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新华 《新闻传播》2004,(12):45-47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文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者缺乏动辄就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就没有,并不就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有机会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新闻。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地市报记者,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只要用心学习,也同样能写出有全国反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地方,但又不要被地方的区域性所局限是地市报记者写出深度报道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地市报要实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历史重任,记者拓宽视野,放眼全国,加大报道力度显得十分重要.地市报记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眼光的“广、敏、深”三个字上做文章,克服“近视眼”、“瞽目无视”和“老花眼”三种眼疾.  相似文献   

4.
地方报记者戏称自己是“井底之蛙”,意即新闻视野较窄,似乎也言之有理。但若以此为理由说写不出“好新闻”,就未免有些夸大。我认为,地市报记者完全可以克服这个局限,写出有份量,有深度、有价值的“好新闻”来。当然,“好新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记者花大力气...  相似文献   

5.
从客观上说,地市级报纸与中央、省级报纸确实有着某些方面的不同;地市报记者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如何克服,大有文章可做。克服地市报记者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他抢,我也抢;他抢他的,我抢我的。由于所发新闻的价值及报纸的级别、辐射面、版式规格等方面的不同,报纸的影响各不相同。这就可能带来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在心理上的差异,特别是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同时采访时,有的大报记者表现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而有的地市报记者言行拘谨,思路受阻。遇到这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7.
党的新闻工作者要有政治意识,可是,地市报不少记者却认为,增强政治意识是大报尤其是中央党报记者、编辑的事,自己每年只要写出几篇好稿就行了。 笔者认为,地方报的记者,同样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冷静的政治头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1995年7月25日至27日,全国地市报青年记者成材经验交流会在贵州安顺召开,五十多位地市报的总编辑、青年记者、编辑齐聚一堂,就我国地市报的人才培养和使用问题,见仁见智,共商大计,共谋发展。召开全国性的青年记者成材经验交流会,这在中国地市报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目前有地市报418家,新闻队伍超过十万之众,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占多数,如何培养一支合格的跨世纪新闻队伍是每一家报社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会长杜祖亮说:“根据世界卫生  相似文献   

9.
永康人鲁光,他的记者之路从1960年担任<体育报>驻地记者开始:写出了<中国姑娘>等一批轰动全国的体育题材报道.  相似文献   

10.
我赞同这样的论点,当一名地市报记者,如果仅仅完成本报规定的见报篇数或分数,未能把当地的重要新闻打出去,不能算很好地完成任务,算不上一名出色的记者。我主张地市报记者,在完成本报采写任务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搞好对外报道。地市报是地市党委的机关报,也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发挥党的喉舌作用,就应该立足本地区,胸怀全局,对全局有影响的新闻,地市报记者有责任把它打出去。因为地州领导也一定会支持记者这样做的。在这方面,我有亲身体会。我是一名50年代后期调到哈密报社从事编采工作的老新闻工作者。记得在60年代初期,我除完成本身采编业务外,还积  相似文献   

11.
正在全国的记者队伍中,地方记者的比重相当大,不仅包括国家通讯社地方分社、国家和省级报纸驻各地记者站的记者,而且包括省、地、县、行业报纸的记者。在这些地方记者当中,我们地市报的记者所占的比例更为突出,因为我们生活工作在基层,供职的报纸也是基层报,所写的稿件更是身边发生的新闻事实,所以相对其他记者来说,我们地市报记者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地方性。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庞大的记者队伍中,做为“小弟弟”的地市报、台的记者有没有出息?能不能成才?能不能成为名牌记者?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从现实总体上看,市地报、台记者与中央、省报台记者相比,成长速度要慢一些,成才率也明显偏低,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市地报、台记者的成长,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上的环境、条件等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主观上的。 首先,市地报台记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一种职业心理,把当记者只看成是谋取生活来源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走基层活动的深入开展,报纸版面上许多百姓成了新闻主角,很多文章少了浮躁、多了朴实。更多的记者通过基层这个大课堂,也更加懂得如何才能写出反映基层真实状况、语言生动鲜活的好作品。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笔者长期坚持走基层,从百姓中获取新闻线索。新闻富矿在基层每次下基层,笔者都收获良多。2014年,笔者接到报社领导安排的任务,到安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山东冠县网吧关闭事件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很多记者深入现场调查,写出很多有深度的报道。但阅读一些报道发现,有记者为了顺畅、可读,在文章中加入一些不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15.
地市报人手少,记者更少,必须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以弱胜强。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应该是“高产记者”、“全能记者”、“全天候记者”、“读者信任记者”。当记者难,当地市报记者更难,当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尤其难。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地市报记者写内参报道没用,也有的地市报记者认为,写内参是大报记者的事,小报记者没必要去写内参。我以为,报纸固然重要,内参报道亦不可忽视,大报和小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感是一致的,如果在抓好报纸的同时,也抓好内参报道,那么,党报联系群众,发挥喉舌和耳目的作用会更有效,有些不宜公开报道但又是非解决不可的事,必然会引起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以求解决。对此,我深有体会。我们石河子垦区有个紫泥泉种羊场,是国内四大种羊场之一,从五十年代开始,这里涌现过  相似文献   

17.
范列 《传媒》2004,(1):54-56
梁衡是中国新闻界和文学界颇具影响的人物.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我曾与梁先生有多次工作上的接触,聆听过他的教诲.2003年11月上旬,当梁衡先生到浙江衢州主持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时,记者采访了梁衡先生.于是,有了以下关于新闻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与大报相比,地市报有其独特的个性,要提高地市报的可读性,我们就得找出地市报的特有个性,按其规律办报。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立足本地,办出特色。地市报新闻来源于本地,反映本地市各行各业的变化,读者也是本地人。对读者来说,地市报纸比省、中央报纸更接近他们,更容易吸引他们,这是地市报优越于大报的地方。鉴于此,地市报应多登些群众和通讯员写的东西,由他们写出自己在工作中的想法、甘苦、问题,会更逼真、  相似文献   

19.
不少基层的特约记者或通讯员,甚至一些地市报的编辑记者,都认为基层缺少好题材,一些效益差的单位写不出好稿子。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对。 江铜银山铅锌矿是个有40年历史、四千多职工的井下老矿山。60年代曾是中国冶金行业学大庆的一面旗帜。进入90年代,由于资源锐减,开采难度加大,成本逐年攀升,因而亏损严重,最多年亏损额达三千多万元。象这样的单位,能不能写出好稿子? 去年7月,我到该矿采访了两周。先后写出消息一篇:《银山矿兴起“炒”减亏明星热》;通讯四篇:《占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国334个地市行政单位中,已有267家地市报。地市报摄影记者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创出优质“产品”,提高新闻照片在地市报纸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虽说地方小报的覆盖面积、编采阵容,版面容量总的来说不如全国性大报,采访重大新闻的机遇也比不上大报记者。但大报有大报的长处,地方小报也有小报的优势。唐代诗人窦庠诗云:“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