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人才队伍。一要充分认识青海文化人才队伍与文化竞争力的现状;二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青海文化事业繁荣;三要培育文化人才,推进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四要大胆改革与创新青海文化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五要发挥文化人才作用,提升青海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要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青海,推进青海文明探源、优秀民族文化等领域研究,提炼展示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的青海精神标识。通过探究青海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梳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产业体系、丰富公共文化供给体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对青海文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青海方言是青海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体,是青海各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通过对青海方言的分析,我们将了解到蕴涵其中的文化意义。本文从语音、词汇(包括地名)、语法等方面尝试分析了青海方言的语言特征,进一步挖掘了青海各民族创造的多彩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青海地区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新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存的局面。本文拟就青海民国时期文化变化的特点及传统文化在青海近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等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一青海民国时期的文化,是一个范围广泛的研究课题。面对青海民国时期纷繁复杂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青海是一个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博大精深的昆仑文化是青海多元文化的概括和定位,也是青海文化地方民族特色和价值品位的集中表现.深入研究和挖掘整理青藏高原文化,大力开发青海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青海人文地域特色分析,认为青海的多元文化和自然生态中的电影资源是值得开掘的富矿区.并进一步提出,青海的电影业可以充分利用青海地域特色文化和青海高原自然地理风貌,利用青海自身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及中华文化特色电影创作取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电影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跨地区的合作与共享,打造和提升青海“式样的电影商标或品牌”形象,达到双赢,并推动青海大美特色文化品牌的宣传推介.  相似文献   

7.
随着学术领域的扩大和音乐研究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民族音乐研究已经不仅仅只停留在静态的对某一区域的个案研究,更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以“路”文化空间为视点的动态的、跨区域的多维联动的彼此互文、互证的研究视野。在文化地理学视阈下,对“丝绸之路”文化空间的认识,有助于分析研究青海多民族音乐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与音乐特色。研究认为“丝绸之路”文化空间下,青海民族文化的多元属性和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成为青海多民族音乐给养的土壤。“丝绸之路”地理文化空间与地方传统文化的互文与互释,构成了青海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青海民族饮食文化独具浓郁高原特色和多元民族特性,作为地区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他文化相比,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并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近年来,青海民族饮食作为地方文化品牌和文化遗产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也逐步成为营销青海形象的重要方面。在文化品牌学的视角下,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研究青海民族饮食文化品牌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不仅可以塑造和发展青海民族饮食品牌,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及附属产业效能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地区优秀传统民族饮食文化,将其延续、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研究将青海地域文化纳入人文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旨在引导学生热爱青海、建设青海、奉献青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10.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青海省地处祖国西部,其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及神秘的宗教文化历来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青海旅游英语翻译进行探究。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在翻译青海民俗宗教文化等特色鲜明的词语时,不能只求意义的一致,而要充分考虑到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起到传播青海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昆仑文化是根基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之源、艺术之源、精神之源,特别是昆仑文化的四大意象系统,即神话意象、宗教意象、文学意象、政治文化意象等已深入人心。将昆仑文化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或者作为青海地方文化的标志,可以使人们对整个青海历史发展过程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湟中陈家滩木雕是当地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青海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缩影,是青海高原独特的瑰丽的奇葩.本文在对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探究其传承方式、艺术风格、表现主题,揭示了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人才支撑文化大厦,文化精品引领文化繁荣。打造青海文化名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青海文化人才队伍的现状,建设青海文化名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研究,并开展工作。一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不同的文化人才培养方法、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二要开通人才交流渠道,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化流动,有计划、按比例、分步骤地进行梯级性人才选拔和配备。三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制定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选用机制。四要重视业余文化人才培养、引导和使用,使他们成为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核心力量。五要完善人才培育资金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4.
青海花儿的歌词艺术包括高超的修辞艺术、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整体的谋篇艺术。文章认为,浩如烟海的青海花儿,其各种匠心独运的歌词艺术及其背后的美学精神品格,是青海民间诗艺的"大观园",也是"大美青海"的重要文化因子。文章从语言学和美学的角度,对青海花儿的歌词艺术美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西宁城市文化特色及在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中的作用为研究内容,对西宁城市文化特色形成因素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城市性质和功能、文化生态环境方面进行了分析,对西宁城市文化特色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西宁城市文化特色在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路径选择和措施保障。  相似文献   

16.
我们青海是一个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但与其他省份比起来,在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还十分落后。要振兴青海,要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关键,是要开拓青海文化教育事业的新局面,这是一项开拓其他事业的j最基础性的工作。那么,作为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和文化事业发展、提高的重要工具——图书馆来说,就负有开  相似文献   

17.
青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构成而拥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自民俗学在中国产生发展以来,青海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本文主要从学科建设及学术阵地、学者及研究成果两个层面进行学术总结,以期对青海地域文化的振兴发展、青海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及学术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世居青海的蒙古族风俗、语言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青海蒙古族是在原有萨满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凸现因多种族群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青藏高原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9.
青海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和儒家文化、藏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共生局面。保护和发展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对理解文化生态观理论、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从生态立省战略、发展文化产业和法治角度入手来保护和发展青海少数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青海精神在其精神层面上是保证青海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稳定器。从历史的态度来看,青海精神既不自绝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也不独生于青藏高原大地之间。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想通和精神相系的,与古代经典作家及其经典精神追求纹理是共情共景的。本文从孟子"求其放心"的精神内质出发,以期发掘青海精神在"传统"时度上的内质旨归。从由内到外、由外到内两条相反相成路线来展示出青海精神的自然致功和自然致德的实质原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