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因果报应说只当作唯心主义的、消极的东西理解,实践上因果报应的基本含义有二: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果就有什么样的因。这本身包含着肯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性的合理思想,它作为对人们行为规范的束缚力量并非仅具有消极意义,因果报应理论在一开始形成时就倡导人们多多行善,以图善报,不去作恶,以绝恶报,这对社会的安定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客观上对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2.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意义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因果报应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公正及其实现的期盼,也渗透着人们对道德价值基础的追问和寻觅。经验层面的呈现是因果报应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宗教提出的因果报应律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印证。从社会现实生活看,道德公正与因果报应具有相容互动的关系,因果报应的普遍实现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道德要求(道德准则)本身要公正,二是道德评价要公正,三是道德赏罚要公正,四是道德结果要公正。  相似文献   

3.
因果报应是《醒世姻缘传》独特的叙事结构框架,本文从因果报应在我国历史认知上独有的教化作用,强化儒家道义教化功能,以及勾连小说情节、拓展小说表现时空等方面,分析了因果报应叙事框架对的小说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因果报应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一个母题。因果报应观念渗透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发展及特质 ,在操作层面上具功能性意义 ,而尤其影响到叙事结构的民族特色。对因果报应观念的文本分析 ,不应局限于宗教角度 ,而应取历史的发展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美国后现代派作家托马斯.品钦《葡萄园》中潜藏着一种秩序,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新的伦理基调。通过对因果报应在西方的接受、因果报应在小说中的表征和因果报应在后现代社会的意义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作者重塑伦理基调的社会氛围和理论支撑,从而判定佛教基本理论之一的因果报应思想是作者在西方传统伦理遭受重创的时刻重塑社会道德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6.
慧远是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从佛教因果报应的理论基础溯源,简要论述了慧远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中国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果报应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一个母题,因果报应观念渗透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发展及特质,在操作层面上具功能性意义,而尤其影响到叙事结构的民族特色,对因果报应观念的本分析,不应局限于宗教角度,而应取历史的发展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婆心救世 曲笔为文——《聊斋志异》因果报应问题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一书包含大量因果报应内容。多年来,研究者大都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内容有严重的消极作用,削弱了人民的反抗精神,是“麻醉剂”。不仅如此,还认为蒲松龄有宿命论思想,相信因果报应确实存在。因此,理所当然地视之为封建糟粕。我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蒲松龄的创作意图,也不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蒲松龄描写因果报应,如同描写花妖狐魅一样,只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目的在于借此来教诫世人,匡扶民俗。因而它对人们的影响(或称之为“社会效果”),决不只是一味地起消极作用,而是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一、命运悲剧:“因果报应”原型佛教传入中国后,同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相融合,成为了中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它宣扬“因果报应”,即自己种下的“因”,即使在现世得不到“果”,在来世或子孙后代身上也一定会有所报应。善行结善果,恶行得恶报。这一观念繁衍不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和文学原型。《雷雨》的“因果报应”原型突出地表现在周朴园这个人物身上。首先,长辈做孽,晚辈受难《雷雨》8个人物中有5组巧合的三角恋关系:鲁贵—周朴园—侍萍;周朴园—侍萍—繁漪;周朴园—周…  相似文献   

10.
因果报应是佛教主要教义之一,它于东汉末年随佛学东渐,登陆中土,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意识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报应观。这种新型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至唐代,在唐人小说中出现了人世、冥间、畜道及天界四种主要的报应模式,影响波及后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1.
出现于清初的长达百回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当时曾广泛传播,甚至传到日本。三十年代,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标点本,徐志摩作序,称誉它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写生”,中国“五名内的一部大小说”。但是,当代的学人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却大多数不高。主要原因在于,《醒世姻缘传》以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结构全书,因此,有的论者径直以宣扬因果迷信作为它的基本思想,得出这部作品思想是腐朽落后的结论。为了正确地分析、评价《醒世姻缘传》,就必须对中国文学中的因果报应,以及因果报应在这部小说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历史的美学的分析,从而避免一见到作品中有因果报应,就否定它的简单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文言小说的高峰,更是中国志怪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它包含许多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聊斋更是兼具各种文化心理,很难全部都把握到位。本文仅仅探讨该作品中"因果报应"思想的体现,这一思想受儒释道诸家的共同推崇。《聊斋》无时无刻都透露着因果报应的必然性,篇幅最多的莫过于对因果报应的故事和描述。本文简要分析蒲松龄这一观念形成的渊源和具体作品中的体现,从而进一步分析他在《聊斋》中大量描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这样的思想的创作意图及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以释道文化作为儒家伦理教化的辅助手段,具体表现为善恶轮回、因果报应、得道成仙、阴遣冥诛等佛道观念与儒家伦理道德准则的浑融交合;同时,僧道神奇幻术创造的崭新境界被予以现实的理解,使小说呈现出真幻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的“三言”是一部受因果报应思想十分明显的作品。其中涉及这种思想的作品,大约占其总篇的三分之一。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历来多受人之诟病,不被人们所认可。对于这些劝善惩恶的作品,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它的因果报应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它的善恶观念。这种善恶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从“三言”中的果报小说所表现的伦理观念来看,其主要倾向应该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15.
那棵"成精的老树"昭示了人与树、人与自然关系的神奇,昭示了报应的灵验、屡试不爽。这样的信仰在民间广为流传、根深蒂固。说到因果报应,人们常常会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其实,因果报应很可能与"道"一样,是"惟恍惟惚"、"玄之又玄"、时而好像灵验,时而又并不立竿见影的神秘之事。而所谓"社会发展必然规律"不也常常并不那么屡试不爽、颠扑不破么?另一方面,当人们因为相信因果报应才敬畏神灵、敬畏自然、行善避恶时,不是充分体现出了因果报应的信念对于维系社会道德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吗?  相似文献   

16.
壮族师公教因果报应思想整合和发展了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以及道教的天道承负观念,成为反映壮族社会生活、民众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伦理观念,在当代壮族社会中起到弘扬传统美德、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有近200篇的作品带有较为明显的果报色彩,因果报应思想贯穿了作者成书的始终.我们姑且称之为<聊斋志异>果报小说.国内对于<聊斋志异>果报小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尚无研究该论题的专著,第二阶段批判<聊斋志异>因果报应的消极影响,第三阶段是<聊斋志异>因果报应研究的崭新时代.<聊斋志异>果报小说不但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而且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作为一部反映晚明时期人生世相的世情小说,武大郎一家与韩道国一家互为镜像的设置,旨在传达出全书的主旨绝非简单的因果报应,传达出传统道德文化的虚伪性和在社会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诗文互补性很强。其文由《搜神后记》中一则小说改写而成,这样他就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成为唐代传奇文与诗配套推出的先行者。周续之与陶渊明齐名,他信仰佛教,曾与戴逵反复进行辩论,周持因果报应论,戴持自然命定论;陶渊明赞成宿命论,不相信因果报应论,颇见于诗文;这同他对佛教对慧远采取抵制态度是一致的。陶渊明又曾作诗讽刺周续之,委婉地批评他缺少操守。隐士们之间历来有些纷争。  相似文献   

20.
对《聊斋志异·小翠》中小翠进行探究,小翠的生命历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开启报恩的人生旅程;二是作为痴傻人的妻子。在报恩过程中,小翠透露出性格美和心灵美的女性美的特征。小翠的生命历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在文中的体现;二是深藏于其中的儒家的报恩思想和孝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