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过意味看汉语实词的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词虚化是语言发展中一种重要的现象。通过虚化产生的新词与源词之间一暄存在时间的距离,其间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这一渐变过程中存在可称为“意味”的过渡态。  相似文献   

2.
实词虚化是语言发展中一种重要的现象。通过虚化产生的新词与源词之间一定存在时间的距离 ,其间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在这一渐变过程中存在可称为“意味”的过渡态。  相似文献   

3.
“所”字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字。它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皆较为复杂,为了准确理解和掌握,特就《古代汉语教程》(解惠全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上、中两册的58篇例文进行共时及历时性分析。该书例文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而时间跨度最早为西周《尚书·无逸》,最晚为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涵盖上古、中古与近古,故可认为具有  相似文献   

4.
虚词是应语言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汉语中部分虚词是由实词转化而来的“,被”字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运用中介理论详细地分析“被”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全过程,可以说明实词在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对实词虚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文通>继承古代虚字研究的传统,为更好地描写"难释"的虚字语法意义而对一批虚字的来源和演化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全面系统的自觉的考察,积累了实词虚化的大量实例,成功地服务于古汉语虚字的教学,同时也给20世纪的汉语语法史研究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实词虚化是汉语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同时也是促进汉语语法正常发展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汉语词汇、语法的重要转换规律,历来是学界研究和总结的重点.基于汉语中实词虚化的重要背景,阐述了实词虚化的定义和具体体现,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了”词,窥视上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过程中实词虚化的种种表现和典型特征,得出实词虚化的重要途径和成熟机制.  相似文献   

7.
方秀娟 《教师》2011,(20):120-121
本义表"燃烧"的"然"被借作指示代词后,随时间的推移和人们高频率的使用,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其词义向多个方面不断演变与虚化:有用作形容词或应答之词的,有用作表顺承或转折的连词的,有用作形容词后缀或副词后缀的。本文对"然"这些用法的形成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并试图揭示出"然"词义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9.
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10.
词的虚化研究是现阶段语法研究的热点,趋向动词又是最易于虚化的词,本文对“来”的虚化轨迹作了系统描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语法化问题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第二部分对“来”的虚化轨迹作了详细描写;第三部分对几个含“来”的词的虚化作了描述;第四部分对本文的理论意义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认为,现代汉语的介词是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发展而来的,但古今介词还是有许多不同,在介词虚化的过程中,句法结构位置是诱发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基本前提,而要实现这种虚化还需要动词词义泛化以至弱化,虚化,虚化是一种过程,因而动介兼类和纠葛现象是难免的。  相似文献   

12.
语法化是语法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针对具体词的语法化过程,学术界看法不一。本文从"被"的本义、虚化过程、虚化机制的角度,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不成"由词组演变为语气词是汉语词组语法化的一个典型.其在唐代已可用在句末,语法化过程为由偏正词组演变为反诘副词再到语气助词这样两个阶段.其在句中语法位置、结构关系的改变引起其词义虚化,而词义的虚化又导致其词汇语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难道……不成"与"难道……么(吗)"的演变与"么(吗)"和"不成"在虚词系统中的互相影响制约有关."不成"的虚化受词义内容支配和语境影响,表现为由行域向知域渐变,即由客观向主观投射,渐变是其虚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人称代词“你”、“他”的虚化可按其虚化程度分为三类:“你”、“他”的活用;“你”、“他”的虚指和“他”成为指称标记。这实际上是一个由实词到虚词再到只有语用功能的附着形式的语法化过程。它遵循语法化的渐变性、单向性、并存性原则,体现了现代汉语口语中人称代词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本人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的经验和思考,本文试图从借助经典文言文片段、成语、字形结构等方式激发学生复习文言文实词的兴趣;通过回归新课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考考纲的指导下,加强有效训练三方面来提高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复习的有效性,从而指导自己的文言文实词复习教学,同时借此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6.
"瞧"放在动词后的用法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中,此时,"瞧"已经不再用作动词。考察"瞧"的古义与今义、语法化的路径及机制,从而了解"瞧"作为语气助词的来源及演变过程。"瞧"作为语气助词在方言中使用得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看图说话”为题,以初一、高一学生各20名为被试,将他们所运用的主要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初一组使用的具体名词、具体动词和外在特征形容词占所有这三类词的50.6%,高一组则占41%,这表明初一组被试所使用实词的抽象程度要低于高一组被试;各类实词在两组被试所使用的实词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其中动词最多,占40%以上,名词次之,占40%左右,形容词最少,还不到20%。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5):117-122
古汉语因果复句中单音节表因标记的词性认定历来存在分歧。有些学者处理为连词,另有学者认为是副词,至今学界对这些表因标记的身份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要确定它们的词性,必须分析它们各自语法化过程及其所需的句法语义条件,同时还须得到"平行虚化"的佐证。研究表明:因果复句的单音节表因标记在具备虚化为连词的句法语义条件,并得到"平行虚化"佐证的前提下,承认它们连词属性的做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定量统计和分析,对泛义动词"弄"的发展脉络作概括描写,并从语法化和认知的角度对泛义动词"弄"语义虚化的原因作了探讨。认为"弄"语义虚化的原因是述补结构的形成与未然态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动词"看、说"和第二人称代词"你"结合后,语义发生改变,在汉语口语交际中,"你看、你说"格式在形式上已经固化,本文通过对"你看、你说"的分析,从语义上把其分为三类,并认为"你看/说"已经完全虚化成了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