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佳 《考试周刊》2010,(15):36-36
“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几千年来被无数人视为“消极”的代名词。“无为”源于“道”.是顺应天道自然法则的产物,老子的“无为”强调的是不妄为.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有为。本文试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揭示其“无为”实则“无不为”的人生法则.并探讨其“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课堂无为管理的特点“无为”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和处世策略,它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体现了老子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周王室日益衰弱,诸侯争雄,战乱不休,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变革之中。面对诸侯暴虐、强权纷争、民不聊生的景象,老子认为社会上的一切纷扰祸乱都是由统治者“有为”造成的。因此他提出“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主张。老子提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事物发展态势,尊重自然规律,其目的是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立身处世的态度,“无不为”是不…  相似文献   

3.
老子“无为而治”理论中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强作妄为,不为不当为之为,其“无为”是为了“无不为”的目的。“无为而治”理论无论在理念还是具体操作上对我们重新审视政府理念、树立政府改革的正确航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引进“无为而治”理念,对建立服务型政府以及在引进该理念过程中应明确的三个问题和需要树立的三种意识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无为与养气——《文心雕龙》“养气”说与魏晋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详细考察《文心雕龙》中的“养气”说与魏晋玄学的关系。本文认为 ,《文心》的“养气”说与由孟子“知言养气”而来的文气说完全不同 ,它不是从精神方面而是从生理方面立论的 ;《养气》篇的基本宗旨是创作过程应该因任自然而不要强作妄为 ;这种以无为论养气的主张 ,显然受到王弼、郭象等玄学家“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以及嵇康“养生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无为"语出《老子》,老子五千言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义是脚下的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律等意义。"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硬行强为,顺其自然"的意思。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相似文献   

6.
"无为"是老子的主要哲学观点,意即"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为"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目的是构筑以学生"活动"为基础的动态、活跃的教学过程,其关键是树立以课堂"民主"为核心的平等、和谐的教学观念,其实质是创设以身心"自由"为目标的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在教师的"无为"中实现学生真正的积极的"有为".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救世的;是不象古希腊那样的一种自然哲学,而是拯救乱世的政治哲学,不是空无飘渺的玄谈阔论,而是处世立身的人生哲理。老子提出的“无为”、“不争”、“柔弱”,是指人的行为应取法于“道”的自然法则。如果局限于“无为”二字理解,忽视“无为”中蕴蓄着有为的进取精神,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8.
认为老子的无为是消极倒退的和搞阴谋权诈是误解老子思想的两个极端。其实,在古人的注书中有很多是一语中的的,比如认为自然是“自然而然”之意,无为是“不妄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至少包含两层意思:无为即无违,无为即无伪。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并称显学。尤其是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正统地位,其中“礼”的思想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有序方面发挥着作用。与儒家的积极有为相反,道家则主张“无为”,强调一切不妄为,即顺其自然。事实上,正是儒道相互吸收与借鉴,才使得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内容丰富,充满活力,同时也为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借鉴和传统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试图详细考察《心雕龙》中的“养气”说与魏晋玄学的关系。本认为,《心》的“养气”说与由孟子“知言养气”而来的气说完全不同,它不是从精神方面而是从生理方面立论的;《养气》篇的基本宗旨是创作过程应该因任自然而不要强作妄为;这种以无为论养气的主张,显然受到王弼、郭象等玄学家“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以及嵇康“养生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独到的、有深刻意蕴的"为",是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强调顺应自然,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内容有"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大意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它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广泛应用于治国、养生和教育之中.下面浅谈"无为而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应用.一、教师备课要"无为"(一)备教学内容要依本溯源而"不多为"一个教师的学科知识越丰富,解决问题的技能越强,就越能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哪些内容非讲不可,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12.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老子思想中“自然无为”命题并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结合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纯真的人生旨趣等若干问题,揭示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极其重要且突出的一个观点是"无为"。当代人常常将其误解为"无所作为"之意。然而,"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通过顺其自然、少私寡欲、适度而为等形式,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这一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为解决现实社会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部五千多字的《老子》,体大虑周又字夹风霜,作为道家思想核心的“无为”,一直以来对它的解释大多只周旋在“因任自然”、“不所妄为”的表象上,而忽略了老子背后真正的含义,舍本逐末.本章重新对无为的定义即不要为所欲为,而要有所作为;无为的条件——顺自然、适度、清静而为;无为的目的对《老子》中的“无为”做出新解,试图从更深层去挖掘《老子》“无为”真正积极的内涵——无不为.  相似文献   

15.
无为就是不强为,不妄为,就是按规律去做。今日教育出现的问题,许多都与违背规律的强为妄为有关。  相似文献   

16.
余之舟 《大学生》2014,(3):24-24
我是个不婚主义者,不婚,不恋,所谓“不”,非“绝不”,而是“不妄为”。  相似文献   

17.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四十三章)。意思是说,有道的人顺其自然而不恣意妄为,潜移默化而不发号施令,但天下人很少能够得到这样的好处。  相似文献   

18.
左群英 《教育史研究》2009,(6):17-19,29
《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实质上是对华而不实的“伪”道德的反思和批判。道德教育的本质在顺“道”而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如天地滋养万物而不自居,都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非取消道德教育,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力戒华而不实的道德说教。《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启示我们以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并改革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无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其最高法则。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现代教育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即以教育者的“无为”促进受教育者的“有为”。  相似文献   

20.
正"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又崇尚和谐;"道"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回归"无为"。这种思想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