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的根源分析及其消解的可能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现象的阐释和根源分析,给出技术与人的竞争关系是异化的直接根源,而导致异化产生的因素则可分为主体性原因和客体性原因两个方面。这两种因素在实践过程中都不可能完全消解,因此异化现象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弱化。经过论证分析给出了弱化的途径:树立合目的的教育观、技术价值观,在技术活动中凸显技术的人文关怀,使技术与人的关系重新回归和谐,使祛魅的现代信息技术走向返魅的后现代技术。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发展:从“技术兴趣”到“解放兴趣”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技术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教育的普及,但它同时也形成了对人的精神的严重压抑,使教师成为“操作工人”,使学生成为“加工原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而“解放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使人获得自由和解放,使师生都回归其主体地位,从而使教师的生命力量得以激发,主动创造的专业本质得以体现。从“技术兴趣”提升到“解放兴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3.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哲学意义探讨,无疑可以加深教师的理论认识,从而提升现实价值.信息技术于课程教学整合根本上是信息技术与教育之根本——人的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而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整合”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成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从剥离异化走向“合璧”.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中,教师的主体意识和本质力量必须的第一位的,就是说教师必须以主体意识和本质力量整合信息技术,而不是对信息技术的简单使用或“亦步亦趋”.在教育教学实践,绝不是教师退居为幕后工作者而变成各种信息技术的汇演,教师要通过主体意识和本质力量的建构,将信息技术转为自身独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技术,重新走上教育教学实践的舞台,让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的“合璧之魅”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4.
教育领域的技术异化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弱化甚或消解技术的异化迫在眉睫,但由于教育不同于一般社会生产活动的特异性,直接导致了技术异化特异性的存在,这使产生于一般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弱化技术异化的理念和举措在教育领域中不再完全适用.分析教育实践的特异性,探讨技术异化特异性产生的根源,进而给出相应理念和举措,成为弱化教育领域技术异化的唯一选择.经过分析,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分化及其隔阂的产生,以及当今教育背离其本质属性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蕴的丧失,是技术异化及其特异性产生、恶化并彰显出来的直接原因.而我国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又是这二者产生的"温床",因此,只有从根本上克服教育的这种实用主义倾向,才有可能扼制教育领域技术异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ChatGPT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促进教育变革与创新,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作为内容生成式产品,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加强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权,促进了减负增效,但也面临人工智能依赖下思考力丧失的主体伦理问题、师生交往异化与情感缺失的关系伦理问题、知识盲区与信息茧房的算法伦理问题,以及教育不公与权责不清的资源伦理问题。为此,需要推进教育理念变革以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增强师生心灵沟通的力量,构建算法伦理全过程监管体系以及ChatGPT教育应用的风险治理体系,推进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当下,教育领域的技术伦理问题日益增多。虽然已有不少研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但往往过多问责技术而忽视了伦理向度的考量。从伦理与技术的本质出发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破解教育领域技术伦理问题的根本途径。技术与伦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双重变奏,正是具有进取性的技术和具有规约性的伦理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冲突,才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在教育领域,技术与伦理间的冲突本质上是社会和教育发展进程中技术打断既有伦理规则并发生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从更深层面看,正是教育伦理通过规约技术主体的伦理意识、伦理意向、伦理行为,而对技术产生作用;同样技术会在技术主体的行为目的、过程、结果三个方面对教育伦理产生顺应或冲突的作用。未来教育领域的技术与伦理调适路径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双管齐下:理论上,可先从技术与伦理哪一方阻碍社会及教育的向好发展来判定“被调适方”,然后确定问题阶段并明确相应的调适路径,如规避技术风险和弱化技术异化,对滞后和不适于教育发展的伦理进行破除、完善或更新;实践上,倡议成立教育技术伦理委员会,充分发挥技术专家、伦理学者和教育技术专家的专长,共同助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技术的本质是解蔽,技术能够使人的本质力量获得提升。技术作为对象、过程,决定了技术教育的实践和行动导向;技术作为知识、意志,决定了技术教育的技术思维和技术素养养成的教学理念;技术的存在方式决定了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态。技术教育的技术实践教学必须基于产品生产的技术流程进行教学流程再造。  相似文献   

8.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电化教育必然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本文指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涵义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提出了民族院校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引起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空前关注。从历史的角度看,技术进展与学校教育教学之间的确存在互动关系,技术在推动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变革的同时,又不断地基于教育的社会需求寻获发展空间,但技术从未在根本上动摇教育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关系构型。当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某些特性,赋予人们解构乃至颠覆所有传统模式的期待,然而它的效果并不如预期。至少在当前和可见的未来,信息技术革命未必能够带来一场教育学的革命。因为导致现代教育各种悖论和困境的主因是由外在社会结构决定的教育体制化逻辑,技术并不必然表现为一种解放性的力量,它可能促成教育既有功能的放大与内卷化,也可能带来教育固有价值属性的衰减和异化。因此,对于技术应用于教育需要持有开放而又谨慎的乐观。  相似文献   

10.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审美教育实践和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能够使得人们逐步在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克服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状态,成为一切人的本质力量都得到发展的全面的人。  相似文献   

11.
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代表,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它利用信息化技术带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不仅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本文深入研究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大学教育创新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季至宇 《教育技术导刊》2017,16(10):220-22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其对高等教育变革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紧紧围绕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VR/AR技术提供的沉浸式场景让课堂及线上教育场景更加丰富、生动,带来的场景化体验、多维情境教学让众多学生有了独特的学习体验,并且学习成效显著。VR/AR技术进入教育领域,还需在理论研究、教学应用、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长期探索与实践,通过提升教师专业技能,让VR/AR技术的教育应用更多地体现为丰富教学内容与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网络己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不懂得信息技术而想成为未来人才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进教育领域,在冲击传统媒体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媒体。它引发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的变革。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深,推进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而"十三五"规划也将教育现代化作为未来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通过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成为信息时代学校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以信息化技术为切入点,通过剖析学校教学面临的发展困境,谋求变革发展之路,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教育技术学最深层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因为这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技术观和教育观,并由此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技术观。文章剖析了当前我国教育技术观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及其思想理论根源,指出: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迅速扩展,传统电教插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从教育的辅助地位上升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强有力的杠杆,并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电教的内容、形式、功能、价值。在这样的历史变革面前,我国电教工作者迫切需要在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建设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只有运用正确的教育技术观指导,才能从千变万化的教育技术景观和五花八门的教育技术理论中,深刻、科学地把握教育技术的本质及其演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承担起教育技术专业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教育技术学最深层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因为这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技术观和教育观,并由此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技术观。文章剖析了当前我国教育技术观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及其思想理论根源,指出: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迅速扩展,传统电教插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从教育的辅助地位上升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强有力的杠杆,并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电教的内容、形式、功能、价值。在这样的历史变革面前,我国电教工作者迫切需要在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建设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只有运用正确的教育技术观指导,才能从千变万化的教育技术景观和五花八门的教育技术理论中,深刻、科学地把握教育技术的本质及其演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承担起教育技术专业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的异化与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发生了异化。教育异化主要表现为:教育科层化、教育官僚化、教育数量化、教育共性化。教育之所以出现异化,是因为科学技术发生了异化,成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教育异化的本质可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来加以解读。要扬弃教育异化,使之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就必须:消除物对人的统治,确立合理的主客体关系;重视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正确地认识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论教育技术的本质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其本质与价值的探讨。文章基于技术哲学和哲学价值论等相关理论,对教育技术进行反思,探讨教育技术的本质与价值,以期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育技术与人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内容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多年来计算机作为教育载体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惟一工具,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引发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发展的争论。而智能电脑机器人作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新载体的出现,不仅充实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也使我们对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全面的体现了信息技术内涵。随着社会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电脑机器人教育走进我们  相似文献   

20.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本文认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对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具有重大意义,必然会成为学习者未来学习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