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训诂学认为以反义相训为反训。本文对“反训”说赖以提出的原始材料,即郭注《尔雅》和《方言》中的几组反训词,进行分析,认为反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是成立的,但作为一个训诂术语则是不妥的。在古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意义,在具体运用时,人们使用的是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但在训释时,学者们则用反义词解释其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究其实质,反训仍然应属于互训或同训中特殊的一种,是同义相训而不是反义相训。  相似文献   

2.
"反义同词"是指同一个词形下的多个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为相反或相对义位的现象。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这种现象,它是"反训"的基础。"反义同词"虽然是多义词的一种特殊现象,但却普遍存在于多种语言中,例如英语中的"marry"具有"嫁"和"娶"两种相反义,德语中的"einmal"具有"过去"和"曾经"两种相反义,法语中的"hote"具有"主"和"客"两种相反义。反义同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本文就其生成机制对其认知成因进行多角度探索分析,以期能廓清这一特殊现象的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汉语中具有独特性的一种能产构词方式——反义构词入手,探讨汉语的教学本位问题。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反义复合词的穷尽性考察,我们发现,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两个名词素、动词素或形容词素分别组合而成的反义复合词大部分都是名词;从语义的角度来看,词义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最高,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经虚化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最低。这说明,在反义复合词的实际教学中,混合本位是最合适的教学观,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反义复合词的构词规律实行字/语素本位教学,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语义透明度低的反义复合词宜采取词本位教学法。我们认为,混合本位观不仅适用于反义复合词的教学,也应该被运用到整个汉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温露  周志莲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1):105-108
成分分析法(CA)是语言学家提出的一种分析词义的方法。它的基本观点是:所有的实义词的"意义"都可以分解成一些"语义成分"。根据这些"语义成分"的具体的解释,词与词之间的同义、反义、上下义等关系可以清楚体现出来。句子与句子之间也可以通过语义成分分析来确定它们之间的蕴含、同义或者矛盾等关系。句子的合法性也可以通过分析判断出来。这对于词汇学、语义学和句法学的研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王振民 《现代语文》2011,(11):26-28
互文又叫互文见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指一些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义有关联的词,或同义互训,或上下文意互相呼应、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指上下文义互相交叉,互为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6.
“肯定∶否定”反义组,是指这样一种情形:单位A与带有否定成分的单位B,彼此之间存在反义结构关系。长期以来,学术界多数学者都认为,A与B两个单位之间不能构成反义关系。事实上,A与B之间能否构成反义,完全取决于它们是否具备了反义聚合的条件,即:聚合的两项之间须得语义相反;彼此间应相辅相成;两个单位仅只一个主要理性语义成分相反,其他理性语义成分彼此一致;两者的词性或句法功能相同;彼此共属语言系统同一历史时期的词汇单  相似文献   

7.
根据向心结构理论,短语一般都是向心结构,但是在词的层面,情况有些不同,复合词中离心结构比短语多。复合词的向心性能够在语法和语义上得到印证。复合词离心结构的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解释,一是语义核心在词法形式层面的隐藏,一是向心结构的原型性。因此,复合词的离心结构,从语义的角度看,仍然具有向心性。语言结构的向心性不仅体现在句法层面,也体现在词法层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上海话真实口语材料为基础,主要描写、分析了蛮好的一种用法:句法功能上,蛮好作用于一个完整的句子,在主句层面发挥作用;语义功能上,蛮好具有反叙实性,带蛮好的句子是一个违实句。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蛮好是上海话中的过去虚拟标记,并从标记等级、主观化、以及库藏类型学的角度跟其他方言中的相关现象做了一些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反义类聚(包括语素、词,短语、句子和语篇)的双方是在意义上具有矛盾或对立关系的聚合体,如果从更高层次看,它们是以"同"为前提或基础的.譬如严格意义上的反义词在音节数量、色彩意义、语法类别、语法功能、语法结构、语法单位层级、对举使用时的语境、词汇系统等方面都有"同"的因素.更何况,从语源上考察,有些反义词是同源词;从词汇系统中考察,有"正反同词"现象;从语用上考察,有语言义相反、语用义相同的言语现象.因此,反义类聚也就成了同义集合.由此还可推演出这样一个论断:凡是同类的对象在某方面都具有共同的"意义",就此而言,语言中的任何一种类聚都可看作同义手段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10.
“消息”在不同时期的语法结构、语义特征和语音形式决定了其内部结构和意义。“消息”原本是两个反义单音词的连用,后因使用频率高,语义发生概括形成反义并列复合词,从而产生出“音信”义。综合汉译佛经和中土文献用例,此义产生不晚于东汉后期。  相似文献   

11.
汉语动补复合词致使性特征的语法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达致使是汉语动补复合词的重要特征。动补复合词到底是在词库内还是句法层面上生成的,其致使性特征又是如何核查的,这些问题引起了生成语法学者的关注,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本文拟在评介有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汉语动补复合词的句法、语义特征,探讨汉语动补复合词致使性特征的语法属性。考察结果表明,汉语动补复合词的致使性特征似应视为句法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兰子 《今日中学生》2005,(30):22-23
一种“形式否定,意义肯定”的句子结构,通俗点说,叫做“正话反说”。英汉在表达相同的语义时,有时说话的思路和角度截然相反。比如,汉语中, “他大有成功的可能”,英语则可从反面来表达,说成He has no small chance of success.现介绍几种“正话反说”的常用句式。  相似文献   

13.
语法研究中需要分清"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这一点已经在学界得到了普遍认可。目前,三个平面之间的互动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语用层面的各种因素需要通过特征化,转化为句子深层结构中的特征;之后,再通过移位、加标、重叠、删除等句法手段,在句法层面得以实现;最终在句子的表层线性结构中得到体现,并为交际者所感知。许多表面错综复杂的语法现象,其背后实际上是极其简单的语用因素实现的过程,是可以推导出来的衍生现象。  相似文献   

14.
语义学与英语教学实践陈晓华成功的语言教学实践离不开相关的语言学理论的运用。本文侧重介绍并置理论、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句法同句子意义的关系等语义学理论的基本要旨以及它们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义学侧重研究某一特定语言的语义现象,...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中,有一种语言现象叫双音节复合词,包括偏义复合词和同义复合词,比如《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家有亲父兄"当中的"公姥""父兄"偏指其中的"姥(婆婆)"和"兄(兄长)","逼迫有阿母""蹑履相逢迎"当中的"逼迫""逢迎","逼"与"迫"意义相同或相近,"逢"与"迎"意义相同或相近,前者"公姥""父兄"就叫偏义复合词,后者"逼迫""逢迎"就叫同义复合词。但在《荆轲刺秦王》中,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三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节词放在一起使用,不仅有意义上的强调作用,而且在艺术表达上也有其特殊的作用,我且把它叫做"三音复合词"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句法与语义相联系的角度探讨德语复合词的构成,把句法、词法和语义结合起来考虑,透过构词的表层现象去了解其深层结构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是对复合词进行分析理解的有效方法,而且可以为构造新的复合词找出规律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非事实性、反事实预设是由学者George Yule提出的"潜在预设"中的两种预设类型。非事实性、反事实预设中既包含了句子词汇,句法,语法层面的语义预设,还有基于上下文语境的语用预设,它们是CET-4听力理解中阻碍学习者正确判断的难点。教师在授课中将两种预设类型贯穿到CET-4听力理解的练习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听力材料的推理预测能力,从而提高听解和做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行止”由反义并列词组的“行动和止息”义通过转喻的认知方式凝结成词。其词汇化经过两种不同的途径,即偏义复合和周遍性表义,表“行动”偏义和“行为举止”义。词汇化后,又在转喻机制的推动下,产生了“行踪”义、“品行”义。“行止”的整个演变过程是进行概念整合的过程。其中,认知的突显原则、认知上的不对称性、转喻机制等在反义复合词“行止”的成词和语义衍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联结主义的理论"模型将词汇的语义知识用分布表征值来表示"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组汉语复合词进行语义抽取和计算分析,基于语义距离提出了一个自动评估语义透明度的计算方法.实验直观有效地展现了一组多义语素间的同义、近义和同型异义关系,并揭示了语义透明度在多义语素系统中本质上是对某一具体语素义的相对距离.  相似文献   

20.
互文,又叫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在连贯性的语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也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里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里已出现的词,上下文里均有所省略,意义上又互相交错、补充、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式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前后两部分属并列关系,作者为了语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在翻译时两句须合起来理解。从参互成文的词语来看,主要有交叉互补式、同义互注式和反义互补式三种:从参互成文的形式来看,主要有短语内部互文和句子中的互文两种。现就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互文语句来分别进行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