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计懿文 《现代语文》2009,(10):25-26
赋、比、兴是文学中极重要的修辞手法,自《诗经》起源,至今绵绵无绝。曹植可以说是风云三国中一个极具悲剧性的人物,其命运多舛,一生情感跌宕起伏。几度被命运捉弄,使得曹植惆怅难解,然而当权的哥哥又对自己百般质疑,无奈之下,所有的愁肠只得用比兴抒发,铸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朵朵奇葩。  相似文献   

2.
曹植是汉魏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诗歌的成就尤为显著。他的诗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更多的是描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抒发政治理想,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他一生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诗歌,由于作者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政治地位的变化,所表现的思想情绪有很大差别,诗歌的艺术特点也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1896年至1931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诗人作家。其代表诗作《再别康桥》问世以来,褒贬不定。音节的和谐,意境的恬美,使该诗备受青睐,但脱离时代背景,抒写个人感伤与惆怅,又为一些读者所不齿。近年来,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再别康桥》再次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一册。笔者于教学中,根据对该诗不同的接受态度,结合徐志摩生平及相关资料,深入探讨《,再别康桥》的思想主题,且形成了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4.
多少年来,童话是祖母上唇边的故事、是母亲低吟的歌谣、是挂在孩子夜空里一个神奇的梦?温馨而又美丽的童话意味着“浪漫”“天真”和“纯粹”,被天下父母加入了自己的诠释,变成一种观念的图解,成为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于《锦瑟》的阐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人们总能不断发现它的新意.这首诗具有超越诠释学的穿透与征服力量,千百年来它既朦胧晦涩,又家喻户晓,一直吸引着人们欣赏探究的兴趣.该诗的多义性与燕卜逊提出的复义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章通过用复义理论对此诗的多角度层层剖析,进一步探究该诗所具有的独特的哀感顽艳和深情绵邈的意境,体会心灵的旅行.  相似文献   

6.
丁声扬 《广东教育》2006,(12):34-34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名好的教师不是不用教学参考资料,而是能善于利用好这个“物”。此“物”不用,“物”就是死的;用之不当,“物”不但无益,还会起反作用;活用了,“物”也就用活了,当然人也就受益多多。怎么来解读好“教参”这个“物”呢?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杨清怀 《下一代》2012,(7):45-45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前夕。由《下一代》杂志社赠送的万本杂志,经我所关工委“五老”之手,亲自赠送给新民市、法库县和皇姑区40余所学校。我所关工委的“五老”每到一所学校,都组织赠书仪式,把《下一代》杂志这份精神食粮交到师生手中,深受师生欢迎。  相似文献   

8.
李佩甫在《生命册》中塑造了由乡到城的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吴志鹏.本文通过对吴志鹏离乡后的性格中明显的从“变形”到“还原”轨迹分析,由离开无梁村前受中原风土人情浸染下的朴素、重人情、守底线,变化成为追逐关系、人情淡薄、违规乱纪;又在物质利益极大成功后性格中占主导的因素逐渐淡化,转化为关注底层、心怀正义、回归底线,并且最终导向情寄乡土.这一轨迹背后作者指出离乡知识分子一方面内心有“精神还乡”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已无法真正回归乡村.在城市里处于成功者的离乡知识分子,经历着融不进城市、回不到故乡的双重无力困境.  相似文献   

9.
"诚意"作为《大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它强调"慎独""勿自欺"和问心无愧,重视道德自律,彰显了儒家的精神风貌,在当今社会具有最基本、最一般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天下骏马》是美国当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1933-)创作的"边境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以牛仔格雷迪和罗林斯在西部工业化侵蚀的情况下前往墨西哥寻找"伊甸园"的浪漫传奇重构了美国西部神话。麦卡锡在当代文化视域下回顾西部进程的历史,阐释了东西部文化差异下"边缘人"无所归属的身份困境,并把这种身份选择困境置于不同于美国的墨西哥文化背景下,展示最后的牛仔们对自我的追寻和迷茫。  相似文献   

11.
当下,以对个体价值的极度尊崇,对主流文化拒斥,以及对日常庸众的蔑视形成的“另类”文学现象,表现出“另类”写作的“私人化写作”,“走向世俗”和“零度叙事”三个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葛怡婷 《文教资料》2010,(24):73-74
在商业片大行其道、艺术片剑走偏锋的2006年,小成本低制作的《天狗》以其现实主义姿态呈现于中国影坛并获得业界的一致好评。本文主要从主题、影像风格、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与中华民族美学传统角度解读这部电影。  相似文献   

13.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自然观。在孔子的观念中自然界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论语》中的自然观有许多理性因素和人格化的特点,通过孔子对待自然事物的方式和他对自然事物的感悟,人们可以从自然观的角度解读"仁""礼""德""理"这些概念的内涵。《论语》中体现的自然观是多元的,这是早期儒家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周易》承载了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蕴,是中国辩证法的源头,“桑”是《周易》中独特的意象,虽涉及桑的记载仅仅只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但是却含有无限之意蕴,“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周易》记载原始先民“仰观俯察”“观物取象”的认识方式是分不开的,“桑”的意象形成与原始先民生命崇拜、祭祀占卜、以农为本、男女婚恋等的文化观念和民风民俗是密切相关的。文章结合历代对《周易》的研究,解释“桑”意象所蕴含的原始文化,分析其承载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背影》成为老师们课堂讲解的重点篇章之一。像这样的名篇佳作,讲解的着眼点是很多的,不少教师或抓住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或抓住关于父亲的动作描写,抑或抓住儿子的几次流泪,去分析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这种方式不是不可以,然而基于如此分析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直接,过于肤浅,容易流于单纯的讲解。学生是懂了,却很难体会到文中隐含的父子深情,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导致《背影》的情感价值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后,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认为悲剧的根源不仅在于国际局势的变化,而更是由于国内日益激化的文化、种族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他在小说《反美阴谋》中以另类历史的方法重新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社会和历史,尝试回答谁在反美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最杰出的文学代表。他的作品《人间天堂》描写了青年阿莫瑞的成长过程,展现了青年一代对“美国梦”狂放的追求,而作者与阿莫瑞在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唐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其创作的诗歌颇受后代学者的推崇。《赠卫八处士》是杜甫感伤时事的代表作之一,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与新西兰学者路易·艾黎都对其进行过翻译。两个译本无论是从字词选用、节奏格律还是对整首诗思想情感的把握均有所不同,因而两个译本也各有特色。因此,运用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理论和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谷绪薇 《英语广场》2023,(13):17-20
生态翻译学是近二十年来中国翻译界的全新理论,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指导方向。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富萍》的葛浩文英译本为例,详细诠释译者对文本进行移植、适应选择,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为生态翻译学理论在中国现当代小说汉译英中的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非主流地位的小人物——张松的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卖主求荣”的价值观选择,并从历史和文学两个角度阐述这一选择的重要价值.最终使读者切身感受作者对于如流星飞逝而过的小人物的匠心独运,深刻领悟这部英雄史诗巨著的伟大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