大.写好导语,需要科学的新闻意识,新闻意识对写好导语的意义在于,运用新闻意识,在遵循导语写作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导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消息稿件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写作题材,虽然不像散文、小说、诗歌一样要有多么深厚的文学功底,但是要想写一篇令读者叫好的稿件,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一则好消息,必须做到"四肢发达、头脑健全".所谓"四肢发达",就是指新闻素材新颖、叙事结构完整、时间脉络清晰;所谓"头脑健全",就是指消息要具有通过所报道的事实传递或者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4.
对于现代媒体来说,消息是一种短武器,它实现的是"发布权",即告诉受众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消息的题材相对单一,结构相对稳定,篇幅相对简短,所以,对消息写作应从其特点、结构和要求入手,才能写出完美的作品,实现信息交流、服务公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强化消息写作的精品意识,用消息反映重大题材。这是大连日报编委会在最近组织的“主攻消息”业务研讨活动中全体编采人员形成的共识。 一个时期以来,报社编采人员忽视消息写作,精品意识不强,不善于用消息报道重大题材,影响报纸质量的提高。编委会于去年初就进行了部署,得到了编采人员的积极响应,各部室结合办报实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讨,有8位同志向编委会提交了业务论文,其中6篇在编辑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编委会负责同志提倡编采人员用消  相似文献   

6.
在历届中国新闻奖作品中,消息尤其是动态消息,获奖比例远非其他新闻品种所能比拟。然而,综观一些报纸获各级新闻奖的作品,动态消息获奖的比例却不高。究其原因,除了题材、角度、主题把握不够之外。写作手法的陈旧和老套,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前,报业竞争最激烈的当数都市类报纸.都市类报纸的发行区间以城区为主、内容多以市民关注的热点为主.其实,<鲁中晨报>作为鲁中地区影响力最大的都市类报纸,在内容上并不排斥农村题材的重要新闻,很多涉及农村题材的报道还被着重处理.在2010年度山东新闻奖评选中,晚报生活类评选共评出一等奖5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17件,笔者采写的消息<提前十年完成新农保全覆盖>获一等奖,这也是所有获奖作品中唯一一个农村题材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08,(1):100-101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青藏铁路建成这一题材有多家新闻媒体的众多记者采写,惟独这篇消息拔得头彩,实属难得可贵.这篇佳作有以下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8月17日上的消息<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当我阅读这篇800字的消息时,深深被文中作者对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的情和爱所感动.作为行业报,在反映和把握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题材时,总难摆脱其行业的局限,因而,重大事件的精品巨作很难与行业单位的记者有缘.但这并不等于行业新闻媒体与反映重大主题的精品无缘.因为主题之大小,与事件之大小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这篇消息即以其题材重大、主题鲜明、可读性强、传播效果好而赢得评委们的青睐.这一作品的采写成功,亦为行业新闻单位如何反映重大题材,写出有分量的精品,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相似文献   

10.
消息作为新闻的一种文体有它独特的写作要求。如要有导语,要用事实说话,少加主观评论等。但是,实践又说明,死板地按照一定的格式套写消息,就可能把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各种各样的新闻框死,造成千人一面。最近阅读毛泽东同志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撰写的消息,很受启发。他写的消息除题材重大、语言生动简炼、分析深刻,还纵笔驰骋、不拘一格,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1.
探索导语的类型及其写作要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息的导语写法虽然千变万化,又无一成不变的格式。但是,由于消息报道的题材、立意、角度和表达手法等各有不同,导语也有了不同的类型。 在中外一些新闻学著作中,对消息的导语写法一般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这类导语的写作是直接叙述已经发生或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事实。其写作的特点是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点明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对此类导语再细分,又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12.
报道中蕴含着的信息,需要消息的外在表现,方可传达给读者。消息写作这种外在表现,一靠结构,二靠语言。所谓结构,是指消息写作的骨架,也是消息外在的形体和基本格局。换句话说,这种结构是处理一条消息的文思脉络,安排好诸多材料的表达次序和内在联系,又是全篇写作的布局。它需遵从新闻自身的规律,其基本要求是叙事述人条理清楚,而又能吸引读者阅读。“倒金字塔”式结构(本刊今年第四期已作专题介绍)虽然被广泛运用,但它不是消息写作的唯一结构。根据报道的题材和表达的要求,对不同的新闻事实应采用不同的结构来反映。因此,消…  相似文献   

13.
易颖  董娟 《声屏世界》2009,(7):39-39
依据新闻内容的"加速" 新闻播音中的"新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消息、评论、通讯等体裁,其题材也极其广泛,包括国家政治、经济、民生、体育、文化等.在"提速"实践中应依据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新闻进行不同的"加速".例如.在播报体育类新闻或介绍赛事情况时,播音速度可有明显提高,从而体现出赛事的紧张气氛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进入比赛氛围.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最近召集省、市、地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和部分新闻理论工作者,就如何提高消息采写质量,进行了专题研讨。在讨论中,大家剖析了不重视消息写作的原因:一是对消息的“主角”地位和作用认识模糊,认为消息短没写头,是雕虫小技;二是习惯认识作祟,认为写重大题材和人物非通讯莫属,消息不能担当大任;三是部分新闻工作者趋利淡名的思想严重,不重视业务学习;四是在评职  相似文献   

15.
刊登在<工人日报>2001年8月2日上的消息<郑州:罚单"赶"走首家擦鞋店>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消息3等奖.评委们之所以青睐这篇消息,因为它是一篇成功的短新闻.从写作上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可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消思写作强调写好导语,但不必强调结尾。于是,有人按这种说法把消息结构的特点概括为"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对有些消息写作采用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讲完就止,自然不必讲究结尾。对短消息写作更应如此。因为,这样的消息把主要事实写清楚即可收笔,无需再加什么结尾。但是,却不可依此论点,而忽视一般较长的消息写作应有个结尾的问题。我国古人写文章讲究既要"凤头",又需"豹尾"。这是说好文章的开头像凤凰的头那样绚丽多彩,结尾又如同"豹尾"那般精悍有力、文采斑斓。其实,大量的消息写作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17.
许多初学者写作消息时常常从写标题入手,其实在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这几个部分的写作中,导语是消息写作的关键,也是倒金字塔式消息结构写作的重点,有经验的记者大多是从写好导语入手来写作消息的。美国哥  相似文献   

18.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特征的方言熟语、生活习俗,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形式.作为日渐被大家接受和喜爱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尤其在人物的造型方面可谓独具匠心.本文从东北文化的语境中寻根,简析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人物造型最明显、最具分辨性的两个特征:"错位二人组的群体构架"和"作为个体的丑角塑造".  相似文献   

19.
消息《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殊荣,是当之无愧的。这是一篇精雕细琢的作品,消息从题材选择到标题制作,从谋篇布局到语言运用都是可圈可点的。它克服了我国当今消息写作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同时吸纳了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消息写作的优长,集中西方消息写作的精华于一体,的确是一篇追求完美的佳作。标题:醒目形象,有视觉冲击力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给洞庭湖畔的人民带来了沉痛的灾难。洞庭湖的安危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3年后,这篇名为《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的消息让人看到了洞庭湖退田还湖的惊喜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正"新闻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写作导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麦尔文·门彻的这句话说明了导语写作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极有造诣的资深记者,还是权威的新闻学者都认为,导语不仅是新闻重要的部分,其写作也是新闻写作最难的部分。如果记者在写作消息导语时做到了在三言两语之中感染了读者,把新闻主要内容传递给了读者,那么他的消息就写好了一半。然而,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屡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