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石门方言里,“儿”有两种基本的构词方式:“非重叠 儿”与“重叠 儿”。这两种构词方式处于不同的历史层面。它们在构词能力和演变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目前,“非重叠 儿”已走向消亡,“重叠 儿”成为惟一的儿化构词方式。新旧两种构词方式的交替在石门方言里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甘肃陇西方言的"儿"尾词,分析了"儿"尾的功能,列出了"儿"尾词表。词表收1380多个"儿"尾词,详细考察了每个"儿"尾词的小称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甘肃陇西方言的"儿"尾词,分析了"儿"尾的功能,列出了"儿"尾词表。词表收1380多个"儿"尾词,详细考察了每个"儿"尾词的小称义。  相似文献   

4.
“儿”尾词和“子”尾词是陇南方言成系统的特征词,通过对这两类词的词性特征和构形特点的比较与分析,揭示陇南方言词汇系统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5.
关于南京方言,近、现代学者作了多方描写,但对其内部区域之间的差异研究则很少。本文对南京方言中老派城南、城北儿化词做了调查,对比了南、北两片儿化现象的异同,从语音机理角度研究了南京方言的儿化现象:儿化韵-儿中(“儿”在词中间)-儿尾(“儿”在词末尾)-声调变化。其中城南以儿化韵为主,儿尾、儿中、声调变化的情况城南、城北均有。  相似文献   

6.
东北方言中的“儿化”现象丰富,通过对《简明东北方言词典》中的儿化词进行穷尽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词缀“儿”有时表示细小、喜爱、亲昵的意义,这是有依据可循的。有时其意义虚化,只具有地方性、口语性等语义特征,这样的儿化词数量繁多,一些不该儿化的词语也被儿化,这主要是受到语言类推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梅雪静 《文教资料》2013,(31):160-162
“儿”字在商城方言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在功能上,既可以充当词根语素,也可以充当儿化的标志。这两种功能相互重叠,构成了多种结构形式。“儿”字的位置不仅可以出现在词尾或词中,还可以在一个词里连用。在儿化的使用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名词儿化现象,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副词等儿化的现象也很多。很多词语必须儿化才能成词。还有一些不儿化也能成词的词,也可以儿化。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作者在充分掌握杭州“儿尾”方言特点的情况下,非常熟练地、巧妙地运用“儿尾”方言来描写人物。一、用“儿尾”方言来描写人物外貌;二、用“儿尾”方言描写人物穿戴;三、用“儿尾”方言描写人物语言。  相似文献   

9.
洛阳方言中存在大量"儿化"形式的儿缀词,从洛阳方言儿缀词的语音类型、音节、义类及词性分布、儿缀词的结构和功能角度对洛阳方言儿缀词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出总体特征,并与普通话进行相应地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柳永是宋代的填词大家,后世词评家对其关注的热度一直不减,特别是对柳永的生平尤为津津乐道,形成了一种较为重要的诠释法——“本事”法。所谓“本事”,是指文学作品创作的人物掌故或故事背景。宋人杨湜《古今词话》中记载了柳永词的四则本事:《醉蓬莱》词之“本事”,柳永被描绘成一个潦倒的应制词臣;《击梧桐》词之“本事”,柳永被诠释为一个“私枕官妓”的不合格官吏形象;《望海潮》词之“本事”,柳永被诠释为谀奉当道、粉饰太平的词人;《倾杯》词之“本事”,柳永被诠释成“鬼”才般的词家形象。从词学批评方法来看,“本事”法利弊参半,一方面生动还原了柳永蹭蹬科场的坎坷人生,对于其“史书阙载”的生平是一种有效补充;另一方面,由于取材于稗官野史、小说笔记,其事多不足取信,特别是对柳永的人格污化方面有踵事增华之效,应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11.
陇西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历来引人注目,陇西方言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谈谈陇西方言的"儿"和儿音后缀词,并就方言中没有儿化现象的原因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陇西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历来引人注目,陇西方言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谈谈陇西方言的"儿"和儿音后缀词,并就方言中没有儿化现象的原因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磁县方言词“不咋”进行语义分析,以明晰其语法功能。“不咋”在河北磁县方言中可作为虚词语气词使用,用于疑问句、陈述句和祈使句当中,表示建议、解释、强调和催促等语气,也可以作为实词短语表示“不怎么”之义。除这两种用法外,“不咋”在磁县方言中还可以与其他虚词成分“可”、“可…的”等组合,表示说话人的无奈等。  相似文献   

14.
镇龙方言儿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名词性叠音词根的儿尾词是镇龙方言的一大特点;儿尾有协和音段的功能以及狭义指小和广义指小的方式;儿尾与子尾在人名和亲属称谓的范围内构成了一对有相反社会意义的语言变素;儿尾的共时声调差异系轻声渐进扩散所致;镇龙方言儿尾实际上在一个音系内部共时地展现了一种由儿尾向拼合型儿化演进的汉语后缀“儿”的微观语言史;儿尾的轻声音变表明单个语素的音变也可以是在相关词汇中渐进扩散的.  相似文献   

15.
从构词与构形两个方面分析涿州话中后缀“儿”的语法功能。构词功能表现在“儿”可使不成词的语素成为可以自由运用的词、使甲类词变成乙类词、使词义发生变化、构成四字熟语等。构形功能表现在“儿”可加在各类词或熟语后边,表示一些附加的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16.
吕娟霞 《文教资料》2010,(28):27-29
现代汉语口语中有许多称呼是随儿而称的,这些称呼词我们称其为“随儿称”。本文对“随儿称”加以一简单界定、分类,并指出出现这种语言现象的语用动因,以及所产生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祁永敏 《天中学刊》2007,22(3):82-85
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的罗山方言中,“儿”字有三种功能:充当词根语素;充当儿尾;充当儿化的标记。这三种功能相互重叠,构成了多种结构形式。罗山方言中“儿”字发展演变的特点是: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词根语素虚化为儿尾的阶段;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儿尾演变为儿化的过程,儿化占很大的优势。这些为探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儿”字演变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遵义话既有儿化韵也有自成音节的儿尾。遵义话的“儿”尾有久远的历史,有的“儿”尾仍保留了“儿”的本义,但目前“儿”尾词数量不多,现有的“儿”尾词也正在急剧减少。通过实地调查,对遵义话“儿”尾词的数量、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其重视。  相似文献   

19.
王东  罗明月 《天中学刊》2010,25(3):103-107
河南罗山方言中的副词"搞搞儿"和"搞下儿"比较具有方言特色,可以根据其表达的意义分为两类:一是表示动作经常发生;二是表示动作不经常发生.这两个副词的用法既具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不少差异.二义相反而兼统同一句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称为"反训".前人研究"反训"多从古籍中搜寻例证,很少关注方言中的活证据.对罗山方言中的"搞搞儿"和"搞下儿"这两个副词的研究,不仅能为中原官话的研究提供资料,同时也为汉语"反训"现象提供方言中的活证据.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方言里,“才将”用作时间副词,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相当于普通话的“刚、刚刚、刚才”等词。“才将”见用于多个方言,同时并用的,有其逆序词“才将”、单音词“将”及其重叠形式等。在表示“刚才”这一意义上,一些方言里“才将(将才、将)”等词与普通话的“刚才(才刚、刚)”等词构成两个同义词系列。对于“才将”之“将”与“刚才”之“刚”的语音及语义关系,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梳理“才将(将才、将)”等词在近代文献及现代方言中的用例,结合“刚”的语法化过程及副词“将”的近过去时的用法,认为在表示“刚才”义上,因“才将”类词与“刚才”类词发生语义重叠,所以出现两种写法混用的情形。其实,“才将”“刚才”两类词各有其来源,“将”“刚”二字之间不存在音义上的分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