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文学存在方式的三个环节(作家创作、作品本文、读者接受)中,作家的创作活动,即文学生产,无疑是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因为,没有创作就没有作品,也就没有读者阅读的对象,没有接受;而有了创作,就有了作品,也就具备了接受的条件,即使没有被阅读,作品的意象、意境、意义未得到实现,未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对象,但无论如何,它已具备了这种转化的客观可能性。因此,研究文学创作也是接受美学不可缺少的内容。有一种误解,认为接受美学是专门研究读者和阅读活动的,并不顾及创作。其实不然,接受美学也关注创作,只是更着重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研究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趋于活跃,作家们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与反思.同时,"逆城市化"凸显于文学写作中.它反映了作家与读者在创作、阅读中对城市的厌弃、批判、逃离和对乡土的渴望与回归."逆城市化"使作家与读者重新发现乡土这一审美领域,丰富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为主的文学写作,使文学回到了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学发展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创作上出现了"后现代派"。后现代派作家极其热衷于把玩和嘲弄,似乎认为只有凭借这种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而近30年来不断成熟壮大的美国华裔英语文学也顺应这一潮流,给读者带来了别样的阅读感受。在后现代文化逻辑影响下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论文学创作中的读者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作家创作成了文学创作的代名词,读者阅读被称为文学接受。事实上,读者阅读也是一种创造。突出读者创造不仅拓宽了文学创作的范畴,而且对激发读者的创造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价值是作家的创作意识和读者的阅读意识构成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只有通过文学鉴赏才能实现。文学价值的实现要受一定条件制约。  相似文献   

9.
文学审美和创作中的空白意识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家在作品中有意或无意留下空白,增强了文学的空灵朦胧之美,可以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去追求文学的底蕴,而读者通过对空白的再创造,可以使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更加完美,从而完成作品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小说的先锋性,体现在情节淡化、主题弱化与结构零散化;小说本体的自觉;传统文学、外国文学与民间文学三“打通”;作家、读者共同创作的“空白”论等四个方面。汪曾祺的创作具有重大的变革意义,正是王蒙与汪曾祺引领当代中国文学走出新时期,进入后新时期。  相似文献   

11.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  相似文献   

12.
<正> 作家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又是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虽不等同于文学研究,但又与文学研究密不可分。 作家之所以称为“作家”,是因为他写有作品,所以作家离不开作品。而作家要写作品,又总要表现一定的社会生活,因而作家又离不开现实。作家创作的目的是要让读者看,使读者得到教益,得到美的享受,因而作家离不开读者。因此,研究作家离不开研究作品、研究现实、研究读者。在这点上说,作家研究是与对文学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思考紧密相关的。但作家毕竟是整个文学  相似文献   

13.
"取效行为"作为言语行为三分说中的交际概念之一,多年来未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亦无法应用于文学批评理论中。文章通过"取效行为模式"分析视觉诗歌,试图将诗歌作品及其作家与读者结合起来,通过分析诗歌语篇的形式、解读其作家的创作意图、再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理解。从而实现在语言学方法的框架下分析诗歌语篇,实现读者和文学语篇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经典化"的作家,林白的新世纪小说创作上所出现的变化不但为女性作家、女性写作的"出路"提供了个案,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代作家在新世纪的文学转型提供了样本参照。而从主题、创作意识和风格语言等三方面综合论述林白新世纪文学创作的变与不变,正是具体说明了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5.
系列长篇的创作和接受既有单部长篇的共性特征,又具特殊性。本文以西部著名作家雪漠"大漠三部曲"为研究个案,从创作诱因和接受困惑两方面予以探讨。前者主要包括作家不可遏止的创作惯性和创作激情,作家良好的创作提升和深化意识,市场和报酬机制,读者的鼓励机制;后者则体现在强烈的对比心理,重复阅读的审美疲劳,探寻突破的本能意识和过高的期望值。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德兴起的一种关于文学阅读的美学理论。这个理论批评了以往的文学理论把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论”观点,明确提出了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创作的历史,更是读者阅读和反映的历史。他们认为读者与作者一样肩...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演义》心理战术描写特征的成因大致有三:其一,社会现实、个人遭际对作家创作心态和价值趋向的影响;其二,文学传统及文人忧患意识对作家关注焦点的影响;其三,读者的审美趣味、接受心理与作家审美理想的同构。  相似文献   

18.
过去人们认识文学是从文学反映的客体 (生活 )或文学所表现的主体 (作者 )来探索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新观念的改革鼎新 ,2 0世纪 6 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理论 ,从文学自身出发 ,把文学的核心从作者、作品转移到读者来研究。接受美学认为 ,作家创作完成的只是一种文本 (作家的创作尚未经读者接受的文字符号 ) ,是一堆印刷符号 ,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 ,有不确定性 ,本身也不会产生独立的意义。要实现文本的意义 ,必须依靠读者通过阅读把自己的感觉、思想感情、生活经验、理想趣味等融化到文本的潜在的结构中去 ,使作家创作的…  相似文献   

19.
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一切文学活动都围绕文本来进行的:作家创作文本,读者阅读文本……当然,还包括编教材的专家研究和选择文本.  相似文献   

20.
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创立,驱逐了作者、作品的文学主体地位,建构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读者理论的开拓昭示了传统创作理论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契机。读者是文学的归宿和最终决定因素,文学创作与接受即为作者与读者的视野融合。现实读者的审美要求通过隐含读者诱导作家创作,规范作家写什么和怎么写并转化为内在构成,潜化为艺术思维和艺术传达,因此,读者的期待视野就制约了一定的创作水平;而读者又必须在与作品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获具一定审美视野,读者期待视野的提升必然受制于作家一定的创作水准,因此导致创作与接受的二律背反。明确创作的这种二难处境对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推动文艺创作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