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转型当口,转型为促进高等教育秩序建构带来契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分别从社会发展观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角度对社会秩序建构进行了深刻分析,其理论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秩序建构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当致力于双重转型,才有望实现高等教育良性秩序的建构:一是要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观转型,从"物的发展"观转向"人的发展"观,凸显高等教育中"人的意义";二是要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从偏重外延式、粗放式、排他性的"不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向内涵式、精细化和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有着自身独特的秩序逻辑和治理模式.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政权向基层社会的渗透,传统礼治秩序受到极大挑战,导致了深刻的秩序危机.1949年以后,中国乡村社会逐渐形成一套以政治权力为主导的新的治理模式——政治秩序,从而实现了对乡村秩序的重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国家权力对乡村的控制力度大大降低,加上乡村社会自身的自治能力很弱,导致了新一轮的乡村秩序危机,而现代法律与乡土社会的冲突加剧了这种危机.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秩序重建的核心是要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走出二者非此即彼的困境:一方面要重建适合农村的公共权威系统,特别是法律系统;另一方面要重建民间的权威系统,特别是民间调解系统.此外,要建立起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3.
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巨大,发展面临困境。群体转型的目标是形成多样化办学模式,从结构上完成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以多样化办学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要以结构的改造为核心,从治理的视角,使院系、政府、社会、企业等核心利益相关者形成平等互动协商的关系,界定政府角色,出台法规保障,改造专业、师资和课程,根据高校自身不同的条件和环境,选择不同的转型治理模式,才能真正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各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道德作为人对人本身及人的世界的特殊"立法"在国家治理中不可缺席,尤其是当前社会失德现象的不断泛化对国家稳定和民生发展的负面影响迫切诉求道德的在场。这一诉求既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再现与新生,也并非资本主义道德的嫁接或移植,而是以"人"为价值本体、以理性为认识论基础、以现代政治文明之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为核心的新道德的在场。在宏大的现代国家治理论题下,道德的新构需要行使国家治权者的德性示范、现代公民性的觉醒与理性的培育、法治的同构以及融合"形而下"与"形而上"完整性的道德的哲学诠释的共时建构。  相似文献   

5.
战国世局变迁,上承三代文明之余绪,下接秦汉帝国之开端,蕴含古代中国治理转型新陈代谢机理的丰富信息。战国世道变迁的两个关键变量,一是以国家能力为核心的集权国家政体形成;二是以个体小农为基石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确立,前者决定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制度走向,后者则奠定了基本生产方式的社会基础。从而对秦汉"大地域"国家治理模式的生成,提供了制度基础、技术储备和思想准备,成为古代中国"深度变迁"与"结构再造"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杭州和深圳作为中国城市治理转型探索的先行城市,其探索历程揭示出了三个转型趋势,即:城市规划从技术决策走向公共决策;城市建设从经营城市回归营造良好的人居和营商环境;城市管理从技术革新走向制度创新。这些转型体现了中国的城市发展开始从利益一体型模式逐步向利益协调型模式的转变,从高度依赖行政手段的全能型模式向有序结合市场机制与社会自治的治理型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整体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问题,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困扰基层政府的一大难题.本文在阐述历次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变革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当前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9.
从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角度出发,在归纳分析国家资产负债表治理功能的前提下,构建国家资产负债表参与国家治理的指标体系并针对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分析;随后说明该表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作用;最后为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应用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传统财政预算制度向近代西方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肇始于清末,开拓于民国.清后期是我国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过渡尝试期,北洋政府时期是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创立构建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期间是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论文分析了中国传统预算制度如何演进为具有显著的现代化标志的近代预算制度体系的.透过近代财政预算制度的转型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王权治理体系框架内的君民治国理政思维如何转换到包括国家管理者和民众在内政治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公共事业治理思维.  相似文献   

11.
杜姣 《教学与研究》2023,(2):114-124
村庄治理是我国最基层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庄秩序的有序供给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与社会建设的活力。随着国家能力的增强,国家力量全面进入村庄治理。村庄治理具有多层次性,可划分为私域、共域与公域三大治理层次,私域事务、共域事务和公域事务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特征。这决定了处理不同治理层次事务和实现不同治理层次秩序的主导性原则存在本质差别。村庄私域秩序的供给应坚持个人主导原则,村庄共域秩序的供给应坚持自治主导原则,村庄公域秩序的供给应坚持国家主导原则。当前诸多村庄治理困境的出现与国家力量的进入对村庄秩序供给原则造成破坏有关,尤其体现为国家力量对村庄私域秩序供给中村民个体主体性和村庄共域秩序供给中村社集体主体性的全面挤压,村庄私域秩序和村庄共域秩序的供给呈现出国家化趋势。要克服这一状况,国家力量需要充分尊重存在于村庄不同治理层次的事务特征,发挥国家力量引导村庄私域治理和激活村庄共域治理的作用,以实现国家力量与村庄治理的精准化与精细化对接,达到村庄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机制转型研究——基于运动式治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运动式治理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但其固有的弊端使之难以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必须及时转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为国家治理机制转型提供了方向。但要实现转型并非易事,有其内在困境,必须在制度建设、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干部政绩评价体系、社会组织培育、外国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是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改变传统官僚制政府治理模式弊端的必然选择,网络信息技术从结构层面和工具层面改变传统政治的某些内容、形式、目标及操作手段,但信息系统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资源的整合效度不够以及人力、组织与技术诸要素的更替困境制约了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应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强化网络互动,构建电子政府,为政府的管理创新创造更好的契机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因教育同质化和教育不公平而导致的教育失败。鉴于现代国民教育起源、发展与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以及教育失败作为社会问题的政治性、整体性,对于教育失败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学生、学校和教育系统本身。教育与国家建构的双向互动关系为我们在国家治理的层面理解教育失败和教育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通过明确教育治理主体,优化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可以克服教育失败。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大学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能力,美国政府通过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联合体和实验室自设机构加强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治理,并实施多样化技术转移模式。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大学国家实验室应积极构建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治理体系和多元技术转移模式,建立明晰的科研成果所有权制度。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化史上两个转型时期的对比考察,讨论了影响当前坟社会秩序的诸种因素,认为在当前的乡村社会中存在着结构性的紧张关系。缘于此,该文认为,在乡材社会改造方案的设计上,要多在细节和具体措施上做文章,而应力避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7.
文学批评是整个庞大文学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应着文学作品的传播、消费和接受而产生并且发展起来的。然而,面对网络文学静悄悄的新兴革命之下,网络文学批评似乎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文学理论出发的批评更是捉襟见肘,跟不上网络文学革命的步伐。因此,有必要提出迎合时代步伐的批评模式,以使网络文学在转型时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要求,必须推进国家治理方式的创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高度认识,即依法全面推进国家治理方式创新。从国家治理方式转型的条件来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家治理法治模式;从国家治理方式转型的内在动力来看,管控市场经济的物欲化特征对创新实践以人为本的本质带来的影响,实现法治在国家治理创新实践中的保障价值,是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内在动力所在;从国家治理方式转型的具体内容来看,包括把握好法治建设的路径、方向,加强和完善立法工作,依法行政,等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方治理模式的创新不能照抄西方的治理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需结合我国实情,认真分析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地方治理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文章以位于全国百强县的浙江省长兴县为典型案例,分析其发展中的困境,概括其成功的经验做法,并对长兴经济转型升级与地方治理模式创新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