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小说与成长的关系出发 ,深入阐述当代重要女作家王安忆小说写作特征 ,认为王安忆小说是“心灵世界”的史性书写。王安忆小说的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我们当代小说人物乐于追寻集体意义 ,急于到大众中消融自己的人物格局。王安忆的小说体现了我们时代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丰富生机 ,也表现了女性写作与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天然同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小说与成长的关系出发,深入阐述当代重要女作家王安忆小说写作特征,认为王安忆小说是“心世界”的史性书写。王安忆小说的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我们当代小说人物乐于追寻集体意义,急于到大众中消融自己的人物格局。王安忆的小说体现了我们时代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丰富生机,也表现了女性写作与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天然同盟。  相似文献   

3.
作为“第三世界的女性写作”,王安忆小说体现了当代中国现代性想象的性别政治:女性性别的自然化,女性身体的欲望化,以及地缘空间的性别化是确立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新现代化项目的重要意识形态手段。王安忆的女性写作显示了批判性的女性精神与现代意识,颠覆了当代中国在现代性想象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构成了一幅别样的现代性图景。  相似文献   

4.
理性贯穿了王安忆90年代的整个写作,理性也使王安忆超越了女性经验的“一间小屋”而顺利进入了男性话语的宏大叙事圈。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在其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中塑造了一类“不自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都具有写实的特征。她在中短篇小说《妙妙》《米尼》《我爱比尔》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精神成长的缩影,王安忆笔下这类“不自觉的”的女性分别在经历了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后,终于在自我和社会的挣扎中,在城市与现代化的冲击下,经历了由迷惘到堕落再到觉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她们重新认识了自我,获得了成长。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作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女性本体的强烈关注。随着作年龄的增长和写作功底的加深,王安忆女性意识呈现出明显的转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构筑“天使形象”的乌托邦,叛逆的妇女乐团,用生活说话。每一个阶段都表露出作对女性本体如何走出图境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7.
在各种流派争叱风云的当代文坛,王安忆的创作实力是无可厚非的。她始终都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文本构建形式,在写作过程中反复论证自己的创作观念。从先锋文学到“新写实”再到女性文学,近四十年来,王安忆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自己独特的人生体悟、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她真诚地与世界对话,在对外国文学的反复肯定与不断修正中通过小说文本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观,完成了主体心灵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走出上海的王安忆——评王安忆小说《遍地枭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一改其惯常的书写上海,书写女性的小说惯例,让女性作为背景,书写了一个别样的枭雄世界,带领读者走进了另一个生活空间和新的小说空间。  相似文献   

9.
本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的观点出发,指出王安忆本人的作品也具有“世俗”的特征,并在对两位作家的比较中,着重剖析王安忆的“世俗”特征的表现形式、深层意义和形成原因。本认为,王安忆的“世俗”表现为喜对家常生活形态的描绘,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她拥有与张爱玲不同的世界观,她喜欢市井之趣。尊重市民精神,并能够从平常人生中找寻到生命的力量,这使她建构了一个与张爱玲的本表面相似、内棱却截然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0.
从丁玲创作出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到八十年代中期,是女性叙事文学的“被阉割期”。“被闭割期”的女性文学,是缺乏“女性声音”的文学,是不再有政治和艺术冲击力的文学。女性“第三代小说”以王安忆的“王恋”\缺凝的“两垛”为其发端,开始显现出女性作家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所努力做出的文化调整。“第三代小说”彻底改变了妇女在中国文学中的”被讲述“地位,在女权主义的最为初级的形式上,即在当代文学史的线性时间上,争取一种文化的独立和对抗,在象征秩序中获得同男人平等的机会和权力。“第三代小说”也为女性主义批评家…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关注女性身体,更注重女性精神世界的成长,她在书写女性故事的同时,没有忘记对女性心灵镜城做更深层次的透视和剖析。《我爱比尔》作为90年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文本,显示了王安忆强大的女性话语力量,展现了女性在社会边缘既反叛又依附的挣扎,文本从身体这一角度和策略抵达了人性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对人的生存状态及两性世界的关怀,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她笔下的男性多扮演“软弱的知识”,而女性则扮演“结实的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作者旨在全面地理解男女两性,试图以一种客观的立场来看待两性的关系和企图兼顾两性生命经验的需要与深度所进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在王安忆多变的文学创作中,始终有一个恒定的方面,这就是对女性的关注.从最初的<雨,沙沙沙>到"三恋"再到<长恨歌>,表达着不同的主题,但却贯通着不变的女性意识.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女性人物为主角,以超性别的姿态、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此文从三个方面切入<长恨歌>,探讨了王安忆小说创作以女性的言说方式,对女性生命本体、生命意义进行的深刻追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在其各个创作阶段,都倾注着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怀和对女性解放道路的关注。她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以性爱为主题的作品,让敢于追求情爱的“新女性”从爱情的藩篱中突围而出。然而,王安忆发现尽管女性在性爱观上离经叛道,但由于受社会、历史等条件的限制。女性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与自我防护的依托,只能屈服于强大的现实压力。《我爱比尔》中阿三的遭遇充分的体现出女性解放的道路依然充满坎坷和曲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王安忆“三恋”文本的分析,了解她在作品中对于女性生命欲望深层的探求与把握,从而使女性自身的意识得以彰显,获得了女性文学写作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韩梅梅 《文教资料》2012,(34):63-65
张爱玲和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两位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两人都以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为书写空间,描绘了一个个平凡女性的悲喜命运,对女性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追寻,凸显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王安忆显然是对张爱玲这一书写传统的继承,但她又有自己的发展。她在女性关怀方面更理性,也更现实。  相似文献   

17.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王安忆作品的女性主体意识。试以《长恨歌》为例,探讨王安忆作品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及女性对"他者"的依附性。在《弟兄们》这部作品中,王安忆将男性意识植入女性个体精神之中,试图以男性意识代替女性的自我意识,超越女性自身的局限,结果恰恰相反,未能确立女性自我本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反而导致女性自我价值的整体丧失。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王安忆“三恋”文本的分析,了解她在作品中对于女性生命欲望深层的探求与把握,从而使女性自身的意识得以彰显,获得了女性文学写作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经历了从“人的自觉”向“女人的自觉”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王安忆的女性文学创作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她是最先探索女性意识、女性地位、欲望的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坛上,她以“三恋”和《岗上的世纪》等大胆描写性爱的作品震撼文坛,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女性自我本真的另一道风景,由于其中的“性爱”主题触及了对于女性欲望这一作为以往文学与道德禁区的幽深领域,所以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女性意识这一角度对“三恋”文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张爱玲的作品为参照,以凌叔华、王安忆等现当代女作家的小说为对应,表现中国女性文学中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蒙昧、觉醒、批判与反省。其小说有着深刻的历史象喻,“绣枕意识”传达出的是几千来中国妇女的生活命运与历史轨迹。在菲勒斯中心(男权文化)里,女性在男权樊蓠桎梏下的呼喊与挣扎,是一部还没有充分被解构的历史。这有待于中国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