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下面是1988年1月7日《人民日报》的一条新闻: 厦门人大代表按选民意愿投票有关单位推荐的9名候选人落选代表联名提出的候选人全部当选新华社厦门1月6日电厦门市和市属县(区)人民代表大会自去年6月开始,陆续在换届中首次实行差额选举,结果有关单位推荐的候选人中有9人落选,而由代表联名提出的候选人当选。(下略) 新华社电讯里是“有关单位推荐的候选人中有9人落选”,小标题里变成“有关单位推荐的9名候选人落  相似文献   

2.
这里所说的标题是新闻标题,也即消息标题。新闻标题通常是新闻最主要信息的浓缩,最具新闻的传神色彩,因此被学者比喻为“新闻的眼睛”。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新闻的标题可谓石中之玉,水面之珠,被称作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它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标题是新闻事实的提炼和概括。人们读书看报,首先浏览的就是标题。所谓“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正说明了标题制作的重要性。消防工作因其灭火抢险救援的中心任务,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新闻事件,这些事件引人关注,具有相当的新闻价值。但也必须看到,正是因为灭火抢险救援中心任务的单一性,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很单一,在这种情况下,给消防新闻起个“漂亮”标题,无疑是吸引读者眼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电视同行们对新闻的标题并不太看重,因为电视是画面的艺术,是用镜头语言来传递情感的,认为只要把画面拍好了,一些关键的镜头抢到了就万事大吉。其实不然,电视新闻同样需要标题的点缀,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好的标题好  相似文献   

6.
打开一张报纸.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的当数标题。这是因为标题在版面上因最具表现力、最醒目、最容易夺人而发挥的先行作用。随着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报人对标题的“点睛”作用越发看重,因为标题确实有着突出地表现新闻的强势。有人在强调标题的改革时,认为报纸争取读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题的竞争。但在“点睛”的竞争时,报人千万别忽视了“点睛”背后的新闻本质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鲍小梅 《视听界》2004,(4):79-79
记者时常有这样的苦恼,稿子写好之后,回过头一看,所写的人物不鲜活、不生动、不感人,就像一道菜缺了点什么,总感到不够味。该如何补救呢?有的记者的招数是,给新闻弄些“作料”,紧要处加一笔浓墨,关键点添抹一重彩。看起来色香味俱全了,但它触犯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新闻评论被认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引导舆论的"旗舰"。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新闻传媒的话语权,乃至某些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在新闻评论中表现得最直接、最快速、最有力。  相似文献   

9.
孙营  朱小阳 《新闻界》2006,(6):128-129
当前影响新闻评论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标题制作的简单化、程式化,缺乏鲜明性、冲击力,影响了新闻评论作用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选取典型的新闻评论标题加以分析,探讨其规律,无疑对提高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水平具有一定借鉴作用。《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几乎囊括了各种平面新  相似文献   

10.
多往新闻标题里面提炼新闻点,是保证新闻标题鲜活的妙招。新闻标题里面必须有足够多的信息含量,才会使新闻标题增色生辉。增加新闻标题中信息含量的妙处之一是,可以使标题有深度,鲜活生动,吸引读者作为一篇新闻稿件,它的导语要比正文重要;作为一篇统领全文的标题,润色好了要比润色好导语还重要,因为标题才是最扯读者眼球的,读者的第一落脚点永远是新闻标题。所以,拟好一则新  相似文献   

11.
正信息时代的产物之一就是新闻大爆炸。受众每天面对大量的新闻,而真正能够选择接受的却不多。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新闻在受众面前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呢?俗话说,胭脂一定要搽在脸上。对我们来说,新闻要首先通过标题打动受众。拟出普通的标题,我们的新闻很容易淹没于新闻之海;拟出一流的标题,必定大大提高新闻的"点击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优秀新闻作品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创作一流标题的几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所谓“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标题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无论是采写新闻或者是做新闻编辑.都应当注意制作好标题。把新闻的“眼睛”擦亮些.以吸引读者,扩大宣传效益。在这里,笔者结合新闻工作实践,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一下标题制作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3.
14.
新闻是一种直白的文字,一般来说大家都这样认为。它与小说、散文不同,应用直接明瞭的话语将新闻事实告之于读者。但是,我认为在直白的基础上讲究一点含蓄与寓意,是新闻写作的至境。穆青等同志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中有两段描述,实在是好.一段是写吴吉昌大病初愈走到村头:“1970年春天。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杆。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顽强地继续抽芽.就在这时候,吴吉昌拄着拐棍在村头出现了。”这段描写,显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完全是一种拟人手法,十分含蓄地告诉我们,吴吉昌与宁折不弯的棉苗一样,又挺了起来。又如林彪爆炸后,吴吉昌得以复出,并精神抖擞、干劲十足地与另一老贫农一起去给棉苗守夜,这里又有一段描写:“涑水河畔一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洛阳日报》文体新闻标题呈现出套餐式现象,即在一组相连的新闻报道中,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一引题(主题)形式,以标题的连贯性体现新闻的连贯性,既能收到一种使新闻脉络清楚、使受众思路清晰的功效,又能增添标题统一性,让人感到一种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6.
杨丽 《新闻世界》2010,(8):245-246
举世瞩目的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在我国上海举办,数百家媒体对其进行了采访报道,本文以国内部分报纸为例,分析上海世博会报道新闻标题的修辞手法、制作技巧以及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发挥强大的舆论监督职能,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具有重大的意义,往往一个优秀的策划可以迅速提升新闻的传播影响力形成巨大的舆论效应,引起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持续而强烈的关注。而在新闻策划过程中,也需要把握一些技巧和要领来更好的进行新闻策划,即好的创新"点子"以凸显新闻报道之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反常标题"能激发受众的兴趣。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关键部位。应用"反常"法创作的新闻标题,往往打破常规,有违常情,因而更能引起受众的第一注意。获得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由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西沟村贴出"安官告示"》,就是一则成功应用了反常标题法的例子。人们从来只听过"安民告示",却没有听过什么"安官告示",  相似文献   

19.
多年从事经济新闻报道工作,有一些体会,也有失败的教训,现就“问题·话题·标题”三个问题,谈一些想法,与大家讨论。关心实际脑袋中多装问题在年终总结工作时,大家都谈到一位记者的话:“作为一个记者,脑子里应每天、每时、每刻都要装着很多问题。”怎样多装一些问题,成为一个“富记者”?很长时间这个问题并未解决。原因何在?我体会有三点:一是对中央的政策学习不够,领会不深,把握不住全局,不知道当前报道的重点是什么。二是对实  相似文献   

20.
方丹  钱国宏 《记者摇篮》2004,(10):51-51
有人把标题化作是新闻言论的眼睛,把主题、中心论点比作新闻言论的灵魂,这是颇有道理的。对于一篇新闻言论来讲,精巧的标题具有诱人的魅力令读者一见倾心,拍案称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