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高中哲学教材中有两处“看本质”内容:一处是第三课在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主流(以下简称第三课“看本质”);另一处是第五课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下简称第五课“看本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两个“看本质”有何异同?怎样理解?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请专家学者指正。笔者以为,教材中这两个“看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表现在:首先,两个“看本质”的含义不同。第三课的“看本质”,实际上是看…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用书》)在《小珊迪》一课中 ,对“目不转睛”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 :“不错眼珠地看”。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目不转睛”一词本身不是表示看的词 ,而是用来描写“看”的状态及样子的。《用书》中“不错眼珠地看” ,这句话的中心词是“看” ,这样就使“目不转睛”具有看的意思了。笔者认为“目不转睛”的解释应采用《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中的意思 :“看时眼珠不转动 ,形容注意力很集中 ,看得很出神。”小议“目不转睛”!江苏@刘剑华  相似文献   

3.
“中看”与“中用” 时常听一些公开课,在评课的标准问题上,教师中有“中看”与“中用”之说。所谓“中看”,指的是讲解生动、氛围活泼;所谓“中用”,指的是训练扎实、学有所用。笔者认为,“中看”与“中用”并不能也不应该截然分开,真正的好课。既“中看”又“中用”。  相似文献   

4.
普通话中"你看"变体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你看”有三个变体:“你看1”“你看2”“你看3”。它们主要出现在对话中,“你看1”主要表示听话者用眼睛看;“你看2”表示说话者让听话者注意某种现象;“你看3”表示说话者要求听话者发表自己的看法,三个“你看”的关系反映了普通话中的“看”正在发生虚化。应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对“你看”的三个变体进行区别和界定,并对普通话中“你看”的虚化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两句向来众说不一,可归纳几点:(1)关于“却看”:一说是“且看”,“还看”,“再看”,一说是“但见”,“只见”。还有一说是“回头看”.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学校,对班主任工作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看操”便是其中的一项。所谓“看操”,就是在学生做课间操时,班主任都要“靠”上去“看”。看的人多了,便成了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生列队做操的同时,在队列的前边或后边还有一列散乱的队伍,成员就是班主任们,他们所要做的就是站在那儿,“看”着学生做操。且不论“看”操的成效如何,单就这个“看”字,便引发了我很多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上一期我教同学们在训练中通过“五看”——看诗题、作者、意象、诗眼、注释来解读一首古诗。我们走近一首诗,最终目的是“进入”它,也就是步入诗人的内心深处。所以,“五看”的目的是获得“两感”。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来自传统观念的误导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我们一直存在着“向上看”和“向外看”的通病。“向上看”,指看红头文件、看考纲、看教本、看教参。“向外看”,指引用国外的教学理论。其实,“向上看”并不错,但因此束缚自己,唯命是从,这就有问题了。同样,借鉴国外科研成果和经验也无可厚非,但无条件地全盘吸收,并试图在教学中证明它们的绝对正确性、先进性,这也不是正确的杰摩.  相似文献   

9.
一、课前慎思(一)为什么要回头看?无论是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是特莱斯(Thales)的“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都谈到了“理性的回头看,方能科学地向前行”。教学中适时地回头看过去的经验与得失,方有一种“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的感慨。  相似文献   

10.
家长在开放日中究竟应该看些什么,做些什么,我认为简单地讲就是“三看两改”。“一看”:看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掌握幼儿在日一日的活动内容,细致地观察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方法、教育机智等综合素质,进一步了解幼儿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二看”:看幼儿的发展,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通过活动幼儿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三看”:看差距,家长要有目的地观察、比较,寻找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的差距,找出原因,以便在家中有针对地进行教育。通过“三看”…  相似文献   

11.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都要多一双眼睛看人、看物,看“看得见”的,更要看“看不见”的;要多一对耳朵听声、听话,听“听得见”的,更要听“听不见”的;要多一份头脑思考,想“想得到”的,更要想“想不到”的。在班级管理或学校管理中抛开所谓的“先见之明”以及自以为是的“真理在握”,将管理与被管理统一起来,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看懂电路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对学生电路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分析电路图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方法,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在电路分析中,培养学生养成“一看三想”的习惯所谓“一看”,就是看电流经过的路径,即电流从电源正极出来,是怎样回到负极的。所谓“三想”,就是在认真进行一看的基础上,一想用电器的连接方式,二想开关的作用,三想电表的作用。“一看”与“三想”是相互关联的,两者结合,就会形成一套分析电路的完整的思路、步骤和方法。二、电路分析中,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识图技巧对…  相似文献   

13.
我们汉语的语汇是十分丰富的,一些同义词可以表现出许多细微的差别。我们以“看”这个词为例来说明。请在括号中填上表示“看”这一意思的恰当的词:向远处看()向下看()长久地看()向上看()仔细看()不经意地看()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在下列成语中表示“看”的词下面加点:耳闻目睹面  相似文献   

14.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刘姥姥以“闯入者”的身份来到大观园,察言观色、左右逢源。殊不知,她也成为大观园中人眼里的一道“风景”,在被审视中实现取悦他人的价值。这种“看与被看”视角的切换,使得刘姥姥与大观园及园中之人相互映照、彼此成就,留下一段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本文从“看与被看”视角解读刘姥姥人物形象,引领学生管窥大观园中的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15.
我在指导小学第九册《田寡妇看瓜》一文分段时,从“课题”引入。课题是一个句子,中心词是“看瓜”.课文以“看瓜”这一事件为线索,反映了南坡庄土地改革前后的情况,因此,分段除了《教参》按时间顺序分为“土改前”和“土改后”两部分外,还可按“看瓜”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分为“年年夏秋去看瓜”、“仍然每天去看瓜”和“再也不去看瓜了”三段.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按照上述两种方法去分段,接着让学生根据第二种方法所分的三段,找出各段的中心句:①“因此每年夏秋两季,她总要到园地里去看守.”②“因此孩子们说‘今年不用看了’,她总听不进去。”③“田寡妇也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了.”再抓住这些中心句中的两个“因此”关联词  相似文献   

16.
“看”的家族坐落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分成了十二个部落,分别是:“一般的看”部落,“粗略的看”部落,“集中的看’’部落,“斜向一边看”部落,“向远处看”部落,“恭敬地看”部落,“向上看”部落,  相似文献   

17.
针对职技校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技能学习应注重激发他们学练的兴趣,在技能学习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培养“看”的兴趣技能学习看在先。看是培养和训练人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形象表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感知动作和要领的主要认知过程。我用“十看三要”引发“看”的求知欲和激发“看”的兴趣,培养“看”的能力。十看,即一看教师演示准备的过程;二看教师演示时的站位和选定方法;三看教师演示动作的眼神和神态;四看教师演示慢动作的起始过程和终止落点;五看教师演示动作快慢节奏和连贯性;六看教师演示连续动作要领的爆破处;七看教师…  相似文献   

18.
是动词重叠,还是借动词为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踢一踢”、“看了一看”、“看他一看”、“摸了摸”、“摸了一摸”,都是动词重叠的形式,不同意把后一个“踢、看、摸”看成是借用的量词。通过举例,具体分析,提出动词重叠和借动词为量词有4个区别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时代》2009,(7):64-65
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心理旋转”,比如我们可以在大脑中想象着看一本书,它可以在大脑中转来转去,可以“正看”它的封面,也可以“反看”它的封面,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感觉它是同一本书。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心理旋转”现象。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哲学教材中有两处“看本质”内容:一处是第三课在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主流(以下简称第三课“看本质”);另一处是第五课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下简称第五课“看本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两个“看本质”有何异同?怎样理解?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